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日本近代文学——“明治”初期的文学改良

作者:蝈蝈     来源:日本文学简史     时间:2011-01-03
18919

 

“明治”初期的文学改良

  1868的“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文化史上意义重大。明治新政府否定了江户幕府时代的“闭关锁国”政策,励精图治地向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学习,迈出了建立近代资本主义市民社会与国家的第一步。“明治维新”被称作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保留着许多封建性残余。但维新运动毕竟是一场充满革命性的巨大变革。这种变革不可避免地反映到文化艺术方面,文学中也体现出保守与革新、现实与理想、没落与新生的矛盾与斗争。 

明治初期,近世以来“戏作文学”仍占统治地位。许多作品如纪实物语 《明治太平记》(村井静马, 1875)、《复古梦物语》(松村春辅,1873)之类,表面上讴歌文明开化,实际上却表现了封建性的义理与人情。尚有许多作品反映“劝善惩恶”的文学观。 

明治初期有一位积极鼓吹“西方文明”的思想家福泽谕吉,在其名作《西洋事情》、《文明论概略》(1875)中,竭力倡导西方文明中的实用性功利主义。同时主张否定旧有的文学与文化。他的思想,对明治新文学的建立无疑有很大影响。“文明开化”在某种意义上,的确意味着西方的文化、文学优于日本。于是,此期开始有大量西方的翻译作品问世。文学方面,首先有川岛忠之助翻译的《八十天周游世界》之类。“开田”之初,文学翻译总体上讲尚不成熟,但涉及的作家作品却十分广泛,有古典作家薄伽丘、莎士比亚、斯各特,也有近代作家李顿、雨果、大仲马等人的名作。而论翻译动机,却并不单纯是文学性的。毋宁说是为了形象性地介绍西方的风俗人情,进而改良日本人的落后风俗。为此,所选译的小说多数具有政治性,在日本当时被称作“政治小说”。最典型的,可以说是雨果的名作《悲惨世界》(又称 《九三年》)。总之,翻译文学促进了日本文学的改良。 

在翻译小说的启发下,日本产生了自己的政治小说,如矢野龙溪的《经国美谈》(1883)等。这类小说旨在宣扬普及西方式的自由民主思想,因而颇受当时青年知识分子读者喜爱。另一部脍炙人口的作品是东海散士的 《佳人之奇遇》 (1885)。东海散士是留美归国留学生。他将政治小说的文体与旧有小说的表现十分完美地结合起来,给人以新鲜之感。他在作品中,以欧美诸国为背景,描写了渴求祖国自主独立的日本青年以及清朝中国、西班牙等国的热血青年。当然,这些“政治小说”文体上仍有十分明显的“演义小说”特征。真正具有表现现实社会风俗之写实风格的“政治小说”,应当说是后继作家南翠的《绿蓑谈》(1886~1888)、《新妆佳人》(1886)和末广铁肠的《雪中梅》(1886)、《花间莺》( 1887~1888)等。这类具有写实风格的“政治小说”,对日后坪内逍遥的文学改良——写实主义文学理论的确立,发生过很大作用。 

坪内逍遥 (1859~1935),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极其重要的人物。他最为著名的作品,是日本近代第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小说神髓》(1886~1887)和小说《当代书生气质》(1886~1887)。《小说神髓》分上、下两卷,主要内容为:小说总论、小说的变迁、小说精要、小说类型、小说功用、小说法则总论、文体论、小说人物法则、历史物语中的角色、主人公设置和叙事法。总之,《小说神髓》是一部小说技法专著。它有两个方面的史学意义:第一,《小说神髓》确立了日本近、现代小说的写实主义传统;第二,使小说成为日本近、现代文学的主要内容。坪内逍遥认为,小说的“精义是描写人情世态”。他的小说观基于近代实证主义思想,强调描写人情时要遵从心理学的原理,同时要偏重人物自然行为的描述等等。《小说神髓》的问世,尚受当时英国改良主义思潮的影响。同时,坪内认为小说与美术相通,小说的“功用在于赏心悦目,提高人的精神修养”。为了改良日本的传统叙事文学尤其是戏作文学,坪内还比较对照了日本传统文学与西方近代小说的差异。 

