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资源 >详情

拍《少年派》的李安 跟这个世界若即若离

作者:彭晓芸     来源:未知     时间:2012-12-10
13434

“跟这个世界若即若离”,这是李安拍完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之后说的一句话。电影讲述了一个传奇,关于冒险和恐惧。不过,李安却说是关于纯真的故事。他瞪着天真的眼睛,一脸无辜地重复着“纯真”这个令人有点儿难为情的词汇。

在今天这般“骗子太多、傻子不够用”模样的现实面前,李安说的是,他一直在寻找那个仍然能够“相信”的傻傻少年。李安是我一直关注的一位导演,总觉着他身上有一种独特的迷人气质,在“少年派”之后,我似乎找到了一点点答案:李安身上有一股尚未遗失的纯真气,他的心底里,住着那个少年。

几年前,思维还在泛文艺青年浪漫中徘徊的我,写过一篇自娱自乐的博客小文,叫《遗失在童年小巷里的温情》,依稀记得写过这样的话:“找寻温情和找寻童年一样遥不可及,或许我们只能在人与人的憩息间若即若离地触摸它,犹如我们只能在小巷远去的背影里,斜光侧影下,依稀辨认那模糊混沌的脉脉温情,丝丝暖意;在不设防的心态之下,袒露孩童般固执的天真,在屡屡受伤后,毫无倦意地奔走栖息于成年人的世界中。”

“若即若离”这个词抓住了我,李安正毫无倦意地热爱着这个词。

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对李安来说是“不安的冒险”,但他渴望这样的焦灼与纠缠,外表温柔的他,心底里“藏龙卧虎”。李安描述自己活在电影里,电影里有他的专注,有他的痴迷,而现实中,他形容自己是一个“傻里傻气”、“很没用”的人。李安甚至不会使用电脑,不会打理信用卡,他说,“我不是当了大导演以后才不会处理这些琐事的,我一直是这样,跟这个世界若即若离。”

李安的“若即若离”近似一种极简主义的人生哲学,把人生的各种负累卸下,留住那最最要紧的、最最心爱的。

看起来很简单,有的人却花了一辈子也无法逾越人生的这道坎。更多的人在兜兜转转,原地徘徊,变得越来越虚弱。有12岁的孩子经不起老师的批评指责,绝然放弃年少的生命,有28岁的麻省理工女留学生在追逐完美更完美的压抑中弃世而去。旁人的眼光在脆弱的心灵里,沉重得透不过气,老师的指斥,家长的规划,那样逼仄而切近,笼罩着这些无法自主的生命,直至窒息。这位优秀的女留学生在博客上这样描述自己:“我非常精确地按照父母的旨意在26岁生日那天办完了我中西合璧的婚礼,并开始准备完美的28岁在顶尖商学院生小孩的计划”。

“被规划”的无奈穿越生命的时间,留给了未来。李安是幸运的,以自己的方式,逃离了“被规划”的命运,把时间留给了生命。

李安的成功,是在与身兼“父亲”与“校长”两职的传统知识分子的教育与规划冲突中完成的:父亲始终反对李安从事演艺事业,因为当时演员导演在台湾人眼里是不上台面的行当。李安在第一次大学联考之前告诉父亲自己想当导演,坚持“戏子无义“观念的父亲对他一顿斥责。此后,李安不顾父亲反对前往美国留学,学习戏剧导演与电影制作。

毕业后,年近而立的李安曾失业在家长达6年。他在奶粉与尿布中与这个世界“若即若离”。李安是坚持理想主义呢,还是逃避现实,今天已经不需要回答这个问题。而当年的李安,在自足自洽的“不完美”中规划人生——当然,他有一位彪悍而伟大的妻子,这是他最为西化的地方。从小接受父亲具有强烈儒家特质的传统教育的李安,在美国接触了全球化的电影文化,也包括西化的价值观,中西交融使得李安在两种文化之间游刃有余:他温柔敦厚,儒雅厚重,又恰如其分地去掉了儒家的陈腐,在性别关系中,李安不需要统治式伴侣关系来满足治国齐家的男权中心威严,安然享受生物学博士的太太“养”他六年之久。

这是李安与完全中国文化熏陶下的大陆导演最大的区别,他似乎拥有一种羞涩的中性人格,温柔中有野性,强大中有妥协,既东方又西方,在理性主义的坚硬外壳下裹着浪漫主义的情调,他是迄今为止真正走入西方文化的华人导演。#p#副标题#e#

这么多年来,李安的电影里充满了人性的终极拷问,他在挑选那些艺术的孩子,把他们身上本原的人性激发出来,汤唯如是,少年派里的印度演员如是。李安具有一种洞察人世的透彻,他常常选那些未经雕琢却又人格饱满的新演员,挑选汤唯是看见嘴角那一抹倔强,选印度少年苏拉•沙玛,是看见他脸上的“呆呆傻傻”,他的“相信”,中年李安愿意冒险,他说,“我赌他”!

电影来自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的原著《少年Pi的奇幻漂流》,李安被小说的魔幻与现实击中了,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在公开谈话中表示这本书“很精彩”,还曾写信给作者,称此书是“对上帝之存在的优雅证明,并且展示了故事的力量”。

李安也提到了信仰,这是他内心柔软而虔诚的地方。他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宠儿,“若即若离”谜一样的李安。他心底里有“怕”,他怕辜负了观众。为什么拍“少年派”?他说,想要对观众有所交代,他不讳言天赋,“我的脑子里总是想了很多很多电影的场景”。

在李安的信念体系中,“若即若离”是生活方式,“相信”是笃定的意志,“纯真”是信念的底色,这三个关键词勾勒了李安的电影哲学,也是他的人生哲学——实用主义与道德主义、理性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唯美糅合,这恐怕只有在艺术当中才能实现。

“跟这个世界若即若离”——如果必要,我想加上一个限定句:“即使最亲密的人”。那些缠绕在我们生命当中的亲人爱人朋友,既是最温情的寄托,也是最危险的入侵者。听从自我的内心,遵循为之痴迷的热爱,往往需要远离“被规划”、“被限定”的藩篱,仿佛脱去温暖的茧房,独自慢慢蠕动自己的生命之树。那不按照精确旨意的违背,游离在爱与背叛的痛楚与欢愉之间。

少年派出发了,他,又回来了。在我们的生命底蕴中,珍藏着他的海上之旅的秘密。

那个浪漫的奥地利著名诗人里尔克曾经有过这样一段话:“如果认识到,即使最亲密的人之间也会存在不可逾越的隔阂,那么他们就会找到一种美妙的相濡以沫的生活方式。如何他们成功地接受了彼此的差异,就有可能一直把对方看作一个完整的个体,这样双方都将拥有一片无尽的天空”。

里尔克想说的,不是“若即若离”么?恰到好处的“若即若离”一定不是淡漠,更加没有怨恨,它应该满满地装着“相信纯真”的“纯真”。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少年派,作者:彭晓芸,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上一篇《爱》和《桃姐》:幽暗之火与高速中国

下一篇计划生育再讨论 日网友评中国“独子政策”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