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一) 题材分类
诗词的创作题材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将它们大致分为以下几类:时事类;山水田园类;咏物类;题画题照类;酬唱贺挽类;咏志抒怀类;军旅类;边塞类:情爱类:讽谕类等等,当代又出现了旅游诗词、环保诗词、校园诗词等。有些类别的题材有部分交叉,要想列出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分类表来是比较困难的。
(二) 立意
立意,是作者在自己作品中先经过认真的考虑和锤炼,而后用确切的形象化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对某一事物的看法或对某些情景的感受。“意”,就是指作品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它是作品的主体与核心。
一首诗立意的好坏,必将决定这首诗的优劣。立意高、立意新则立意好。高,就是不同凡响,新,就是不落俗套。但是要做到立意高,立意新并不那么容易。
如黄巢的《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这首诗完全摆脱了封建文人咏菊的窠臼,他为当时千千万万处于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菊花的象征)所遭遇的命运而激愤不平,立志要改变他们的命运,改变旧的社会秩序,建立农民革命政权,让劳苦大众也过上好日子,享受春天般的温暖。这首诗由于立意高而别开生面,所以能使文人学士表达自己孤高绝俗的一切咏菊诗相形失色。我们再看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此诗表达了边防将士保卫祖国的决心,赞美了多次击败匈奴侵扰的历代飞将军,也含有对那些无能的边将的不满与讽刺。
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一扫历代文人悲秋之感,生动地描绘了枫叶流丹,层林尽染,满山云锦,比春天还到艳丽的的秋色。他在诗中歌颂了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了乐观向上的精神。这首诗的立意既新又高,成为不朽的名作。
即使是同一题材的诗,由于作者在立意上的差别,他们的诗作所营造出来的意境也会给人以不同的感受。我们现在来看下面两首。
劈地开天水,倾山动魄声。
千秋哺华夏,万里赴东瀛。
波染黄肤色,涛翻赤子情。
摇篮歌一曲,红日破云生。
(当代·张智深:《五律·登眺黄河》)
张智深这首诗的立意在于歌颂黄河母亲造福于炎黄子孙的伟大贡献,炎黄子孙以黄河母亲为骄傲自豪的情怀。整首诗气势磅礴,充满豪迈向上的激情与力量。
一泻汪洋万里洪,弯弯龙字大书中。
蒸云化雨情如海,穿峡排峰气若虹。
烟水苍茫销霸业,波涛汹涌载英雄。
五千年后腾飞起,昂首长吟遨太空。
(当代·曾建开:《黄河》)
这首七律立意在于回顾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以龙为喻,讴歌当代中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飞跃与进步。两诗题材相同,由于立意的角度不一样,前一首的诗意显得生机勃勃,后一首则在昂扬激奋的同时还显示出一份历史的厚重感。
(三)近体诗创作的布局
什么是诗词创作上的布局?布局就是在诗词主题确立后,将选取的相关素材根据深化主题、表现内容、营造意境的需要,进行恰当的剪裁和合理的安排,使诗词中的各个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一,形成一篇完整的诗歌作品。
一首诗词的布局,在确立主题以后,就要有一个选材、安排的初步打算。但是这种布局,往往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在反复比较、不断深化构思中完成的。对于一名诗词写作新手来说,这种布局的完成,可能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也许是一天,两天,甚至更长的时间。而对于熟悉诗词创作规律的诗人来说,思路敏捷时,十分钟左右便可以完成一首绝句的构思与布局。在网络诗坛上,这种“出手成章”的人并非罕见。
下面我来向大家介绍一下绝句与律诗的常用布局方法。
绝句布局八法
绝句是古典诗歌中最常写、最易学、最难精的诗体。难就在于字数少(20或28字),要想铺排典故、大发议论都不行。
要写好绝句,“必须情感深挚,兴会淋漓,神与境会,境从句显,景溢目前,意在言外,节短而韵长,语近而情遥,神味渊永,兴象玲珑,令人一唱三叹,低回想象于无穷。这才是绝句中的精品。”(霍松林语)
绝句的布局,主要有以下八法:
(1)起承转合法 这是最常见的方法。
