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郭进拴|闪光的足迹【七百七十七】

作者:2855510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5-11-12
507

郭进拴|闪光的足迹【七百七十七】


为了文学梦,他曾因同学、朋友的大声宣读编辑部给他的退稿信时羞耻痛哭;为了文学梦,他曾因母亲撕毁他伏在柴油灯下辛辛苦苦写出的文稿而砸烂了家里的饭锅;为了文学梦,他曾因投稿夜宿郑州街头而被警察当贼审问……朝圣的路往往是布满荆棘,少有田园牧歌式的。为什么会有人甘于亲吻人生路途上的荆棘?或许是因为“在贫瘠的土地上,更深地懂得风景”!

古往今来,朝圣者往往都是贫穷于物质、富有于精神。如果一个人没有信仰,即使他坐拥金银富甲一方,无非是暴殄天物为富不仁。进拴先生出身寒门,贫于物质,然而,为了实现文学之梦想,他曾经在弟弟们的倾力资助下,背乡离井,远行沪上,进入复旦大学作家进修班学习,又曾经在不惑之年进京入鲁迅文学院深造。试想,如果是一个没有热爱之心、而在经济上斤斤计较精于算计的人,如何做得到?

进拴先生的小说、散文、报告文学中,洋溢着朴素、浓烈的乡村生活气息。这说明他有着深深的草根情结。这种情结,是他文思不竭的源泉,使他笔下的文字获得了生命与情感。看来,他应该是信奉“为人生”的文学主张的吧!不然怎么会数十年念兹在兹,无论文学居于社会中心还是滑向边缘、冷还是热、受捧还是受棒,都矢志不渝勤耕不辍呢?

文章应该文道合一,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艺作品总应该有益于世道人心、精神构建。

既为作家,许身文学,那就不可逃避他的神圣使命和社会良知。不管他是“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也不管长路漫漫何其悠远,哪怕是处境再困窘也不可泯灭了寸草心、草根情。我一直固执地认同魏文帝曹丕对文学价值的判断:“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可是,上个世纪末,一个偶然的机缘,我得以向一位来自北京鲁迅文学院的年轻学者请教他对文学的价值的看法,他竟说:“八十年代,文学承担了太多的使命,如思想启蒙、政策宣传等,就像这烟灰缸,”他随手拿起眼前的烟灰缸,边比划边说:“平时就做烟灰缸用,如果有人突然闯进来袭击你,你随手抓起烟灰缸砸过去,烟灰缸临时充当了防御器具。过后,烟灰缸还是烟灰缸。所以说,八十年代的文学是不正常的,九十年代以后的文学才是正常的。”这样的话,让我很忧伤。这种人,不拿自己当回事儿就算了,竟然不拿文学当回事,认为文学就是钻进象牙塔的自娱自乐;仿佛,一个作家,和工人、农民之间,一点感情的联系都没有。我想,如果鲁迅复活,非把这等人踢出鲁迅文学院不可。

文学作品,虽然不能说篇篇都要像《人生》、《棋王》、部部都像《呐喊》、《彷徨》那样深入人心,振聋发聩,至少要有利于刺恶扬善,有益于世道人心吧!

进拴先生对文学的期许,起自荒芜的“文化大革命”后期;因为不屈地热爱,不挠地追求,他有幸遭逢了一个大时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那是一个文学欢腾的时代。那个时代,文学处于社会的中心位置,很多文人因为一部作品好便可一朝成名天下知。时代大潮助他的文学之梦振翅翱翔,使他得以招工、转干、加入作家协会,成为一名专业作家。但是,自从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文学迅速由社会的中心滑向边缘,于是不知有多少文人雅士激流勇退,改弦更张,另谋高就了。可是,像进拴先生这样的人,依然痴迷地爱着文学,依然在文学的道路上奋然前行,不动摇,不畏惧,不放弃,不言弃,虽然不免显得冷清,孤独,少有呐喊助威的声音。

鲍鹏山高度称赞庄子“充满血泪的怪诞和孤傲”,称赞庄子的对卑污者蛇一般的冷酷和对天下苍生鸽子一般的温柔宽仁,且揭示出庄子“由超凡脱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他盛赞庄子拒绝世俗权势媒聘、独与天地相往来的决绝态度:“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庄子的高度,我辈诚然难以企及。然而,面对文学遭遇放逐、文人纷纷退回书房或者干脆“弃暗投明”的严峻现实,一个作家不忘他的责任,不灭他的良知,不熄他的火焰,不辍他的耕耘,在冷清寂寞中忧伤地守望他所热爱着的精神家园,是可贵的。

进拴先生不仅是一位著作等身的作家,还是一位满腔热忱的文学活动组织者。那胜友如云、俊彩星驰的文人聚会,使人如遇欢乐佳节一样的心醉神怡。这样的聚会,我也曾有幸参加过几回,也曾受到过进拴先生的启发和鼓励。

我也曾试图此生专注于文学,所以,毕业后从教的前十年,我一直是把教学放在第一位,把文学放在第二位的。于是在教学之余,就竭力去读书、爬格子。可是,爬格子太累了,苦思冥想,绞尽脑汁,常如宿醉,头痛力疲,却绩效甚微。后来至今,我由于一直教高三,渐渐地,我深入到教学之中了;对于文学,竟是日渐荒疏了。就连读书,也只是能读快餐式的,走马观花似的看些小花小草类的豆腐块文章,主要是课本上、教辅上的。至于参天大树类的大部头著作则基本不曾涉及。书读得少,读得浅,话也就俗。有时候蓦然回首一望来时的路,目及灯火阑珊处文学的芳尘,心痛欲碎。

希望这一本简约的《闪光的足迹》能多给读者以真善美的陶冶;更希望进入知天命之年的进拴先生“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不断创作出具有更深广社会意义、产生巨大轰动效应的好作品来。

     (作者系汝州市一高教师、评论家)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闪光的足迹【七百七十六】

下一篇郭进拴|闪光的足迹【七百七十八】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