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郭进拴| 《乡情老更深》【七十三】
国画传统三科中,人物画发育最早、成熟最快。但纵观美术史,徐、蒋之前,人物画几乎都在表现神灵仙圣、王公贵胄和才子佳人,绝少触及黔首黎庶。清季有几位画家,曾经毫颖向下,创作过百姓题材,比如宫廷画家焦秉贞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奉诏画《耕织图》46幅,“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画《渔翁父图》,广东平民画家苏六朋画《吸毒图》与《市井小品册》等,惜乎比例过小,光焰太弱,似可略而不论。徐、蒋以来,尤其“文革”后三十多年,小写意水墨人物画界自觉地将目光聚焦于天下苍生,个中能手佳制不断。以“黄河中下游大平原区域基层劳动者群体”为主要描绘对象的实力派人物画家马国强先生,便是引人瞩目的一位。
马国强先生拥有令人惊讶的深湛造型功力,在众目睽睽的写生现场,他短短几分钟即能完成一份精能的速写。他勤奋异常,精力过人,往往能在繁杂的公务之余,迅速转换角色深入生活一线,将镜头或画笔对准令他倍感亲切与激动的基层劳动人民。大致说来,他的作品题材有大平原区域基层劳动者群体、少数民族劳动民众和小品古装人物三类。这里,我们着重谈谈他笔下的劳动女性形象。
黄河滩烈日下收麦子的青年农妇、都市街头匆匆吃盒饭的打工妹、簸扬青稞的高原妇女、沧桑慈祥的藏族老阿妈、恬淡乐观的苗寨姐妹等等,都是马国强先生奉献给读者的劳动女性形象。将寻常女性在寻常劳作过程中所展露出来的乐观、坚定、晴朗、知足等性格因子进行有机提炼,再通过笔墨技法转换为艺术形象,是马国强先生的拿手好戏。在马国强先生的画面上,尽管各个年龄段的女性形象均有涉及,但少数民族青年女性最为集中。青年时期对劳动女性而言,业已蜕尽稚嫩,远未滑向寥落,无疑是最美丽、最健康、最具生命朝气的华彩里程。尤其是那些壮、瑶、彝、傣、苗、藏、羌族以及福建惠安村寨中的青年女性,朴素明媚,端庄大方,勤劳善良,笑声朗朗,有着鲜亮的视觉感染力与持久的审美渗透力。
在《哈尼村寨春风暖》、《苗寨欢语》、《瑶山春歌》等马国强先生的近作中,我们不仅能够迅速而直观地领略到上述民族青年女性的艺术形象之美,还能够捕捉到马国强先生在画面构成与水墨运用上的求索与新变。这些在《远山》、《苗寨欢语》、《彝乡山路》、《欢乐壮乡》中尤为显见。大片背景淡墨的穿插泼擦,与瘦劲刚朗的主体人物线条攒丛,形成了强烈的虚实对比关系,在大大增强作品写意含量的同时,也对观者的视觉结构进行了跌宕改调,从而使得作品更耐咀含。在小写意水墨人物画界,马国强先生以长于“用线”见称,然而他对“用墨”的探索与实践却亦未曾少懈。尤其是在他2007年下半年以来(落款为“丁亥秋”至“己丑春”)的一系列作品中,如果留心观察,我们会发现马国强先生在墨法上潜心渐变的努力与苦心。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