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归有光与唐宋派

作者:袁行霈等     来源:中国文学史     时间:2011-02-14
17732


  嘉靖年间,文坛又有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另一文学复古流派——唐宋派。该文学派别将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师法秦汉作为自己反拨的对象,提倡唐宋文风,在当时有着一定的影响。
  唐宋派虽说在总体上主要推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等唐宋古文名家,而各人的趣味则有所不同。王慎中(1509~1559)起初提倡取法秦、汉古文,后来复古志趣发生变化,所谓“已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明史·王慎中传》),即把宋人欧阳修、曾巩作文之法当作重点学习的对象。与王慎中尊宋态度相似的是唐顺之(1507~1560),他开始对王慎中的所作所为并不信服,以后“久亦变而从之”,并且认为“三代以下之文,未有如南丰(曾巩)”(《与王遵岩参政》),对曾巩推崇备至。相比之下,唐宋派另一人物茅坤(1512~1601)学古取法的态度并不显得那么偏狭,他曾采录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八家之文,编成《唐宋八大家文钞》,将上述唐宋古文名家标榜为效法的“正统”。

  在创作主张上,唐宋派注重文以明道的做法,王慎中在《答廖东雩提学》中曾明确提出“文与道非二也”,作文应“浸涵六经之言,以博其旨趣”,与明初文人宋濂等“以道为文”的文道一元论思想脉胳相通,即使文章贯穿根本六经、直趋“圣贤之道”的内核,明道色彩比较浓厚。与王慎中相比,康顺之的论文主张稍显得复杂,他的《答茅鹿门知县二》论及文章的“本色”,认为“但直据胸臆,信手写出,如写家书,虽或疏卤,然绝无烟火酸馅习气,便是宇宙间一样绝好文字”,而如果光着眼于“绳墨布置”,“索其所谓真精神与千古不可磨灭之见,绝无有也,则文虽工而不免为下格”。唐顺之虽然也强调“开阖首尾、经纬错综”等文章之“法”,但同时又倡导作文不要专注于“绳墨布置”的形式化而应重在表现作家胸臆,应该说有其明智的一面。但从另外一点来看,“本色”论也包含着唐顺之文以明道的精神实质,“直据胸臆,信手写出”的前提是要“洗涤心源”。所谓“洗涤心源”,主要指正心弭欲,加强自身道德涵养,体味圣贤之道,实际所遵循的是儒家修身养德、端正人心的道德完善原则。这样的作文之道自然讲究先道德后文章、将道德涵养融贯到文风之中,以便写出“字字发明古圣贤之蕴”(《与王尧衢书》)的文章。可以说,在重视文以明道这一点上,王、唐二人持有相似的态度。

  尽管如此,他们创作中一些较为成功的作品倒不是那些注重发明“圣贤之道”的文字,而是富有文学意味的篇章。如唐顺之的《任光禄竹溪记》,记叙其舅父任氏植竹治园一事,先写京师人为斗富而贵竹与江南人贱竹同为不了解竹的品格,再由任氏对竹“独有所深好”,引发出培养不逐世俗所好而“保持偃蹇孤独之气”的精神。文章夹叙夹议,层次分明,布局精巧,既点化题意,又不刻意造作。又如《叙广右战功》一文,以生动的笔法塑造出武将沈希仪勇猛威武的形象,其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三酋前趋淖劫公,一酋镖而左,一酋刀而右夹马,一酋彀弩十步外。公捩颈以过缥,而挑右足以让刀,镖离颈寸而过,刃着于镫,?堂然断铁。公射镖者,中缺项殪。左挂弓而右掣刀,斫刀酋于镫间,断其颊车折齿殪。弩者忄匈,失弩,偻而手行上山,公又射之中膂。
  这段战争场景的刻画生动细腻,凸现了主人公过人的胆略和精湛的武艺,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唐宋派文人中文学成就较高的首推归有光(1506~1571)。归氏早岁通经史,能作文,在文坛的活动比王、唐稍迟。《四库全书总目》集部《震川文集》、《别集》提要称:“自明季以来,学者知由韩、柳、欧、苏沿洄以溯秦、汉者,有光实有力焉。”在散文方面,归有光既推崇司马迁《史记》,“得其神理”,又尊尚唐宋诸家,择取学古对象上比起唐宋派其他文人更显得宽泛。对于当时正趋于高涨的后七子复古活动,归有光表示过不满,以为“今世相尚以琢句为工,自谓欲追秦、汉,然不过剽窃齐、梁之徐,而海内宗之,翕然成风,可为悼叹耳”(《与沈敬甫》)。他甚至因此而将主持文坛的后七子头面人物王世贞斥为“妄庸巨子”。显然他反对后七子复古之举,主要还在于对“琢句为工”的模拟风气难以容忍,而不是针对取法对象本身。
  归有光的散文其长处在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一些平凡的琐事及普通的人物,状情摹态,细心刻画,寄寓作者真实的生活感受,富有感情色彩,因此读来使人感到真切生动,回味无穷。他的《先妣事略》、《见村楼记》、《寒花葬志》、《项脊轩志》等即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如《先妣事略》: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绵,入城则缉纟卢,灯光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入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垆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入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上文以朴实平易的笔调记叙作者先母勤劳持家、慈爱育子的细事,流露出作者对亡逝的母亲所寄予的深切怀念,极具一番人情味。又如《寒花葬志》:
  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火煮{艹勃}荠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这篇追忆短文仅百馀字,描述的也不过是极平常的人物和极细小的家事,但写得生动细致,尤其是人物的状貌情态刻画虽着墨不多,却维妙维肖,颇有生活的情趣,显出作者叙事写人的功力。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袁行霈等,来源:中国文学史,来源地址:)

上一篇前后七子文学复古的得失与影响

下一篇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