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书怀诗作法

作者:秩名     来源:艺教网     时间:2010-08-07
25937

  人是万物之灵,生活中必有忧乐感奋,情动于衷必发之于声,或抽泣嚎啕,或开怀大笑,或低唱高歌,或吟诗诵词,以抒发自己的心情。将作者的抱负,志向、感想、感受等书之于诗,这类诗便是书怀诗。书怀诗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感当前之事当前之景而发。  这类诗中很大一部分是感事抒怀的诗。
  在书怀诗中,有的触景生情,直抒胸臆;有的面对形势,高歌壮志;有的历经坎坷,感叹身世;不的事见不平,呼吁抨击。创作这类诗如果能出自真情实感,往往会产生佳作。如杜甫的《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此诗写于作者漂泊途中。通过旅夜所见星变、月涌的壮阔景象的描写,抒发了作者自己身世不遇、漂泊无定的感情。
  诗的前两联写景。首联写近景,诗人以细草喻己之渺小、以孤舟喻己之漂泊,揭示了诗人浪游漂泊的孤清处境。颔联写远景,是历来传诵的名句。大笔勾勒,写得真切细腻,创造出一种阔大雄浑但又寂寞空旷的境界,诗人以星月的永恒来反衬自己的人生颠沛坎坷与人生短暂。景中见情,景与情融。
  诗的后四句笔势急转,直抒情怀。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写出诗人极度愤慨之情,前句说明其志向未酬,反而因文章而扬名,读来令人心沉;后句诗人以自嘲口吻诙谐地说出自己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岂”“应”是关键字眼,上下关联。尾联两句触景而情发,自问自答,景以自况,运用形象的比喻收结全诗。诗人以天地间一只形单影孤的沙鸥来寄托自己功业未成的慨叹,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量。
  此诗通过旅途月夜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漂泊生活孤独凄凉的苦闷心情。诗人把这种心情写得含蓄不露,律细笔深,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不愧为千古名作。

  又如李商隐《安定城楼》:

迢递高城百尺搂,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此诗为义山客中登高抒怀之作。开成三年(838年)作者应试落选,在泾原幕府中作客时写下。这首《安定城楼》用典较多,初读起来有些隐晦,及至了解其写作背景及细看典故出处之后,统观全篇,倒是一首直抒胸臆、遣愁言志之作。李商隐当时正值赴博学鸿词科考试,目的并非是为了区区禄位,而是志存高远,但却受当时牛、李党争的牵连,遭到猜忌和排斥,致使考试失败。李商隐在气愤、沮丧之余,借此诗以排遣心中块垒。
  此诗起首二句写登楼望远,引起感慨。登上高城,倚靠危楼,窥视绿杨,望见汀洲,心胸开阔。三四句以贾谊王粲两位古人自喻。贾谊在青年时期被汉文帝召为博士,曾上书《陈政事疏》言“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垂涕”表达忧国忧时之情,但因未得重视,故曰“虚”。王粲在三国的战乱中流浪荆州,依靠刘表,曾作《登楼赋》以抒怀,诗人以王粲之远游喻自己之远游,抒发客居他乡之情。
  诗人用“虚”“更”字抒发志不得展的悲慨之情,转而要忆江湖,乘一叶扁舟,归隐不仕,以示不同流合污。“永忆江湖”言归隐江湖之情长在怀抱。“白发”二字形象描述了诗人劳瘁一生。“欲回天地”进一步写隐居之情,宏志不展,退而退入扁舟之中,安度一生。“不知”二句意谓诗人归隐之志无人理解,而俗情竟相猜忌。“腐鼠”、“雏”见《庄子秋水篇》,篇中云:“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名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梁国而吓我耶!”
  “腐鼠”、“滋味”喻功名利禄。诗人志趣高洁,视功名富贵为“腐鼠”,但这种心情无人理解,小人反而来猜测自己,诗人用典故讽刺了市俗的观点,并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含蓄曲折,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此诗笔力矫健,结构严谨,用典贴切,有的放矢,是一首成功的书怀之作。