它是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感情波澜的自然起伏或事理的内在逻辑往下写的。此法往往表现为起、承、转、合在一首诗中四句的具体运用。“起”,诗的开头;“承”,接着开头的意思加以发展;“转”,是转折,开拓新意;“合”,是结束全篇。为了写好绝句,在采用此法时,要求:起要扣题、突兀;承要连贯、自然;转要新颖、巧妙,多为结句作准备;结要含蓄、深邃或铿锵有力,醒明本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李白的《客中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此诗用的就是起、承、转、合布局法。起句“兰陵美酒耶金香”,既贴题,又突兀;第二句“玉碗盛来琥珀光”,紧承上一句“美酒”说来,连贯自然。这两句说明了朋友的盛情款待,李白欢饮美酒的情景,这才使第三句转到抒情“但使主人能醉客”,第四句表明看法:“不知何处是他乡。”第三句用“但”字转,且为第四句作了引线;而第四句表达了诗人昂奋的精神状态和豪放不羁的个性,一扫古人作客时怀乡的凄楚情绪。
今人钱明锵有一首《拂晓飞抵巴黎》:
夜魔底事苦相缠?风雨催程路九千。
圣母晨钟惊宿梦,巴黎别见一重天。
起句突兀地提出责问,交代事情的起因;第二句承述航程漫长而艰难为首句作铺展;第三句转述晨钟警醒,另拓新意,为结句作引线;结句综合点明主题,暗寓作者思想观点,但不明言,让人去想象、推测。
其余如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韩愈的《晚春》,也都是用的起承转合法。
绝句从总体上讲,通常可分为前、后两半。前半部分往往起引带、铺垫的作用;后半是主题意旨所在。但关键在第三句,第三句得力,则末句易之。王楷苏《骚坛八略》云:“在第三句着力,须为第四句留下转身之地。第三句得势,第四句一拍便着。譬之于射,三句如开弓,四句如放箭也”。 杨载《诗法家数》云:“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筒,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大抵起承二句困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水之舟矣。”
由古人的这些议论,可见结句的重要性,结句一好,全诗尽活,顿然生辉。“结”是诗的最精彩处,是作者画龙点睛之笔。结句应如撞钟,余音缭绕,意味无穷。
(2) 并列对合法
绝句中的四句,用两组对仗句分别写四个事物或分别写一个事物的四个方面,这样的布局叫“并列对合法”,这种方法工整而优美。
杜甫是最杰出的律诗大师,精于对偶,能够将这种形式极其成功地运用到绝句中来,而不见板滞。他的《绝句四首》(其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和《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问,沙上凫雏傍母眠。
是用两组对仗句分别写四个事物的并列法。并列法是用两组对仗句。
(3) 承对合用法
一首绝句的前两句用起承法,后两句用对仗法;或前两句用对仗法,后两句用承接法,这样的布局法叫“承接对仗合用法”。用承接法时,有的在时间上有先后关系,有的在逻辑上有因果关系;用对仗法时,一般要用一组对仗句。
韦应物的《登楼寄王卿》: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前两句承接法,后两句对仗。
潘天寿《梦渡黄河》:
时艰有忆田横士,诗绝弥怀敕勒歌。
为访幽燕屠狗辈,夜深风雪渡黄河。
前两句对仗,后两句承接。
唐杜审言的《赠苏书记》、王勃的《江亭夜月送别》、杜甫的《八阵图》,也都是用的这种布局方法。
(4) 对比法
把性质相反的两件事或情况迥异的两种景,写在一首绝句中,以进行对比,这样的布局法叫“对比法”。常用的有悲喜对比、贫富对比、盛衰对比、贵贱对比、劳逸对比等。
对比,能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说明力和表现力。在正反两方面的对比中,妍媸立见,善恶分明,诗人虽不着议论而旨意自明。
诗人作今昔对比时,第一句往往用“忆昔”、“去岁”、“别时”、“旧”等词语开头,第三句中往往用“今日”、“如今”、“祗今”、“而今”等词语,来点明时间之不同。
王播的《题惠照寺》:
三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
如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
他所用的就是对比法。
(5)先景(事)后议法
在一首绝句中,前两句写风景或事实,后两句写议论,即属此法。风景或事实是议论的根据,触景生情,就事生议,那就不是无稽之谈了。诗中的议论应观点新颖,见解高超,成为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以收警策动人之效。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景,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其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发表议论,含意深远,耐人探索,道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前两句写所见,后两句写所感,衔接自然、紧密,达到了景入理势,理抒景情的妙境。
我们再来看今人钱明锵的这首《仙女岩》诗:
琼宫仙女落红尘,出浴归来意态真。
何用移山掩羞涩,天公造物本清纯。
这也是先景后议。
(6)先议后景(事)法
