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郭进拴 |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二百零五】
萧根胜长篇报告文学 《国瓷之光—李国桢传》研讨会(二)
3月30日,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主办,河南省文学院、河南美术出版社、平顶山市委宣传部、中共郏县县委协办的萧根胜长篇报告文学《国瓷之光——李国桢传》研讨会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与会近三十人的作家、评论家代表就这部作品各抒己见。
李炳银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文学评论家
中国有一句话叫天人感应,今天天气特别好,因为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我们要为萧根胜过一个节。萧根胜同李国桢是河南郏县老乡,多年的耳闻传说使他对这位曾经中国古陶瓷复兴、新瓷创造开发,为中国的当代陶瓷业再造辉煌却历经坎坷、命运多舛的乡贤、泰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产生为其撰书立作的激情。为了这次书写,萧根胜用6年的时间采访了200多人,跑了全国十多个省市;为写这部书他的眼睛两次做手术,他是用笔在写,最后手写的都不能拿筷子,所以他是用心、用情、用力创作,是中国知识分子国家使命精神的体现,是知识分子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一次非常好的践行。他为李国桢先生写了这一本传记,也了结了自己作乡贤的一份情结,在社会上特别是陶瓷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李国桢先生对中国的陶瓷业做了巨大的贡献,尤其对当代的陶瓷业,很多传统工艺的恢复,很多新品种的创建和开发都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几乎走遍了全国所有的窑口,解决了很多窑厂难题,所以称他为窑神。李先生一生经历坎坷,成就斐然,但是他不计名利,他很少考虑自身的利益,由于他不断的在各个窑厂的挪移、单位的转换、关系的不确定性,以至于他在去世以后,竟然找不到一个给他办丧事的单位,但是当人们知道李国桢丧事遇到困难的时候,很快各个窑厂都出人出力为他办了丧事。他对国家、民族,对我们陶瓷工业都有非常大的贡献。在此,感谢今天到场的所有学术界,陶瓷界代表以及广大媒体朋友,让我们以这种特别的方式缅怀故人。
阎晶明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委员,作家、评论家
首先祝贺这部为我国陶瓷艺术、陶瓷工艺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一位科学家,也是一位实践家的超过50万字的厚重作品问世,做这样一部传记式的作品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特别值得祝贺。
在我看来这本书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作者的特点,第一我觉得体现出作者高度的责任,阅读这部作品大家可以感受到,这部作品当中它不仅是写一个人,而且是写出了一段历史,写出了一个时代,甚至我觉得写出了一种家国情怀,他是把一个人作为一种精神的偶像或者很崇高的形象来塑造的;第二个他把人物放到一个很亲切的环境当中,就是他的家乡河南郏县,他把李国桢这样一个人物,爱国、爱家乡、爱陶瓷,在作品当中都表现得非常充分。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我觉得是作者创作过程当中的出发点,他不仅是在记述一个人,更是为陶瓷事业,为李国桢在这个过程中所做的贡献,特别是他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所感动,是出于一种责任来著述的。第二点,这确实是一种充满了深情的写作,这里边不但对人物,对他的家乡的感情,但是他的站位又不是完全乡贤式的写法,因为李国桢这个人物既是一个爱家乡,同时他又是爱国、爱陶瓷,是一个有高境界,有大格局的人,而这个作品在这个角度上把人物塑造的既特别接地气,同时又能够放到一个时代的国家的背景下去写,而且他写的是特别的投入,充满了感情,也不是其他的写作者可以替代的。第三点我认为这部作品在写作上,在艺术上也有他的一些独到之处,这是一部人物传记,从他出生、成长开始记述,但又不完全是一个传记式的写法,因为里面有详略,有主次,突出他成为陶瓷大家之后,为事业所做的贡献,行文重点在这个地方,不是完全按照人物出生、成长、家庭等脉络书写。我觉得该书既全面又有重点,虽然是一个人物传记,又是一个以事业为主线的写法,同时这里边还有大量的关于陶瓷方面的专业知识,这方面有陶瓷大学的校长、很多陶瓷的专家会给予更多评论。
