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非虚构作文大赛能否推动语文教改?

作者:网络     来源:南方都市报     时间:2016-11-04
10403


    国内语文教学未区分虚构与非虚构

作为资深的语文教学研究员,谭健文深深感受到“非虚构”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她说,欧美国家的语文阅读和写作,分为虚构性和非虚构性文章。文学作品属虚构性文章,新闻、传记、调查等不可虚构,属非虚构性文章。欧美学生对虚构和非虚构的界限非常清晰,而中国语文教学对此一直比较含糊。比如,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教学中则把可以虚构的小说和不能虚构的新闻通讯同放在记叙文教学里。从小学到高中,中国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基本不分虚构和非虚构,学生没有建立起虚构和非虚构作品的基本概念。

谭健文指出,写作是为了表达和交流,但我们的写作教学传统基本没有着力于“真”与“假”,虚构与非虚构没有严格区分,只是从表达方式上来区分,这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问题。

她认为,举行非虚构作文大赛的理念与世界语文教学潮流相一致,相信通过这样的赛事,能极大地推动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她也希望中小学生写作和阅读都能建立起虚构和非虚构的概念,与世界同步。

应试作文训练助长“虚假风”

在谭健文看来,应试作文也是导致中小学作文“虚构风”盛行的原因之一。“我们的考试有一个特点,关起门来写作,读者对象只有老师一个人,而且学生与老师之间还互不相识。老师也没办法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来判断学生作文有否抄袭模仿。”她称,考试的形式决定了学生要考得好成绩,有些就要“蒙分”,靠背诵一些精美的片段,把它用在考试作文里。这是考试的游戏规则。她认为,这不是应试的错,而是应对考试的过程出现了偏差。如果学生的写作学习是以应试作文为主,很容易走向“虚假”。

作为长期参加高考作文阅卷的老师,谈起近年来的阅卷见闻,谭健文尤其痛心。“七八年前,高考作文出现了一种潮流,大家都想博同情分 ,在高考作文中,大量出现父母双亡或者得了癌症的情况。大家都希望靠这样的例子来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

同时,作文评分标准也是导致虚假作文的原因之一。谭健文谈及,近年来许多所谓的优秀高考作文集,都是些堆砌华丽辞藻的套路作文,学生喜欢用大量排比句,谈杜甫、说李白。“这些都是古人了,跟我们现在的关联度不高了,为何不能写写当下呢?写写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呢?”她表示,深究其根源,很大可能是因为语文教学的文体分类不清。“连小学生都会说:作文,作出来而已。大家都觉得作文是一种文学创作。”她表示,真假不分的模糊区域不仅对语文教学造成影响,也会对人的品格产生一定影响。

“活动写作”让学生循真致美

在语文作文教学上,广州有何突破?谭健文表示,早在2009年,广州就启动了普通高中语文写作教育改革,增强“活动作文”的写作。何谓活动作文?它区别于关门写作,要求学生在活动中进行非虚构文本写作,如高中生会写一些研究性报告、调查报告等,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判断,提倡公民写作,学会真诚的交流沟通。

“总而言之,我们认为的好文章应该是 循真致美 ,分解开即是求真、说理、审美,前两者在学生中相对弱一些,我们要加强。”谭健文尤其提到多媒介写作,“用途不一样,读者对象不一样,文体不一样,语言表述也不一样。有时需要用PPT来展示的,是一种语言文体;有时需要用图表来解释的,又是另一种语言文体。又如,我们有学生专门做创业计划书的,这就要求学生前期做大量市场调查,如何构思整个计划,如何吸纳资金,如何生产销售,这些都是非虚构。”

为了扭转作文“虚假风”,谭健文称广州已经在作文评分标准上做文章,“扭转观念不是一时半会能做到的,根深蒂固的东西需要慢慢改变。譬如,广州高三一模 、二模 是两场很关键的考试,我们可以利用这两次大型考试,在制定评分标准上做调控,引导应试作文向”求真“发展。”她称,广州会给高三作文评分老师一个范文标准,哪些作文可以达到一等,让老师有清晰认识。她认为好作文必须有充实的内容和理性的分析。

大赛题目

这不是一次学业考试。我们希望真人真事真见闻,真心真言真性情。写下你们真实的生活细节:校园生活、街坊百态、人生故事、家族记忆、口述历史、社会记录……你可以描绘挚爱亲友、巷尾路人;你的欢笑、他的眼泪、我的汗水;生活的分分秒秒、钟爱的花花草草;家园趣事、户外挑战;你我他的平凡人生、璀璨时光、坚持与努力、无奈与心痛。

我们举办这次大赛,希望你们观察社会问题,关注社会现实,并真实加以反映。比如环境问题,在同一片天空下,我们同呼吸共命运;人际关系问题,为何生活里充满争吵与分歧?违法违规现象,该如何解决……

生活其实并不深奥。

学业的竞争,游戏的沉迷,流行的风尚,追星的秘密……这些题材都可以成为你作文的主题。我们希望你接触社会现实问题,在文章中贯穿思考,提出解决办法和建议。我们希望从文字里看到你独特的思考,从情感里发现你独到的见解,从观察里发现你鲜明的个性。我们希望一边品味你美妙的构思,一边咀嚼你优美的文字。请你记叙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人,真实的事,真实的情感,展示你的聪慧思想、耀眼才华、飞扬心情、独特感悟。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网络,来源:南方都市报,来源地址:)

上一篇两岸学者聚首首届全国小学生作文教学高峰论坛

下一篇15岁少女罹患白血病,期待重获健康去写作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