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郭进拴|华夏游记【二百零五】
郭进拴|朱家角美韵
沿着石板路步行,走在这古镇上,街与街之间纵横交错,便捷的水陆交通,商贾云集。嗅着那饭馆店铺的芳香,不知不觉就来到了“放生桥”。“放生桥”连接南北的必经之路,此桥也许是江南地区最大的五孔大石桥。用青砖砌成,缓缓地坡度,这静卧的青砖块,散逸着历史的痕迹,见证着唐朝以来的坎坎坷坷和繁荣昌盛。拾阶而上,站在桥顶,向远处望去,明清建筑的青砖黛瓦,蜿蜒曲折的小巷里走出了两代进士十六人举人四十多人。看那消闲之地,酒肆茶坊的热闹和优雅的音乐声,似乎随着春风灌入耳中。桥下,游客乘小舟游弋于河泊之上,人人都露出了桃花般的笑脸。桥头边卖鱼之人与放生之人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
缓缓前行,见一种用箬叶和稻草绳将肉块裹扎后用佐料煮熟的食物,看样子,有一寸见方,“浓油赤酱”,色泽鲜亮,忍不住买来一块品尝,肥而不腻,入口酥软,甘醇香甜,口感浓郁,三口两口下肚,咂嘴舔唇,意犹未尽,口中直呼“值,值,值”,难怪苏东坡老先生爱好这一口,并打油一首《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原来还有这一番美意。
因吃了一块美味的猪肉,似乎有些口渴,眼见那“俱乐部茶馆”,却不得进去,因为怕时间不够,转来转去,见一有卖“豆腐花”(有些地方称为豆腐脑)的店家,遂坐定,要来一碗,也许店家豆腐花正好卖完,将那余下的七凑八拼地弄来于我,我实在不敢恭维。提起“豆腐花”,不得不让我立刻想起三十多年前在无锡喝过的一碗豆腐花,那是一路边老太所设之摊,而味道绝对是顶呱呱的,这也许是我这辈子最好的豆腐花。
我曾多次去过无锡,南禅寺的豆腐花还未曾品尝过,我一定会抽空特地去一次,只为那一碗豆腐花。无锡人嗜甜,正是我所喜欢的,那舌尖触碰到丝丝甘甜,无疑是一种味蕾的高级享受。上苍给予生生不息的百姓们,一种生活的闲适,我们当以温文儒雅而回报,道过老板一声谢,跨出店门。
转了几圈,不知怎么就来到了人群稀少的“特色角”,那大幅的泥雕,只是不认识是谁,还有那“文学角”的墙面上,似乎是丁玲的肖像;那油漆未干的音乐器材铜像造型精美到位,透着灵动、细腻和含蓄。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