《小说神髓》作为日本近代小说论著,具有先驱性。它否定了以往关于文学是宗教或道德普及物的观点,强调文学自身的特定价值。它竭力排斥以往文学中的劝善惩恶主义,而鼓吹写实主义的文学方法。不妨说,长篇小说 《当代书生气质》意在验证坪内的小说理论。然而却是一部败作。作品反对马琴架空现实的表现或当时政治小说中的实用主义、模式化,但本身却具有所谓“新戏作小说”的特点。明治十八、十九年(1885~1886),他又写出 《妹妹与背镜》以及《未来之梦》(1886)、《外务大臣》(1888)、《妻子》 (1889)等小说作品。遗憾的是他的小说论理过多,缺乏生动的艺术效果。作为例外,描写家庭悲剧的小说《妻子》引人注目。 

坪内逍遥关于小说的理论与实践,启发了另外两位风格不同的小说家二叶亭四迷和矢崎镇四郎。其中,二叶亭四迷的处女作《浮云》(1887),无论内容、文体都很独特,成为日本近代小说史上功勋卓著的先驱之作。二叶亭四迷1864年生,18岁时考入东京外国语学院俄语系。学习期间,二叶亭开始对文学发生兴趣。由于语言专业的限定,他主要涉猎的对象是俄国作家果戈里、冈察诺夫、莱蒙托夫、屠格涅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除了小说,他对当时的俄国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的文学理论很感兴趣。同时接触到一些社会主义思想。他还倾倒于中国明末清初的作家魏叔子。对魏叔子小说中体现的经国济民文学观和排弃虚伪的人文观,十分感兴趣。 

二叶亭创作之初受到坪内逍遥的启发与提携。例如他的小说《浮云》第一编,署名作者竟是坪内逍遥的真名坪内雄藏。二叶亭的名字仅在“序言”中出现。《浮云》一经问世,即获文坛好评。尽管作品尚有“戏作文学”的痕迹,却明显地具有了近代现实主义小说的特征。 《浮云》写了三编即告中辍。原因是二叶亭意识到自己的文学资质与理想的文学模式相去甚远。此外, 《浮云》三编在文体上不一致。第一编受近世日本文学传统的影响;第二编、第三编却开始模仿冈察诺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笔法。尤其是第三编,运用素朴的口语化表现,人物的观察、造型方式也相应发生变化。亦即渐渐逼近人物内心,注重心理化写实。当然,三编文体上的矛盾导致作品主题上的不和谐。但是这种情况并没有动摇《浮云》的文学史地位。《浮云》中的人物有碌碌无为的小官僚文三、玩世不恭的才子阿升、实利主义的阿政以及追求西方时髦的阿势等等。这些平凡的市井男女活灵活现地展示了日本近代文明的种种偏向。重要的是,二叶亭的文章具有讽刺性、批判性,口语化表现又十分娴熟、练达。日语中亦有文语、口语之分,毋宁说在二叶亭四迷的 《浮云》以前,文学中的表现与口头语言是不一致的。因此,《浮云》一方面被称作日本近代批判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亦即作品以写实的笔法触及社会弊端;另一方面,作品也实践了“言文一致”的白话文主张。二叶亭与山田美妙共同主倡的“白话文”运动,对日本近代以后的文化、文学意义深远。 

山田美妙生于明治元年(1868)。他与前述二叶亭四迷齐名,被称作日本近代“言文一致体”(白话文)小说的创始者。美妙在其《嘲戒小说天狗》 (1886)等早期作品中,已经开始创作以会话为主的口语体小说。他的口语体首先模仿英语中的言文一致形式。在明治二十一年(1888)的小说《空月》中,他改变了过去书面语言的词尾用法。他的文体在当时新颖独特,被称作 “拟人法修辞”。美妙更为重要的作品是明治二十一年刊出的论著《言文一致论概略》和一系列关于语法、修辞的研究论文。这些理论上的著述,使他成为当时“言文一致”文学运动的急先锋。 

