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郭进拴 |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二百零四】

作者:2855510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4-12-18
2890

郭进拴 |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二百零四】


【特别推荐】萧根胜长篇报告文学《国瓷之光—李国桢传》研讨会(一)

萧根胜长篇报告文学《国瓷之光—李国桢传》研讨会(一)

       2021年3月30日,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主办,河南省文学院、河南美术出版社、平顶山市委宣传部、中共郏县县委协办的萧根胜长篇报告文学《国瓷之光——李国桢传》研讨会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阎晶明,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李炳银、黄传会,《文艺报》原主编范咏戈,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赵瑜、李春雷,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以及中国陶瓷界代表景德镇陶瓷大学校长吕品昌、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樊瑞新、浙大教授、陶瓷专家周少华等相关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

作为陶瓷的故乡,中国在近代以后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在内忧外患的环境下,中国陶瓷部分著名的瓷种出现断代。新中国成立以来,曾经辉煌而又黯然的名瓷再次重现光彩。其间,有一人功不可没,他就是李国桢。李国桢在半个多世纪的制瓷生涯中,恢复了“五大名窑”,再现了“六大瓷系”,取得了恢复我国“南青”与“北青”两大著名青瓷品种的时代成就。他恢复中国传统陶瓷技术,开发现代陶瓷新技术,将西方研究陶瓷的科学技术应用于中国陶瓷行业,改变我国制瓷凭经验、靠传承的慢发展局面,为恢复我国世界陶瓷大国地位作出了卓越贡献。


《国瓷之光——李国桢传》是作家萧根胜历时6年创作的一部真实、完整的人物传记,全书以24章、50余万字篇幅展示了李国桢为新中国的陶瓷事业无私奉献的传奇人生。为了写好这部作品,萧根胜购买并参阅如山的资料,走访能够见到的李国桢的家人、友人和弟子,足迹遍布全国十余个省市,可谓行万里路,访无数人。该书今年由河南美术出版社推出,受到了社会关注和好评。


窑神 李国桢

1916—2000

陶瓷工业专家。河南郏县人。1944年毕业于西北联合大学化学系。建国后,历任上海工业试验所、轻工业部轻工局陶瓷处、轻工部硅酸盐研究所工程师,轻工部陶瓷研究所主任,陕西省轻工业研究所总工程师,轻工部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陶瓷科研工作。对景德镇瓷器的结构和特点,对原料、坯釉配方及釉上、釉下彩料进行了化学分析和研究,恢复了数十种失传的名贵色釉,并试制成功一批质量较高的精细瓷器和出口陶瓷。研究恢复了传统名瓷龙泉青瓷和耀州青瓷,并已成批生产。对定窑、汝窑、官窑、越窑、德化窑以及我国名贵的铜红釉与唐三彩等古代陶瓷,也进行了研究和科学总结。


《国瓷之光—李国桢传》作者:萧根胜

肖根胜,笔名萧根胜,汉族,生于1956年,河南省郏县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经济师。历任郏县安良镇党委书记,舞钢市委常委、副市长、汝州市委副书记、副市长。

肖根胜谦虚好学,并秉持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酷爱写作,笔耕不辍,文学创作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在舞钢任职期间,与院少华合作出版《舞钢五千年》。利用繁忙的公务、领导活动的点滴空隙时间,看书、学习、写作,考察美国撰写了《感受美国十五天》,出差台湾及东南亚,出版了《走进台湾》和《南洋散记》等游记散文集。

2013年,为纪念铁道兵改工30周年,他创作了36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青海长云》,获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2019年,他坚持6年艰苦努力,忍着眼疾折磨,完成了50余万字的《国瓷之光——李国桢传》的初稿创作,2021年出版发行。该书用深情之笔讴歌了我国陶瓷科技奠基人李国桢的不朽人生,受到国内专家高度赞扬。

他还先后在《中国作家》、《中国报告文学》、《时代报告》、《河南日报》、《平顶山日报》等报刊发表《生命的赞歌》、《浦江清水润中原》、《王秀仙老人的初心》等纪实作品20余篇10余万字,宣扬真善美,弘扬正能量。


萧根胜长篇报告文学《国瓷之光——李国桢传》研讨会

时 间:

2021年3月30日(周二)9:00

地 点:

中国现代文学馆C座大会议室

参会人员:

阎晶明 李炳银 黄传会 范咏戈 梁鸿鹰 张 陵

赵 瑜 李春雷 李朝全 程绍武 王必胜 萧立军

王国平 乔 叶 傅 洁 吕品昌 周少华 朱文立

樊瑞新 韩耀先 冯 杰 许华伟 李 勇 康 华

张富领 左玉昆 赵 飞 孙希彬 郑 旭 萧根胜

主 持 人: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文学评论家 李炳银


激情与热泪的声音

萧根胜长篇报告文学《国瓷之光——李国桢传》研讨会

萧根胜发言 记录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十分感谢各位在百忙之中专程来参加《国瓷之光》作品研讨会。以前从来没敢奢望能坐在这里面对全国知名专家介绍我的作品,心情特别激动,更是诚惶诚恐,向专家汇报交流的机会尽管十分难得,由于时间关系,我只能简单说几句。

《国瓷之光》这部作品,上报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时,拟名为《瓷魂——新中国陶瓷科技奠基人李国桢人生纪事》,在出版时经过几番讨论斟酌,确定为现在的书名。

中国作协把拙作从全国451部作品中遴选确定为2015年重点扶持的106部作品之一,平顶山市委宣传部把此作品又列入2018年“鹰城文艺作品创作重点扶持项目”,为作品的完成提供了有力支持。让我非常感动。

该书2014年“国庆节”那天在平顶山平煤集团的工人疗养院动笔,2019年“国庆节”前一个月完成初稿。近6年的创作历程,惶惶惴惴,心酸艰难,可以再写一部同样篇幅的长篇。这里我只能说三句话:

01

特别感谢我的几位老师

我是刚刚进入文学队伍的老年新兵,而且是种瓜得豆的土包子作家。十年前,一时冲动,一腔激情,6个月的时间,写成了自传体报告文学《青海长云》,为铁道兵30年的历史、给我8年的铁道兵生涯画了一个小小的句号。2012年10月,首届李国桢陶瓷思想研讨会上,朱文立等几位陶瓷大师的深情泪水,再次激起我的创作热情,让我始料不及的是跨界写作极其艰难,尤其是对我这样一个没有采访经验、缺乏长篇作品创作实践的低级作者,不啻于刚学会走路就期望登临唐古拉山,刚学会游泳就企求横渡太平洋。庆幸的是我遇到了几位终生难忘、万分感谢的好老师。他们是李炳银老师、赵瑜老师、萧立军老师、李朝全老师、李春雷老师。在写作的6年里,至少有十次以上向炳银老师请教,这位被誉为全国报告文学界的“教父”、大管家,对我的每一次求教都热情接待,悉心指教,不仅指方向、导路径,而且还手把手扶我爬坡过坎。这部书曾三易题纲,四易开篇,直到2017年秋季,还又萌发推倒重来的念头。6年来,赵瑜老师、立军老师、朝全老师、春雷老师,每次见面都把《瓷魂》写作作为主要话题,指点迷津,拨云见日。佩甫老师、何弘老师和出版社的许华伟老总、康华老总,他们在百忙之中都千方百计的给我以精心独到的鼓励和帮助。能走过这6年,能写成这本书,是各位老师热心帮助、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我写作跋山涉水、登高望远、跃进提升的过程。我再次向各位老师致谢、致敬!