  再如现代陈毅的《梅岭三章》: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生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1936年冬,陈毅率领一支部队打游击战,一次他受伤且患病,后在梅山被国民党军队包围。他带伤掩蔽在丛莽间二十余天,估计这次可能难以突破重围冲出去了,就写了上面这三首诗藏在衣底以明志。
  《梅岭三章》是陈毅在生死存亡之关头所写下的一曲气壮山河的无产阶级正气歌。这是由三首七言绝句构成的一组诗。三首诗虽在内容上各有侧重,但在基本题旨上又具有内在统一性,它们从不同侧面表现了作者坚定革命的信念及甘愿为人类美好事业献身的革命生死观。三首诗都以小序中“虑不得脱”四字自然生发出来,以断头为基本意象,但显示出的却无一丝一毫悲切伤感的情调,而是一派“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慷慨豪壮之气。吟咏之际,不觉使人热血沸腾,斗志倍增。
  第一章着重表现作者对革命事业生死不渝的坚贞气节。“断头今日意如何?”诗一开篇就径直将死亡问题提了出来,以如何面对断头之危自问,这充分显示出陈毅勇于面对死亡的英雄无畏气概。生命对于人生只有一次,面临断头的时刻,任是谁也会有一些想法即意涌入头脑之中的。此时此刻,陈毅想到了什么呢?他首先想到的是“创业艰难百战多。”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为了开创革命大业,我已经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的战斗生活,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了,今日断头也是死得其所,实在没什么可顾虑的。这一问一答,问得率直明快,答得慷慨豪壮,一下子就将陈毅视死如归,甘于为革命赴汤蹈火的英雄形象矗立在我们的面前,令人怦然为之心动。面对死亡的危险,诗人想到了革命大业尚未完成,理想未遂,今日断头实在是死不瞑目。于是他驰骋想象,以富于革命浪漫主义的手法,续写了豪情四溢、气贯长虹的壮言:“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泉台,犹言地下。在古诗文中,泉台一词一般是与悼念、哀挽相联的,如潘岳《寡妇赋》中有句曰:上瞻兮遗像,下临兮泉壤。骆宾王《乐大夫挽词》之五有诗为:“忽见泉台路,犹疑水镜悬”。岑参《河南尹岐国公赠工部尚书苏公挽歌》中有“夜色何时晓,泉台不是春”的诗句,孟郊《悼亡》诗中也有“泉下双龙无再期,金蚕玉燕空销化”的诗句。陈毅以泉台比喻蒋介石****统治下的人间地狱,以阎罗喻指祸国殃民的罪魁蒋介石,表示自已一旦牺牲,就要到黄泉之下去招集先前死难的战友,组织起十万浩浩荡荡的大军,直捣阴间地府,去斩下阎罗的首级。这两句诗壮怀激烈,笔墨酣畅,惊天地,泣鬼神,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坚定的革命斗志,豪迈的英雄气概。
  第二章着重写对后死诸君的期待,勉励生者为人民解放的未竞事业继续奋斗下去。“南国烽烟正十年”,是诗人参加革命武装斗争历程的概括。从1926年8月离北京回四川做北伐兵运工作到1936年冬,十年中陈毅一直战斗在烽火连天的南国。为工农红军的创立、苏区根据地的建立和赣粤边游击区的创立与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此句可与第一章中“创业艰难百战多”结合起来读解。创业句着重写斗争的艰难,南国句着重点出斗争的时间地点。而今,在中央苏区已失,南国大地处于反动派更加凶残统治、蹂躏之下的时候,自己却有可能告别这片十几年为之浴血奋战的南国大地,这不能不使诗人感慨万端,深以为憾。于是,诗人将满腔激情喷涌笔端,写下了“此头须向国门悬” 的绝生之语。《史记·伍子胥列传》里记载,春秋时期吴国功臣伍子胥受人谗害,被吴王夫差赐剑自杀,他临死时要求把自已的头颅悬挂在吴国都城(今苏州)阊门上,以便看到越国军队来把吴国灭掉的故事。中国历代的反动统治阶级在镇压人民反抗运动时,也往往把他们杀害的反抗者的头颅悬挂于城门楼上“示众”以恐吓群众。国民党反动派在围剿红色根据地和游击区时,也常常采用类似的凶暴手段。但这种恐慌手段是吓不倒真正的革命者的,而只会激发起他们的革命义愤,为彻底推翻反动统治而继续奋斗。作者借用伍子胥头悬国门的典故,表现了不亲眼看到敌人彻底灭亡而死不瞑目的精神。一个“须”字,使诗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节和为革命殉难的光荣感跃然纸上,撞人心扉。“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是前一句诗的自然引申。诗人暗用了陆放翁《示儿》诗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亡告乃翁的名句,勉励活着的战友努力奋斗,多打胜仗,用频频飞来的捷报当作奠自已的纸钱,以使头悬国门、魂归泉台的自已得到慰藉。这一期望,同样表现了诗人对革命事业必定胜利的坚定信念。战争是流血的政治。诗人将活着的战友称为后死诸君,意在提醒战友们要做好牺牲的准备,希望他们能够像先行赴难的十万旧部及行将断头的自己一样,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地战斗下去。