这种布局法与先景(事)后议法在内容排列的次序上正相反,它是先发表议论,而后写景或叙事来证明其论点的。议论与写景、叙事,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如刘禹锡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前两句是诗人表明自己对秋天的看法与古人悲秋的论调不同,而后描绘一幅碧空万里,白鹤凌云飞翔的图景,予以证明。诗人为革新经受过守旧派的严重打击,而依然斗志昂扬;诗人接触过不少知识分子,深知他们不得志,对前途失望,因而有悲秋的实质。诗人不同意他们悲观失望的表现,所以在诗中偏说秋天比春天好;好在何处?他举出晴空一鹤,排云直上,矫健飞翔,奋发有为的事实,来说明秋天的清明、凛冽、萧条、寂寥,正是为大自然别开生面,催人精神抖擞,奋发向上的良剂。这只“鹤”是自强不息的志士的化身,这“诗情”便是志气,便是奋斗精神,这“碧霄”便是一个知识分子爱国爱民的高尚的思想境界。
杜牧《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直接议论,后以“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之句作结,另出新意,使议论不抽象,不枯涩。
(7)末句的寓情于景法
一首绝句的前两句,或叙事,或写景,而第三句多写人的心理活动与心理状态,其第四句不继续抒情,却以景作结,这样的布局就叫“末句寓情于景法”。
这种布局法的好处是,既能补充前面写景叙事之不足,又能把难言难状之情藏于景中,以收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此诗是诗人在病中得知好友白居易贬江州的消息后,极为难过的时候写的。其第三句中的“惊”字,是心理状态,其第四句如写成“无言独自望寒窗”或“泪流不尽望寒窗”等句,虽也合乎格律,但这只是实写,状其外形,内涵浅淡,远不如“暗风吹雨入寒窗”这第四句以景结情。这样景语作情语,哀景抒哀情,就能使诗人对白氏被贬一事究竟是惋惜,是愤懑,还是悲痛,均蕴含于景语之中,留给读者去领悟,去想象,去补充;这就使末句诗味隽永,耐人咀嚼了。
又如韦应物的《寒食寄京师诸弟》中以“杜陵寒食草青青”作结,刘禹锡的《竹枝词九首》(其七)中以“等闲平地起波澜” 作结,也都是用的“末句寓情于景”法。
(8)倒叙突出重点法
一般来说,绝句的重点在后两句。在诗中,如果把后发生的事情放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放在后面,就是为了突出先发生的事情而安排的。这种方法叫“倒叙突出重点法”。例如张继的《枫桥夜泊》,照次序,该先说睡不着觉,再说听到半夜钟声,最后说天亮前的月落乌啼。此诗采取倒叙法,先说“月落乌啼霜满天”,再说“江枫渔火对愁眠”,最后才说“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有了这座著名的古刹,便带上了历史文化的色泽,增加了枫桥的诗意美,引起了人们的遐想;而“夜半钟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给人以肃穆的感受,启发人对人生的回忆和反省。这“夜半钟声”放到末句,使全诗的神韵得到完美的表现,使其具有无形的动人力量。由此可见,倒叙突出重点法为不少诗人所采用,是有道理的。诗人采用此法时,往往在第三句中使用“犹记”、“却忆”、“昔日”等词语,以说明后两句是先发生的过去的事情。例如宋僧梵崇的《春晚》:“春光过眼只须臾,榆荚杨花扫地无。却忆菩提湖上寺,绿荷擎雨看跳珠。”
以上八法是绝句的主要布局法。在划分标准上,有的依据结构,有的依据内容,有的两者兼顾,虽不能尽善尽美,但对于学写绝句者相当有用。当然,以上八法,还不能包括无遗。例如李白的《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衣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此诗前三句一意顺承而下,末句陡转而结,就超出以上八法了。又如窦巩的《南游感兴》:
伤心欲问前朝事,唯见江流去不回。
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
此诗首句起,次句既承又转,三四句一气直下,以显出作意。可见,诗的布局法不是死的,要灵活运用。深入生活的有功力的诗人,由于平时多吟诗,多写诗,多揣摩诗,日就月将,灵感来时,缘情构思,缘思措辞,佳句飞至,下笔如有神,开阖呼应,自成章法,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天才出于勤奋”,“功到自然成”了。
律诗布局四法
五律和七律,是由首联、颌联、颈联、尾联组成的,共八句,容量比绝句多一倍。因此它在布局上与绝句也就不尽相同。现将其主要布局法归纳如下:
1、起承转合法
律诗的布局以“联”为单位。首联(第一、二两句)为起,颔联(第三、四两句)为承,颈联(第五、六两句)为转,尾联(第七、八两句)为合。
起联起到点题、定基调或笼罩全篇的作用,故有的交待时间、地点、事项,有的总括全诗,有的则直接写景抒情等。
承联是接着起联写下去的,或描景,或叙事,或抒情,以加深扩充起联的内容。
转联是笔锋一转,别开生面,或由写景转到抒情,
或由此时、此地、此事,转到彼时、彼地、彼事,其内容与前两联虽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但有明显的不同,转的意味较重。
结联以能点明主旨,振醒全篇,或含蓄蕴藉,余味无穷为上,故应有画龙点睛之笔。
