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郭进拴|新城美韵【一百九十四】
平顶山, 观音文化历史悠久
中国观音文化在平顶山发祥具有悠久的历史。平顶山香山寺素有“观音祖庭”之美誉。当年经中国佛教协会前任会长赵朴初先生考证:这是佛教观音文化自西域传入中国后,被皇帝敕封的第一座观音寺庙,并题写了“香山普门禅寺”的匾额。现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也为香山寺题写了“观音圣地”的题词。
我们平顶山的观音文化源远流长。这里是中国观音故里,中国观音文化发祥地。这里是真正的中国观音文化之乡。我们平顶山的观音文化具有历史性、传承性、普遍性、广泛性、原创性的特点,是民间长期积淀的历史文化现像,也是皇权认可的朝觐观音的产物。
目前,国内香山(寺)有30多处,而平顶山香山寺是具有二龙戏珠的天然景观和传说观音出生、出家、成道的地方。因此,历史上佛教界大多认定平顶山香山寺是真香山、大香山,是“观音祖庭”。
真香山之所以真,不是空穴来风随便说的,而是高僧认定、文物为凭、史志记载、朝廷肯定的。唐道宣律师明确认定:“观音示现无方,而肉身降迹唯香山因缘最为胜。”“嵩山之南二百里,三山并列,中为香山,即菩萨成道之地。”这就明确了平顶山香山寺是观音成道证果的地方。由唐道宣口授义常记录和宋蒋之奇润色蔡京书丹的《大悲菩萨传》碑刻,叙述了观音舍身救父得道平顶山香山寺的故事,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元、明、清志书《隆兴佛教偏年通论》、《香山宝卷》、《大明一统志》、《汝州全志》和《宝丰县志》等多处记载,都充分认定观音得道在平顶山香山寺。由此可见,历朝历代,官方都认可平顶山香山寺是真香山。
香山寺(即火珠山),三山并立,二龙戏珠,香山寺就是一颗宝珠。据说大、小二龙一度猖獗,直搅得方圆十里地草木枯萎,水瘦山黄,妙善公主制伏顽龙之后,连夜下山,南汲沙河,北取汝水,担水救旱,一桶清水倒出,便有一条淙淙溪流。直到山山泛绿,她才把最后一担水挑向香山寺(即火珠山)。离山五里,深沟挡道,妙善放下水担,动手架桥,桥未修好,鸡叫五更,公主匆匆回山归住,一担水留在桥边,便成了两眼水井。如今,这“一步两眼井”和“三步两孔桥”就留在了山下的石桥营村。
另据传说,就在我的家乡——汝州风穴寺才盖起那会儿,方圆附近,烧香拜佛的老是多,火红得很啊!可就一条不老美:寺里头缺水。要说也奇怪,别处都是风调雨顺,就风穴寺那一片成年不下雨,打井也打不出一点水。咋啦?谁知是香客给老佛爷、观世音烧香上供,没有龙王爷的事,龙王恼了,就把这一带的雨水给停了,把地下的水也给掐了。有一年风穴寺香火大会,人山人海,到了晌午,赶会的人都渴了,可是往哪儿弄水喝呢?有一个人从可远处担一挑水来卖,挑子才放下,几百人挤来要水喝,一挑水也被挤翻了,谁也没喝住一口水。这时候,老龙王听见乱成麻了,就扒开云彩笑了,说:“你们不能了吧?你们光巴结观音菩萨、老佛爷,叫他们给您水喝吧!”正说哩,观音菩萨拿着甘露瓶来了,说龙王:“你咋弄哩?没看这一带的老百姓都快渴死啦!”龙王脸一仰,说: “你管我弄啥?下雨这权在我手里,我想咋下就咋下!”观音菩萨也恼了: “你咋恁不讲理哩?你要再不下雨,咱找玉皇大帝说说去!”“去就去!”龙王刚想走,见观音还不动,看着下头老百姓直掉泪,仔细一看,观音手里拿着个瓶儿,就问:“你那瓶里装的是啥?”观音说:“没任啥儿!”龙王说:“我不信!”观音把瓶儿往下一倒:“你看有啥?”接着,轻轻拍几下,瓶里滴下去两滴水,这两滴水滴下去,一家伙就从山崖里流出两股泉眼,水又大又清又甜。龙王气得没法儿,忽一下儿就走了。
那两股泉水现在还在观音阁后头流着,东北角那一股叫东龙眼泉,西北角那一股叫西龙眼泉。两股泉流不多远,又潜入地下,到观音阁前头又流出地面,流进一个大水池,都说那是因为怕龙王见了生气再给掐断,才潜入地下的。这水池观音成天看着,龙王想咋也不敢咋。老百姓忘不了观音的大慈大悲,就把这泉水叫做“大慈泉”。据说,大慈泉那水喝喝还能治病,延年益寿呢!
