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郭进拴|华夏游记【三百九十】

作者:2855510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5-10-10
587

郭进拴|华夏游记【三百九十】


         由"青湾、宏发、方家、百丈、唐家、佛手、云栖、渚头、小康"组成的九溪还聚汇了许多涓涓细流。其十八湾更是为人所称讼:"春山缥缈白云低,万壑争流下九溪。拟溯荷花寻曲径,桃源无路草萋萋。"清寂之中,一线泉淙,三二鸟啾,几处虫鸣,令人久坐而不愿离去。

九溪的主景是"水"。九溪的水发源于翁家山杨梅岭下,沿途汇合了青湾,宏法,唐家,小康,佛石,百丈,云栖,渚头,方家等九条溪水,曲曲折折,忽隐忽现地流入钱塘江,称为九溪."十八涧"并非实指



九溪烟树 ,倍于"九"表示细流之多,发源于龙井村西北狮峰下,汇于诗人屿,孙文泷,鸡冠垅等细流而成涧,经徐村入钱塘江。旧时也有人把两溪合称为"九溪十八涧",又称九溪有八明滩,一暗滩("滩"指水浅急流处)。

        九溪十八涧流泉淙淙,山色葱茏.当水汽蒸腾,云雾迷蒙时,这里山岚缭饶,青黛似烟,所以新西湖十景称为"九溪烟树"。清代学者俞樾称"九溪十八涧乃西湖最胜处",并以"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丁丁东东泉,高高下下树"来赞美九溪景色。游九溪,既可濯足嬉耍于急流清溪,又可尽情享受幽深恬静的山林野趣,久为都市繁嚣所困的人们,其不失为理想去处。









李流芳《十八涧》诗:


己酉始至十八涧,与孟旸、无际同到徐村第一桥,饭于桥上。

溪流淙然,山势回合,坐久不能去。无际亦有和余诗,忘之矣。

予有诗云:



九溪烟树溪九涧十八,到处流活活。

我来三月中,春山雨初歇。

奔雷与飞霰,耳目两奇绝。

悠然向溪坐,况对山嵯嵲。

我欲参云栖,此中解脱法。

善哉汪子言,闲心随水灭。









       清末学者俞樾所描绘的这一景致,是距杭州西湖仅十里之遥的"九溪十八涧"景区。他对白居易赞冷泉"最余杭而甲灵隐"不以为然,他说,"九溪十八涧乃西湖最胜处,尤在冷泉之上。"并且别出心裁,作叠字诗赞九溪:

九溪十八涧,山中最胜处。



九溪烟树昔久闻其名,今始穷其趣。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

叮叮咚咚泉,高高下下树。


        民国期间,九溪十八涧一带有二、三私家茶庄,卖茶水并供应西湖藕粉、桂花糖等。茶庄所备桌椅不多,春秋佳日,游客以涧边石块权充桌椅。郁达夫当年游杭州西湖,至茶亭进餐,面对近水遥山,得上联"三竺六桥九溪十八洞",现今尚未得下句,却是文坛趣话。清末林纾有篇著名的散文写九溪十八涧。









《记九溪十八涧》

---林纾

        过龙井山数里,溪色澄然迎面,九溪之北流也。溪发源于杨梅坞。余之溯溪,则自龙井始。溪流道万山中,山不峭而堑,踵趾错互,苍碧莫辨途径。沿溪取道,东瞥西匿,前若有阻而旋得路。水之未入溪号皆曰涧。涧以十八,数倍于九也。余遇涧即止。过涧之水,必有大石亘其流。水石冲激,蒲藻交舞。溪身广四五尺,浅者沮洳,由草中行;其稍深者,虽蓄犹见沙石。









        其山多茶树,多枫叶,多松。过小石桥,向安理寺路,石尤诡异。春箨始解,攒动岩顶,如老人 发。怪石折迭,隐起山腹,若橱,若几,若函书状。即林表望之,然带云气。杜鹃作花,点缀山路;岩日翳吐。出



        九溪烟树自然风景图片 山已亭午矣。

        时光绪己亥三月六日。同游者达县吴小村,长乐高凤岐,钱塘邵伯。

        1953~1959年,杭州市政建设部门在此筑水池,建青少年科普教育用的水力发电站。整理九溪十八涧沿途山林环境,通车道路,修建登山步道与"望江亭"。1975年以后,园林部门分4期改造和新建九溪菜馆、茶室、接待室;整理山林环境,疏浚泉池,筑水坝,架画桥,布蹬道,造亭子,扩大游览面积。1947年,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两次到九溪作冰川考察,发现古代冰川遗迹,认为距今二三百万年前第四纪时,杭州西湖尚为一片冰雪世界,当时下龙井是一处储水盘谷,承受大量冰雪,经九溪十八涧东南流出,形成九溪十八涧峻险地段。



