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台阁体与茶陵派

作者:袁行霈等     来源:中国文学史     时间:2011-02-14
16829

         自明永乐至成化年间,相对于明初高启、杨基、宋濂、刘基等人的创作态势,文学的发展步入了一个低潮期,在文坛占主导地位的是“台阁体”。台阁主要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台阁体则指以当时馆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台阁体诗文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杨溥《东里诗集序》),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试举两例:
  东风御苑物华新,吉日游观命近臣。金瓮特颁千日酝,玉盘兼赐八珍淳。翠含杨柳桥边雾,香泛芙蓉水上云。鱼跃鸢飞皆化育,须看海宇颂皇仁。(杨士奇《赐游西苑同诸学士作》)
  天开形势庄都城,凤翥龙蟠拱帝京。万古山河钟王气,九霄日月焕文明。祥光掩映浮金殿,瑞霭萦回绕翠旌。圣主经营基业远,千秋万岁颂升平。(杨荣《随驾幸南海子》)
 
  上面两诗中的前一首写游苑,后一首写扈驾,内容都不脱描绘盛世祥瑞气象,歌颂帝王的功德,格调雅丽雍容,体现出台阁体的典型特征。这样的作品,很难让人感受到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的丰富性与作者真实的个性化的思想情感,其结果容易将创作引上歧路,使作品成为粉饰太平的工具,而又“肤廓冗长,千篇一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无艺术生命力可言。
  台阁体的流行有着很多方面的原因,首先与作家的生活遭际有关。这些馆阁重臣身居要职,处境优裕,容易产生歌颂圣德、美化生活的创作意向。同时,相对封闭与狭窄的上层官僚生活,限制了台阁体作家的生活视野,导致作品内容的单一与贫乏。其次,永乐以来,明王朝经过初期整休调治,政权相对稳定,国力渐趋强盛,所谓“海内晏安,民物康阜”(杨荣《杏园雅集图后序》),社会呈现出比较安定繁荣的局面,给台阁体营造了一种创作的氛围。另外,朱明王朝在建立的初期,就全面实行了整饬措施,其中包括对文人加强政治上的箝制。到了永乐年间,明初统治集团所实行的高压政策继续发挥着威力,明成祖朱棣上台之后,更加抓紧政治文化上的控制,限制士人思想自由。他在位期间,曾颁行《五经大全》、《四书大全》,并命人采集宋儒之说而编成一部《性理大全》,以整肃精神领域。同时,也加强了对文人士大夫的迫害,“杀戮革除诸臣,备极惨毒”(《明诗纪事·乙签》)。这些潜伏在社会安定兴盛背后的压力,多多少少对文人起着震慑的作用,使他们不敢去正视和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抒发个人思想激情。
 
  从成化到弘治年间,台阁体诗文创作趋向衰落与消退,这一时期对文坛有着重要影响的则是茶陵诗派。茶陵派以李东阳为主,成员有谢铎、张泰、陆钅弋、邵宝、鲁铎、石瑶等人。
  李东阳(1447~1516)以台阁重臣的身份“主文柄,天下翕然宗之”(《明史·李梦阳传》),在当时文坛具有很高的声望。永乐以来,台阁体的盛行,给文学创作带来不良的风气,作品苍白贫乏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扼制了文学的艺术活力,造成文学委靡不振的局面,沈德潜等的《明诗别裁集》曾说:“永乐以还,尚台阁体,诸大老倡之,众人靡然和之,相习成风,而真诗渐亡矣。”在这种情况下,李东部等人的崛起,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台阁体文学发动了一次冲击。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以为“汉唐及宋,格与代殊。逮乎元季,则愈杂矣。今之为诗者,能轶宋窥唐,已为极致,两汉之体,已不复讲”(《镜川先生诗集序》)。在对待如何学古的问题上,李东阳强调较多的是对法度声调的掌握,如他提出学古乐府应“往复讽咏,久而自有所得。得于心而发之乎声,则虽千变万化,如珠之走盘,自不越乎法度之外矣”。又认为“今之歌诗者,其声调有轻重清浊长短高下缓急之异”,“律者,规矩之谓,而其为调,则有巧存焉。苟非心领神会,自有所得,虽日提耳而教之,无益也”《怀麓堂诗话》。这些主张从文学本身立场出发去探讨文学的艺术审美特征,当是无可厚非的。值得一提的是,李东阳的复古论点对当时的文坛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如明代中叶崛起的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在诗歌师古问题上就继承了李东阳“轶宋窥唐”的主张。
 
  李东阳的生活时代虽处于台阁体的没落期,但他“历官馆阁,四十年不出国门”(《列朝诗集小传·丙集·李少师东阳》),长时期的台阁生活,对他的文学创作有着一定的影响,使他的有些作品还保留着台阁体的痕迹。如他的《庆成宴有述》一诗,描绘了帝王祭祀的场面,颂咏“圣恩神贶两难穷”的盛隆与祥瑞,风格雍容典雅,平正华丽。这一类的题材、风格尽管在李东阳的作品中占着一定的比例,但并不能说就完全代表了他的创作全貌。他的有些作品摆脱了台阁体的束缚,表现出更为广阔的生活视角,刻画了作者个人的真情实感。如《春至》一诗写出作者对“东邻不衣褐,西舍无炊烟”,“流离遍郊野,骨肉不成怜”的时艰忧虑。《马船行》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凭官附势如火热”,“乘时射利习成俗”的世途恶习,具有较强的现实感。又如《茶陵竹枝歌》:
  杨柳深深桑叶新,田家儿女乐芳春。?羊击豕禳瘟鬼,击鼓焚香赛土神。
  (其二)
  银烛金杯映绮堂,呼儿击鼓脍肥羊。青衫黄帽插花去,知是东家新妇郎。
  (其三)
  春尽田家郎未归,小池凉雨试?衣。园桑绿罢蚕初熟,野麦青时雉始飞。
 
  (其七)成化八年(1472),任翰林院编修的李东阳由京城告假返回祖籍茶陵,上诗即为作者归故乡后所作。诗所描绘的是一幅幅诗人亲眼目睹的农家风土人情画卷,显得清新自然,意趣横生,不带刻琢的痕迹,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李东阳的有些作品也反映了他个人的生活情况与精神状态,值得注意。如:懒携竹杖踏莓苔,寂寂残樽对雨开。开口只应心独语,闭门休问客谁来。幽居有道堪藏拙,巧宦逢时亦自才。试问白头冠盖地,几人相见绝嫌猜?(《幽怀》其四)
  独吟孤坐总伤神,谁伴长安守岁人?卦数已周无那老,年华初转又逢春。思亲泪尽空双眼,哭女声高彻四邻。还向灯前添旧草,拟从新岁乞闲身。(《除夕》)前一首隐约地表现出诗人在仕途中的某种孤寂与厌倦的心情,特别是官场的互相猜忌争斗,使他感到压抑。后一首则倾吐了诗人强烈的思亲之情。两诗表现的内容都与作者个人的经历有关,真实地刻画出诗人生活的一个方面与他内心世界的一角。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袁行霈等,来源:中国文学史,来源地址:)

上一篇明初诗歌与散文

下一篇明代的八胜制义文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