香山寺的鼎盛时期,建筑规模宏大,殿宇气势轩昂,雕梁画栋,蔚为大观。海内高僧,俱临禅门,早晚钟鼓齐鸣,四时法事不歇。 “山以寺而益显”。“每发仲春之望,香火天开,四方来游先期云集,寺内寺外,青烟氤氲;山上山下,万头攒动,可与少林曹溪相媲美”, “虽东海之陀崖,三晋之五台,亦不能夺是山之胜概也。”
有关观音菩萨在平顶山出生、修行、得道的民间传说,始于唐末,兴于宋、明,林林总总,版本众多。除了流传最为生动的《火烧白雀寺》外,还有许多凄美的观音传说。白雀寺内有妙善浇花泉井一口,泉水清冽甘美,不溢不涸,人们凡去白雀寺拜佛,必求泉水一饮,称之为圣水。关于莲花井有滴泪成井、“七泉”成井两种传说,此外,三皇故坟等大批胜迹,无一不与观音传说紧密相联。
还有观音民谣广为传唱——
观音菩萨 菩萨观音
您是真善美的化身
大孝大爱感天地
大慈大悲泣鬼神
大善大美济民苦
大彻大悟警世人
玉瓶洒甘露
柳枝播慈云
百变百身善为根
千手千眼佑黎民
人人若有菩萨心
社会和谐处处春
人人应有菩萨心
社会和谐万年春。
在传唱的众多民谣中,这首民谣流传甚广,家喻户晓。还有民间流传的《火烧白雀寺》,歌谣《观音出家》、《十炉香》、《生子》、《观音坐莲台》等记叙观音菩萨与平顶山相关的民谣,据不完全统计,就有220首之多。
近30年来,平顶山市的文艺工作者在大量民间口头文学传播的基础上,提炼创作出了一大批以观音文化为题材,反映观音“真、善、美”和慈善、和谐精神的文艺作品,涉及到各个艺术门类。此外,还有大量的文学、美术、书法、摄影、根雕、奇石收藏、民间文艺等反映观音“慈悲和谐”人文精神的文学艺术作品。
还有那大量保留千年的地名“活化石”,证明了中国观音文化之源与平顶山的密切关系。如观音乡、观音村、莲花石,观音岩,观音铺村、观音寺、莲花寺……
千百年来,平顶山老百姓就如同对待自己故乡的亲人,牢牢记住了观音菩萨每年的三次节日,这便形成了香山寺、白雀寺、平安禅寺一年三次香会节的独特传统。每到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来自全国各地以及东南亚各国的朝山进香者,如约而来,如潮而至。以至于通宵达旦,川流不息,每年达百万之众,成为中原地区一大人文景观和佛教史册上一笔浓墨重彩!
同时,流传久远的汝瓷观音等观音文化旅游产品,已形成生产规模,产品行销全国。
如果说源远流长的观音文化、厚重的民众基础是平顶山申报“中国观音文化之乡”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那么观音文化与这个城市的融合则无疑是“后天”所催生的丰满血肉。
观音文化深深扎根在平顶山这个城市,但如何与城市这个载体更好地结合,广泛地撒播开来,是时代对城市文化的要求。
我市民间自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对观音文化的研究,平顶山市文联编辑出版的《平顶山民间故事集成》和《平顶山民间歌谣谚语集成》两部书,收录了大量的观音传说故事、歌谣、谚语。2002年又成立了迄今为止全国最早的以研究观音文化为重要任务的学术团体“平顶山市观音文化研究会”,2010年改名为“平顶山大香山观音文化研究会”。
与此同时,不少专家学者对于中国观音文化在平顶山发祥的历史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呈现在平顶山的观音文化现象具有历史性、传承性、广泛性、普遍性、原创性五个鲜明特点。还有不少学者纷纷提到:平顶山传说观音修行的历史遗迹尤为独特,不仅显示了平顶山观音文化积淀的无比深厚,而且显示出平顶山观音文化的独特魅力。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