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二十六)宋之问《渡汉江》鉴赏
《渡汉江》是唐代诗人宋之问(一说李频)创作的一首五绝,一说作于宋之问神龙二年(706年)途经汉水时。当时宋之问媚附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武氏去世后,他被唐中宗贬为泷州参军,次年春冒险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时写下此诗。
全诗语言浅近通俗,却蕴含着复杂而深沉的情感,生动展现出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挚爱之情,以及游子远归家乡时不安、畏怯的复杂心理。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追叙了诗人贬居岭南的艰难处境。“岭外”点明贬所之地,唐代常将此地作为罪臣的流放地,环境恶劣。“音书断”则强调与家人失去联系,彼此存亡未卜。“经冬复历春”进一步说明时间的漫长,诗人在这种孤独、苦闷的状态下熬过了一个又一个季节。诗人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复”二字,看似平淡,实则用意深刻,将诗人困居贬所时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精神慰藉的痛苦,以及度日如年的煎熬展现得淋漓尽致,为后两句的抒情做了有力铺垫。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描写了诗人逃归途中的心理变化。按照常理,离故乡越近,游子的思乡之情应愈发急切,见到家乡来的人也会迫不及待地打听家人消息。然而,诗人却反其道而行之,“情更怯”“不敢问”,生动地表现出他内心的矛盾与恐惧。这是因为诗人贬居岭外,长期与家人失去联系,一方面日夜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害怕他们因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遇不幸。随着离家乡越来越近,这种担忧愈发强烈,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遇到的熟人证实,而长期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也可能会被无情的现实粉碎。所以,“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种矛盾心理的刻画,真切地反映出诗人此时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抒情方面,诗人运用逐层递进的手法,先交代贬居岭南的背景,再直抒胸臆,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毫无保留地倾诉出来。读者需要仔细咀嚼,才能体会到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从而与诗人产生心灵共鸣。在语言运用上,全诗简洁明快,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以质朴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情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总的来说,《渡汉江》以其独特的视角、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真挚的情感抒发,成为了抒写思乡之情的经典之作,让后人从中感受到了游子归乡时复杂而真实的内心世界。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