我觉得站在今天这个角度,我们在这儿研讨这么一部书,其实还有很多更大的社会意义,因为我们都知道今天的中国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以及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很多国际性的挑战,一方面需要我们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同时我们还要把这些传统文化做现代化的转化,真正的让它在世界上有话语权,有吸引力、有感召力。比如,总书记多次讲话中谈到关于文物,让文物活起来,在当代能够真正的鲜活起来,更有生命力,这就需要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现代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中国陶瓷人一代一代做出的事业既是在传承,同时也是在努力的创新,他的生命力都体现在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性转化不断承接过程当中。李国桢应该说就是这样一个人物,而我觉得萧根胜先生能够很好地把握主题并表达出来,所以这样一个人物,这样一个作品和主题,我觉得在今天的背景下也是特别值得我们去弘扬,去学习,去传承的。应该说这部作品在立意、站位上也是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境界。
我相信经过我们的研讨,一定会对作品本身提出很好的意见和建议,给一个准确的定位。我相信对萧根胜同志今后的创作一定会有更好的帮助和启示,也祝愿我们研讨会圆满成功,祝贺萧根胜为我们提供了这么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祝愿他今后的创作取得更加丰硕的成绩。
黄传会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作家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所有的器物接触最多的是陶瓷,每天早上起来吃饭,饭碗就是陶瓷,但是我们对陶瓷了解太少了,所以说很多事情就是这样的,陶瓷代表中国,但是恰恰现在陶瓷像大白菜在卖,到唐山送了我一箱陶瓷,就扔在那儿了,这么好的东西,我记得过去英国那些贵族喝下午茶就要用中国的陶瓷,现在中国的陶瓷已经没落了。跟日本打得头破血流,茶叶发源于中国,但是反而到日本学茶道。所以看了老萧这本书,你说一部陶瓷史我觉得过分了,半部陶瓷史还是可以称得上的。要写这么一本书创作难度很大,对老萧来说一个是两个,这个人已经去世了,报告文学作家最害怕的是人不在了,已经去世好几十年了,你要重新去打捞他的故事,所以写一个传记你要写准确,的确是非常难的事情,所以老萧的眼睛都快写瞎了。老萧是军人出身,也就他能够扛起这种大活,我们说写报告文学不是轻飘飘地讲点家长里短,他这个就是传,我们甭说报告文学,但是他跟一般的传三大传,那种传是非常的严谨,但是老萧的传是非常的鲜活,里面很多现实感、现场感、采访感,我们报告文学说是强调要有采访,没有采访就没有报告文学,老萧这部作品充实了很多的采访感,所以他就看起来鲜活、不呆板,如果按照资料的话肯定写不出这种东西。
第二老萧本身他也是陶瓷的门外汉,这个东西要有一种爱好,要让我写这个东西我是很害怕的,写一个陶瓷专家,对于一个报告文学作家是一种挑战,但是老萧勇敢地面对这种挑战。报告文学作家有个特点,小说家是写熟的,你看有的人写个小村庄,一辈子都是小村庄,但是报告文学作家是写生的,你不断在变换题材,我们面对的都是生的东西,面对一个题材都是面对一次挑战,真是把你的皮给你扒掉。我去年写那个孙家栋,共和国的功勋,天上卫星都是他研制出来的,这个东西我就感觉到摸不到空,一会嫦娥,一会北斗,一会天问,把这个问题弄清楚。所以老萧面对的要不要讲专业的东西,李国桢你不讲专业的东西,不行,你不能打擦边球,你要搞专业的起码自己要把专业读懂,所以这个挑战是非常大的,报告文学作家很不容易,不是我们今天在这里吹,按说徐剑最拿手的是一个二炮,我最拿手的是海军,徐剑写西藏,所以报告文学是一个现象,我们是写生的,乔叶是写熟的。所以就说这个东西是一个规律,搞评论的要研究这个东西,报告文学作家很不容易的,为我们报告文学在呼喊,每写一个题材我们都剥掉一层皮。
第三老萧这部作品的厚重,那天寄快递来把我的袋子给撑坏了。50万字,写出了李国桢这么一个知识分子,这个知识分子实际上是中国所有知识分子一个典型的代表,在他的身上他的那种苦难、报国情怀,他的那种专业知识,写的是李国桢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我们读李国桢的这个传就联想到中国有多少这样的知识分子他们的悲剧,最后死的时候没地方给他安排后事,这种悲壮,这个人物我觉得写的特别厚重。我刚才说他写这个人物不容易,你要把一个陶瓷专家还原出来,刚才陶瓷教授说他没有专业上的硬伤,这个东西是很不容易的,说不好就说行外话。我觉得老萧这个工作是一种抢救性的写作,你们陶瓷界对李国桢不熟,更何况谈他的传。你要不写,很少人去关注,这样大师级的人物文学没有去关注,你们陶瓷圈子也没有去关注,这是一种悲哀。所以为什么说报告文学任重而道远。所以老萧这部作品是抢救性的作品,当然也有它的弱点,你们一个说20万,一个30万字,这个了不得,我写孙家栋才写20万,但是怎么把报告文学写的更有品位、品质更好。涅槃的过程有痛苦,有探讨,也有很多如细节的运用,因为你到深山里面去,树上的果实太丰富了,都带着露珠,感觉塞给读者吧,大家就吃着有点满。包括有一个细节,钧瓷完成了,专门给他老伴做了一个骨灰盒的瓶子,我觉得就这个细节你也写了三千字,这种感情就够了,不需要再去说很多东西。
萧根胜长篇报告文学 《国瓷之光—李国桢传》研讨会相关内容将陆续发布,敬请关注。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 |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二百零四】
下一篇郭进拴 |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二百零六】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