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郭进拴 |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二百零三】
郭进拴|萧根胜《国瓷之光——李国桢传》研讨会在京举行
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主办的《国瓷之光——李国桢传》研讨会2021年3月30日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
李国桢,郏县安良曹沟人,1940年考入西北大学化学系。新中国成立后,他任上海工业实验所工程师、轻工部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1953年下半年,为落实周恩来总理关于尽快恢复历史名瓷、陶瓷之国的“国家行动”指示精神,由李国桢领衔,轻工部、上海考古所、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联合组成的试制组远赴景德镇试制成功“建国瓷”,终结了中国驻外使馆只用外国瓷器的历史。同时,李国桢将自己所学现代化工学运用到生产中,使烧制的瓷器愈加精良。他一生矢志不渝投身陶瓷科研,踏遍祖国各大瓷区瓷厂,使汝、钧、哥、官、定“五大名窑”恢复烧制,并将西方工业陶瓷生产技艺引入中国,为中国陶瓷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国瓷之光——李国桢传》是中国作家协会2017年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鹰城文艺精品创作重点扶持项目,今年1月由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详细再现了李国桢钟情陶瓷、胸怀祖国、勇挑重担、不计名利、高风亮节的崇高精神及长时间忘我付出的事业踪迹和人格魅力。
萧根胜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为采写这部作品,他历经6年多,沿着李国桢的足迹,走访了大量当事人,行程遍布与陶瓷烧造有关的10余个省市,参阅了大量资料,并与李国桢家人、友人、弟子建立了深厚友谊。50.2万字全靠萧根胜书写,长期伏案写作加之几易其稿,导致作者视网膜脱落,在经过两次手术后,作者终于如愿以偿完成了此书的创作。
研讨会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主办,中国陶瓷协会、河南省文学院、河南美术出版社、市委宣传部、郏县县委协办。
40余位专家、作家与会研讨。
《国瓷之光——李国桢传》作为中国作家协会2017年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由作家萧根胜历时6年精心创作。萧根胜与国瓷大师李国桢是河南郏县老乡,多年的耳闻传说使他对这位曾经致力于中国古老陶瓷复兴、新瓷创造开发,为中国当代陶瓷业再造辉煌却历经坎坷、命运多舛的乡贤产生了浓厚兴趣,并生成强烈的书写激情。
为了这次书写,萧根胜参考阅读了大量资料,走访了河南、上海、北京、江西、江苏、浙江、河北、湖南、广东、福建、陕西、山东等与陶瓷烧造有关的地方,拜谒了能够见到的几乎所有当事人。全书以50余万字的篇幅展示了李国桢钟情于陶瓷、投身中国陶瓷科学发展和文化建设的事业踪迹及人格魅力。
与会专家对《国瓷之光——李国桢传》的精神内核、写作范式等进行分享交流。
“萧根胜用6年时间采访了200多人,跑了全国十多个省市,为写这部书,他的眼睛两次做手术,在写作过程中,因为他还是以笔书写,长时间用力曾导致右手颤抖厉害,难以持筷用餐。他是用心、用情为国瓷大师李国桢先生写了一本传记。”中国作家协会研究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李炳银动情地说。他在书序中写道:“作者将自己的真实调查发现、理解感受质朴动情地讲述出来,犹如深情的演说,近似据理的呐喊,仿佛史官的实录,实现了对中国陶瓷史,特别是陶瓷当代史的一次空缺填补,也是中国文学创作走向历史性价值写作的可贵努力。”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委员阎晶明认为,这本书通过对国瓷大师李国桢传奇人生的描述,不仅书写了瓷光与诗意,更写出了一个时代、一种家国情怀,“书中作者对人物塑造特别接地气,以平静细腻的笔调描写他日常的悲喜,笔墨间又充满了深情。”
“认识萧根胜好多年了,上一次研讨他的第一本书《青海长云》,今天他出版了更重要的作品,我个人觉得《国瓷之光——李国桢传》比《青海长云》更厚重,”中国作家协会研究部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李朝全坦言,“今天读到《国瓷之光——李国桢传》,人物刻画鲜明,感觉更为精细,非常感人。这本书看起来是写一个人物,但是有着很鲜明现实的意义,对于体现中国力量、中国价值和中国智慧很有意义。李国桢这个人物之所以感人至深,就在于他心怀祖国,一生只为做好一件事,不计报酬、不计名利得失。”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 |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二百零二】
下一篇郭进拴 |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二百零四】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