02

感谢陶瓷科学家李国桢

如果说首届李国桢陶瓷思想研讨会上朱文立等几位大师的眼泪是激发我书写李国桢的动因,李国桢伟大、崇高的精神则是激励我坚持6年写出《国瓷之光》的动力。2015年9月16日上午,我冒雨到宜阳县采访,见到瓷厂老职工胡社通,我问他,知道不知道李国桢?他不加思索地说:李国桢是窑神呀!厂里老老少少都认识他!一句话让我惊心,更让我心中曾有的纠结和畏难情绪顿时全消。两个月后,在南京又寻访到李先生的弟子杨耀生,他哭着给我谈了半天,我流着泪听了一上午,最后把老师的精神总结为“没钱我给你”、“有事你找我”、“需要你拿去”,三句话激励我沿着李先生的人生轨迹、踏着他在全国各地的足迹不懈跋涉,毅然前行。李先生从1935年在开封读中学开始,到2000年在北京逝世,65年间有据可查、有文记载的工作、生活的地方涉及13个省(市)的23个城市及瓷区、窑口,按照报告文学写到则必看到、必走到的基本原则,从上海到北京,从唐山到邯郸、淄博、宜兴、潮汕、铜川,直到龙泉山区、昌江之畔,反反复复,来来往往,总里程应该不少于四、五万公里。老人已作古,企业已倒闭,资料已散失,职工已失联,克服了没曾想到、也难以想到的困难,最终完成50多万字的艰难写作,这一切的苦撑和坚守,全是因为李国桢先生的高尚人格、伟大精神的召唤。写《李国桢传》是穿越历史、回望巨人、走近崇高的实践,也是我的精神人格不断提升的一个极好过程。

03

请求各位专家把脉赐教

由于我写作能力所限,本书只能说是艰难的写成了,但它远没有达到炳银老师等专家期望的水平。至少存在三点缺陷与遗憾:一是篇幅过长,叙述赘繁。总想以写李国桢的人生写一部中国陶瓷百年史,结果人物并没有写丰满,却写进去不少对主人翁关系并不非常密切的陶人瓷事。尽管编辑时已删掉了一些,仍然还有不少可有可无的内容。二是因当事人和相关资料缺失,还有一些重要内容没有写到。比如,李国桢先生改革开放以后在潮汕的枫溪瓷区指导研制出口瓷。这一章节曾定名为“春天的故事”,我先后三次到汕头、潮州,深入枫溪瓷区,国企倒闭,外商撤资,员工散伙,史料佚失,最终没有写成。李先生生前与定窑的瓷、诗、书法“三栖”大师陈文增交往颇多,陈文增大师对李先生非常崇敬,曾说过他很长时间没有解决的问题,李先生到现场后几句话就指点迷津,迎刃而解。第一次拜访陈大师因他忙于业务接待,没有挖到所需素材,再去采访时,陈大师已不幸去世。李先生与我国材料科学家严东升院士合作共事40多年,八十年代以后又协助其组织了他生前的1-6届国际古陶瓷科学技术研讨会。2015年初次采访98岁的严院士,答应病情好转时接受采访,因年事已高,最终没能接受采访,老前辈于2016年去世。《中国陶瓷百年史》是近年来陶瓷界编辑出版的一部宏篇巨著,全国影响很大。遗憾的是陶瓷界的一些专家学者对书中关于“建国瓷”研制、龙泉青瓷恢复等章节中的史实叙述和对李先生的评价不够准确,甚至有失公允,我试图请教该书的主编和负责具体章节的老专家,均因当事人相继去世而成为缺憾。李先生在世时曾对唐山、邯郸瓷区的瓷界晚辈说:你们应该去德化看看,学学德化的做法。我也曾走进福建德化山区,德化的“中国白”陶瓷美得让我惊叹,却没挖到李先生说的有关“做法”的故事。德化瓷从明代开始就远销西亚、中东、欧美,制瓷技术曾惊艳世界,书中少了对它的挖掘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6年写作中,有严东升、李家治、张守智、叶宏明、陈帆、陈文增、李秉正、何峰等十几位与李先生有直接交往、有深厚感情、有师生之谊的硅酸盐专家、古陶瓷大师和能提供家庭历史情况的亲属相继去世,对于纪实文学把“真实”当作第一要务的写作留下了“翔实”的不足。三是由于我思想水平、文学修养等方面的不济,还没有把李国桢这样一位陶瓷界公认的当代“窑神”、高山仰止的瓷界泰斗塑造好、描写好,没有把李先生的光辉人生、崇高精神更多的挖掘展示出来,这可能是本书最大的不成功之处。真诚的期待各位专家老师认真批评,不吝赐教,以便在拙作再版时得以完善提高,使我的文学写作水平再有一个新的提升。

萧根胜长篇报告文学 《国瓷之光—李国桢传》研讨会相关内容将陆续发布,敬请关注。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 |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二百零三】

下一篇郭进拴 |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二百零五】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