         九溪烟树九溪十八涧的形成是由于:上天竺----双峰---杨梅岭-----胡公庙它们之间是地势较底的盆地,十八涧的源头龙井村,九溪的源头杨梅岭村分别是两个面积巨大的漏斗状盆地,这个盆地周围的山岭基本上由砂岩组成,只有东北角靠近龙井泉处出露了石灰岩,在龙井盆地杨梅岭村盆地中,四周山岭坡面上无数细小的水流都向盆地中心部分汇聚,形成了"万壑争流下九溪"的美丽景色。

        严格地说:"溪中溪"是"九溪"和"十八涧"两条水流的汇合点,以下形成湍急的九溪河水,流入钱塘江。两条水流都发源于鸡冠垅下,不过是一条在山东坡,一条在山西坡。



        九溪烟树"溪中溪"往东沿溪而上,是为"九溪",这一路重峦叠嶂、老树交柯,幽邃荫翳可与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媲美,延着山路可抵达扬梅岭村。

       由"溪中溪"向西沿溪而上,是为"十八涧",一路峰回路转,清溪琴韵时高时低、忽骤忽缓;浅流或迂回于山脚,或潜行于岩隙,或漫溢于路面,又从步石空缺处轻盈的跌宕而下,溅起一片细水珠,洒下一串欢笑声。十八涧景色天然,少有匠气,溪水因山而曲折,忽左忽右,其中6处溪流漫过山径,上置石步,游人可涉水溪中,也可自石上鹤步而过,各有意趣。经历数道山屏、树处谷口,鸡犬之声相闻,密林中透出青瓦粉墙檐影,著名茶乡--龙井村才在眼前,身历其境,尘襟为之一洗,更有一种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沿之江路九溪徐村步入景区,起初映入眼帘的是数幢农宅,几块水田。仿佛是为之后的美景做过渡,或者是为了更加突出之后的美景,此时眼前的景致并未让人有特别深的感觉。但仅是这一派简单恬静的田园风光,已经可以使人把都市带来的烦嚣心境抛在一边。渐渐的,远处山峦的翠绿颜色向人逼近了,近处溪水的潺潺欢声震动耳膜了,周遭鲜艳的竹木花草晃花人的眼睛了,不经意间人已经陷入了山水的温柔环抱之中,在自然的轻轻抚摩下,感觉到无比的惬意和轻松。印象中,九溪就如同一幅着了浅色的水墨山水画,清新,自然,淳朴,富有内涵。









       在九溪,随便捡一处僻静角落,或坐,或立,或躺,或依,耳中满是活水清音,风声虫鸣;眼中尽是苍翠碧绿,薄烟淡霭;鼻中全是草树馨香,沁脾空气;心中则俱是纵情山水,忘怀尘世之想。在这样的环境下,真的会使人生出甘愿"老死山中"的念头。行走途中,随处可以见到路边的枫杨树,枫杨是南方非常普通的树木,在九溪尤为常见,蔚然成林。枫杨虽普通但却很别致,种子形似元宝,长着薄薄的翅膀,如果把它们从高处扔下,会向螺旋桨一样旋转而下,煞是好看。途中有亭曰"林海",亭上联云:

"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



曰归可缓,试同歌陌上花来。"

        自古以来,人们九溪十八涧胜景的形成都有不同说法。民间传说,从前杨梅岭住着一户人家,一天他们的孩子在溪沟里找到了一颗珠子,在把玩的时候不慎吞进了肚子里,立刻孩子身形不断扭曲、长大,变成了一条浑身漆黑的乌龙,腾空而起。父母闻讯赶至,哭喊着孩子的名字,乌龙一叫一回头,尾巴扫过之处就形成了九溪十八涧。也有故事说此处曾有恶龙为患,一勇士经殊死争斗战胜了恶龙,搏斗留下的痕迹就形成了九溪。

        但传说毕竟只能是传说,作为谈资尚可,却无法成为事实。实际上九溪美景的形成要归功于冰川。1947年,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带领浙江大学部分师生两次在九溪考察,发现古代冰川遗迹。他据此指出,距今二三百万年前地质第四纪时,西湖尚处于千里冰封之下,当时下龙井一带的盆谷,承受着大量冰雪,经九溪十八涧流出,九溪十八涧的险峻幽深美景于是形成。









       从龙井村进入九溪,又别是一番情调。山连山,水连水,溪涧转折多变,峰峦回环曲折,水量丰足,溪中卵石沙砾,历历可见。水石冲激,声如筝簧,组成了一曲曲悦耳的乐章。山间则常年有雾气烟岚,缓缓地出没于林中水边,如诗如梦。清代学者俞樾"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丁丁冬冬泉,高高下下树。"一诗道尽了此地的景致。从杨梅岭进入九溪,则仿佛踏进了幽静深邃的山谷密林。一路上老树蔽日,枝桠交柯,水声若有若无,山势无穷无尽,如同置身原始深山老林之中,感受到的正是郁达夫先生《半日的游程》中所说的"阴森得同太古似的山中的寂静。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华夏游记【三百八十九】

下一篇郭进拴|华夏游记【三百八十八】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