在山田美妙的小说作品中,引人注目的是表现历史题材的《武藏野》 (1887)。这部小说当时被称作散文诗式的历史小说,作品以新奇的叙景、有趣的梦幻描写等,博得读者青睐,且使山田美妙的作家名声大振。作品集 《夏天树丛》(1888)的问世,更使他成为文坛宠儿。接着,他又发表了《蝴蝶》 (1890)、《花车》(1889)等作品。但他的文学成功却被喻为“早开的花”。有人认为尽管他置身于小说改良的前锋位置,实际上他所倡导的“言文一致体”小说,却不过是一种新奇的装饰性夸示,或者说仅仅表现出与《浮云》类同的“近代性苦闷”。明治二十四年(1891)年后,山田美妙的声望急剧下跌。以后只写写剧本、时事小说之类。晚年,山田美妙生活落魄。 

与山田美妙曾经具有密切关联的“砚友社”文学,也是明治初期极为重要的文坛现象。“砚友社”是明治十八年(1885)前后,东京大学预科同学间组成的文学团体,主要成员除山田美妙外,有尾崎红叶、石桥思案等。同年五月,他们共同编辑了同人杂志《我乐多文库》。杂志倡导兴趣至上,刊载了小说、剧本、诗歌、川柳等等。三年后,成为公开的出版物。新加入的同人作家又有川上眉山、广津柳浪等。此时,“砚友社”终于在明治文坛成了气候。但“观友社”成立之初,这批青年作家并没有将文学当作自己的毕生事业,而仅仅作为一种游戏。随着结社的逐步发展,“砚友社”才成为具有近代文学社团特征的重要的文学组织。在新时代新思潮的影响下,“砚友社”作家写出了受到读者欢迎的作品。不过此间山田美妙的退出,曾令“砚友社”遭遇挫折。 

砚友社作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尾崎红叶。尾崎红叶的成名作乃明治二十二年(1889)刊于《新著百种》创刊号上的《两个比丘尼的色情忏悔》。作品一度轰动。随后,尾崎红叶又发表一系列获得好评的作品,这些作品也受到坪内逍遥的称赞。在尾崎红叶的努力下,砚友社作家队伍空前壮大。成为红叶弟子或可纳入“砚友社”文学系统的,竟有百名作家之众,全盛时期达到近200名。其中有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泉镜花、德田秋声、永井荷风、田山花袋等等。“砚友社”初期,由于采取游戏文学的态度,创作上受“戏作文学”的影响,因而并无值得一读的作品。全盛期前后,却留下一批传世之作。但说到底,“砚友社”推出的是改良文学,而不能称作代表新时代的新文学。例如尾崎红叶追求的是风俗化写实,过份注重小说的情节与趣味性。他的作品大都富于浪漫色彩,喜好悲剧性主题。如果说他的小说曾受西欧文学的感化,那么,他所追求的实际上是一种“和洋(日本、西方)折衷”的文体风格。 

尾崎红叶的代表作品是 《三人妻》(1892)、 《多情多恨》(1896)和绝笔 《金色夜叉》(1897~)。虽然从文学内容、形式上讲,尾崎红叶不能称作新时代的代表,但他却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创作上的才能,因而被誉之为一代文豪。1903年,尾崎红叶逝世。随之“砚友社”彻底解体。“砚友社”文学的最大功绩,是使明治初期半封建社会中的广大读者,开始认识到文学的价值与功用。 

总之,明治二十年 (1887)前后的日本文学以小说为主。小说观念与方法的改良,是此期作家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此期尤值一提的作家有坪内逍遥、二叶亭四迷和山田美妙。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蝈蝈,来源:日本文学简史,来源地址:)

上一篇日本古代文学——江户文学

下一篇日本近代文学——“红露时代”与《文学界》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