我们来看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所见所闻之景,是起;颔联上句“无边落木萧萧下”是承接第一句写的,下句“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承接第二句写的。这是分承法,从山、水两个方面分承,继续写景。颈联转入抒情,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感慨自己的一生。尾联归结到当前人老境困,仍是抒情。这首诗的布局用的就是起承转合法。孟浩然的《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亦用此法: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王昌龄的《宿京江口》、杜牧的《商山麻涧》以及前面举例我的那首《黄河》,它们的布局方法都属于起承转合法。
2、起承继转合法
这种写法就是:在一首律诗中,首联为起,颔联为承,颈联为继,尾联为转合。所谓“继”,就是接着颔联的意思继续发挥而不转折。这样写的话,往往把转与合的功能由尾联承担了。
我们来看看郑谷的《鹧鸪》诗: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从深日向西。
此诗用的就是“起承继转合法”。
首联:“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写鹧鸪的习性、羽色和形貌,可以和山鸡比美,这是“起”。
颔联:“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言其在“蒸昏”、“花落”的“风寒”凄迷的境遇中发出哀鸣,这是承上联而来,传其神韵。
颈联:“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这两句是从“游子”、“佳人”两种人闻其声的表情上,进一步写其声,承接相当巧妙,这是“继”。
尾联:“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从深日向西。”更为浑成,转的意味浅而隐,结的意味重而显,使诗人的乡思之愁和思妇怀亲之苦尽在不言中了。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沉期的《夜宿七盘岭》、李白的《谢公亭》、刘长卿的《登余干县古城》等诗,都是属于这种布局模式。
3、起承展转合法
在一首律诗中,一句起,二句承,中间两联展开、铺叙,第七句转,第八句合,这种布局模式就是“起承展转合法”。这就打破了以“联”为单位说明律诗布局法的惯例。这种布局法的主要特点,是中间四句分别地并列地描述四样景物,铺叙的手法很明显。这种布局模式在律诗中也是常见的。王维的《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没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此诗首联上句“不知香积寺” ,扣题而起;次句“数里入云峰”,是紧承上句而来的承句。从语法上看,“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均是“知”的宾语。中间四句分别写诗人在深山密林中的眼见与耳闻的四种景物:古木、钟声、泉声、日色。尾联的上句才转到佛教的故事,下句归结到“安禅制毒龙”(诗中以毒龙喻世人的欲念)。
白居易的《春题湖上》: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萝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此湖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此诗首句点题而起,交待游览地点和时间,并以比喻赞美春湖景色;下句承上句而来,从山和水两方面作进一步的描述;中间四句分写“松林”、“月亮”、“早稻”、“新蒲”四样景物。尾联上句将笔峰一转,提出问题;末句作出解释,归结全诗主旨。
以上两首的布局都是采用了“起承展转合法”。
4、跳跃式的布局法
非常的事件,引起的是非常的感情。因此,在表现形式上也就不一般,各联之间,甚至上下句之间,在时空上的跨度很大,表现出明显的突出的跌宕起伏与跳跃。这样的布局可称之为“跳跃式的布局法”。
张乔的《书边事》:
调角断清秋,征人依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兵无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此诗首联写边塞军旅生活之安宁,颔联以大开之笔,从内蒙古的昭君墓写到了甘肃的凉州;颈联又以大合之笔,写大漠无兵和穷边有客;尾联写出诗人自己的心愿。各联之间的跳跃性很大,无法用常规的起承转合分析来说明。
李商隐的《安定城楼》、杜甫的《喜达行在所三首(其二)》(愁思胡笳夕)等诗,都是这种布局类型。
律诗的布局法是多种多样的,上面介绍的四种律诗布局法只是其中常用的类型。有功力的诗人创作欲来时,其感情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不刻意于布局而自成篇章,这样的情况往往是存在的。
上一篇诗句的语法特点
下一篇山水田园诗作法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