  第三章作者进一步从正面抒发自己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念和甘愿为之献身的人生理想。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这是说自己从参加革命之日起就把革命事业当作自己的家,并决心为之奋斗终身;虽然一直处于艰难创业之中,眼前祖国大地还处于反动派的血腥残暴之中,但黑夜即将过去,黎明必会到来。中国古代积极的人生观素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而国家和家国恨等词也说明家与国都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无家不能有国,国破亦难有幸福完美的家。将革命事业当作自己的家,这是一个年轻时代即怀忧国忧民之情的共产主义战士革命人生观的生动写照,显示出诗人高尚广阔的胸襟。而“血雨腥风总有涯”,则传达出诗人对国家命运和革命前途的辨证认识,这与他同年稍早所作之《三十五岁生日寄怀》中的“物到极时终必变,天翻地覆五洲红”,及与《梅岭三章》作于同期的《无题》中的“莽莽神州叹沉陆,魂兮归来大地红”,表达的是同样的信念。正因为对未来抱着这样的信念,所以诗人不仅处变不惊、临危不惧,而且从容泰然、义无反顾地咏歌道:“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为了人类解放的美好未来早一天到来,诗人甘愿将自己和无数烈士的鲜血流入一道,在祖国的大地上浇灌开自由之花。在这里,诗人将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共产主义理想注入中华民族取义成仁的传统美德之中,对全诗起句中所提出的 断头今日意如何?的问题,作了最具体也最完美的回答。在这雄沉重泰岱,绚烂比彩霞的回答中,凸现出一个革命家崇高博大的胸怀和精神境界,这样的境界是那些蝇营狗苟之徒、苟且偷生之辈永远连想也想不到的。革命为生不为死,但勇于向死而在,正是生命光辉的另一种闪耀。“人间遍种自由花”,这是作者对革命之胜利未来的美好畅想,也是作者甘愿取义成仁、头悬国门的生命追求的真正意义之所在。《梅岭三章》是陈毅临危之际不假雕饰、一气呵成的一组足以流芳千古的黄钟大吕之作。诗作雄浑豪放,格调高昂,句句璀璨,字字珠玑,情文并茂,铮铮有声是诗人崇高情怀的抒发,也是诗人伟大人格的写照。将汹涌的激情、崇高的理想注入出人意料的想象之中,是此诗艺术运思上的一个突出特点、那“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的想象何其雄壮;那“此头须向国门悬”、 “捷报飞来当纸钱”的意象何等奇特;那“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的心愿又是多么魅力!而这些雄奇魅力的想象意象又总是与对敌人的深恨和对人民的大爱,与个人的志向和革命的理想水乳交融在一起的。刘勰《文心雕龙》论“艺术神思”中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之说,《梅岭三章》正是这样创作出来的。不仅如此,在短短的84个字里,诗人的思绪舒卷自如流转无碍,由人间的断头之危到泉台的招、斩壮举,由往昔的百战艰难到死后的捷报纷飞,由古代忠良的头悬国门到今日自己的取义成仁,由个人的十年征程到未来的自由花开,真可谓古往今来任驰骋,地上阴间纵逍遥,有虚有实,虚实相生,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称得上是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恢万里而无阂,通忆载而为津(陆机《文赋》)了。这体现出了作者非同一般的艺术想象能力和高超的结构技巧。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伟大的作品总是与作家的伟大思想、伟大人格和伟大的人生经历分不开的。陈毅诗作丰富大胆、出人意料的想象来源于他年年戎马、万死千伤的战斗经历、革命激情和取义成仁的革命决心。这84个字,是他生命追求的凝聚。 古典的创造性转化是这组诗章的又一引人注目的特点。诗中写到的泉台、阎罗、烧纸钱等,本都是封建迷信中的传说和行为。而诗人将阎罗和阴间地府比作祸国殃民的蒋介石和蒋介石反动****统治下的人间地狱,用纸钱 来代指革命军队的胜利捷报,赋予并传达出一种全新的含义。伍子胥受谗被害时的临终遗言,表现了他对吴王夫差不听忠言、自取灭亡的谴责和自己尽忠而忠不被纳的愤懑。而陈毅借用这个头悬国门的典故则不仅表现了他不亲眼目睹国民党反动派的彻底灭亡死不瞑目的精神,更表现了他坚信革命必胜,希望在胜利之日能够亲眼看到捷报分享胜利喜悦的心愿。此外,取义成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南宋政治家文天祥在抗击元兵入侵,被捕就义前书藏衣带中的《自赞》诗里,写有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的诗句。陈毅在诗中熔铸了《论语》、《孟子》中有关仁、义的论述,并直接借用了文天祥就义诗中 取义成仁 的说法,这表明了他对中华民族的这种传统美德是予以首肯的。不过,陈毅的取义成仁又是注入了陈毅的革命理想的。为革命而死,就是死得其所。这当然与封建时代志士仁人的取义成仁有着时代性的本质区别。上述这一些都表明,陈毅善于运用古典,但不拘于古典,更善于改造古典,给古典注入新的意蕴,使之获得新的艺术表现力,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秩名,来源:艺教网,来源地址:)

上一篇山水田园诗作法

下一篇怀古诗作法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