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二十九)《独不见》是唐代诗人沈佺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首较早出现的优秀七言律诗,约作于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以下从多个方面对该诗进行鉴赏:
### 主题情感
这是一首拟古乐府之作,刻画了一位对远戍丈夫刻骨相思的闺中贵妇形象,深刻展现了思妇想念征夫之苦。“十年征戍忆辽阳”体现出征戍时间之久,思妇对丈夫的思念也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不断累积。“白狼河北音书断”则写出音信断绝,更增添了思妇的担忧和愁绪。
### 艺术手法
- **反衬手法**:“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描绘了一位居住在以郁金香料涂抹堂屋的少妇形象,然而,看到海燕双栖在装饰精美的屋梁上,以双飞双栖的燕子反衬出思妇的孤独寂寞,为全诗奠定了哀怨的基调。
- **环境烘托**:“九月寒砧催木叶”,九月是准备寒衣的季节,捣衣声与寒风中飘落的树叶相互映衬,寒砧声似乎催下了落叶,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也引起思妇对征人的深深思念。“丹凤城南秋夜长”,长安城南的思妇秋夜不眠,通过描写秋夜的漫长,烘托出她内心的孤寂和煎熬。
- **情景交融**:诗人将思妇的情感融入到具体的环境描写之中,如“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明月本是团圆的象征,但在这里,月光洒在流黄之上,却更增添了思妇的愁思,景中含情,情因景生,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思妇的哀怨和痛苦。
### 语言风格
全诗辞藻典雅,华美艳丽。如“郁金堂”“玳瑁梁”,运用贵重的香料和精美的装饰,描绘出华丽的场景;同时,诗人用词精准,“催”“忆”“断”“长”等字,生动地表现出思妇的情感变化和内心的煎熬。
### 体裁地位
此诗为七言律诗,却是古乐府风调,辞藻秾丽,意境流动,被历代诗评家认为是温丽高古之佳篇,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评为“初唐七律之冠”,对后来唐代律诗,尤其是边塞诗影响很大。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