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郭进拴|华夏游记【二百零八】
古镇上有一王昶纪念馆,能为其建纪念馆一定是非常之人,本人才疏学浅,之前从未听说过这一名字,查资料,历史有名的王昶有两人,一是武将,一是文人,此王昶并非三国时期的曹魏将领王昶,而是清代著名学者。
王昶,字德甫,号述庵,又号兰泉,朱家角镇人,清代著名学者。幼年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博学善文,家境清寒,写《固穷赋》以自励。乾隆十九年进士,二十二年皇帝南巡,召试第一,授内阁中书,入直军机处。数次起落后入京师任刑部右侍郎。70岁时,获准辞职回乡养老,筑“春融堂”于朱家角,此纪念馆想必是王昶老宅所在。
在王昶纪念馆不远处的一条弄堂里,有一大清邮局,门口说明上写着:大清邮局始建于清同治年间,是清代上海地区十三家主要的通邮站之一,经历了民营的信局、外国邮局、文报局、海关邮政、大清邮局等不同阶段,是目前华东地区唯一留存的清朝邮局遗址。我们穿梭在小巷子里,越走越深,肚子也开始叫了,这让我想起了一位旅游家所说:“要了解一个地方的民俗,得从这个地方的饮食文化入手。”我找到了这个地方有名的小吃--扎肉,顾名思义。也就是用荷叶扎起来的肉。我一下子吃了N多个,瞬间充满了力气,有足够的能量继续前进。
我们边走边看,一路上有好多的店铺,卖各种各样的工艺品和纪念品,有的卖暖手套,有点的卖麦芽糖,有的卖铁丝车……看得我眼花缭乱。
不知不觉半天过去了,夕阳西下,那白墙黑瓦的朱家角房子显得格外显眼。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朱家角,我一定不会忘记这美丽的古镇。
朱家角作为集市形成已有八百多年历史,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它因水运方便而兴起,因公路发展而衰落,如今因旅游业而重新焕发青春。古镇不仅有寺庙、大户人家的厅堂、园林建筑等古迹,也有藏书楼、邮局等文化遗存,虽因年代变迁古迹早已失去原始模样,但能保持至今已属不易。
淀山湖的水系在朱家角已流淌了上千年,古镇的二十六弄也不知形成于哪年哪月,可以肯定的是当年劳作的先人们,绝不是我们现在这般模样,是他们的辛勤劳动一代代地流传下来,成就了今天的繁荣。我们应该感恩于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如此美好的壮丽河山。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