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一百一十六】

作者:郭进拴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4-09-09
3596

  郭进拴|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一百一十六】


  他的《受活》一书震动文坛,不仅摘得第三届老舍文学奖,更被称为中国的“百年孤独”。《丁庄梦》聚焦艾滋村的悲情故事,《风雅颂》被认为是在影射北大。

  大家对阎连科老师的一句评价说,看到阎连科的面孔,你会觉得小说中的文字跟这个人很像。字里行间的厚重和质朴的感觉。

  阎连科曾经阐述“伟大的作家”和“优秀的作家”的本质区别时讲,“伟大的作家”会将作者本人的人格融入作品中间。

  比如托尔斯泰的作品,他和作品是统一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仍然是同种情况。卡夫卡的作品,他的人格、性格和作品是一致的。所以,伟大的作品或者非常好的作品,一定是和作家的生命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优秀的作家”这是另外的写作方式,他们可以很好的将人格和作品,很好的分开,他们是充满聪明才智的人。

  但是,有一种人是分不开来的,阎连科说自己更喜欢这种人,他将人生的生命、人格、精神都融化到作品中间去了。

  如果一个作家没有个性,这个作家可以沉入大海,完全可以消失掉。

  因为写作阎连科和现实社会的关系,一直都是焦虑和紧张的。在他的作品中不乏一些讽刺社会之作。

  最近十余年,阎连科和他的创作,始终是文化界的重要和争议的话题。阎连科的每一部作品推出之后,都会造成一石激起千层浪。

  在文坛和读者中,引发广泛的争议和关注。阎连科也因此被称为是“中国最具爆发力、最具争议的作家”。

  阎连科写的“四书”,由于种种原因,只有在港台出版,没有在内地出版。阎连科会自嘲的说,自己是一个经常犯错误的人,事实证明他是“犯错误”最多的一个作家。

  阎连科不断受到争论,他的书不断被禁止出版。为什么其他作家都没有这种情况。阎连科也经常反思,是自己的问题还是出版环境的问题。

  阎连科经常在两者矛盾之间摆来摆去,也经常说他是,让大家不放心的一个作者,感到对不起这个社会和大家。但是他还是能对得起自己。

  在小说《受活》的扉页阎连科曾经写下,“现实主义,我的兄弟姐妹哦,请你给我近一些,现实主义,我的墓地哦,请你离我再远些”。

  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现实主义,一直是阎连科坚持的文学道路。但他至今还不能热情的拥抱它。

  曾有人问阎连科,有没有试着写一些没有争议的作品。阎连科说,我是58年出生的,已经不允许拿出二年三年时间,去写一部你不想写的东西来。

  当然阎连科也有很多毫无争议的作品,比如《时光流年》,比如《我与父辈》这样一个长篇散文,比如《北京711号园》《北京,最后的纪念》这样一部散文也是基本没有争议的。

  阎连科和他多数的同辈作家一样,都是因为饥饿和逃离苦难,而开始走上写作之路。

  1975年,读高一的阎连科,偶尔看到张抗抗的小说《分水岭》。而在小说后记当中提到,因为这部小说张抗抗,从东北农场调到哈尔滨。小说出版之后,她便留在在哈尔滨工作。

  这件事情让阎连科非常震惊,原来写一部小说就可以改变命运。为了逃离土地跳跃出”农门“,阎连科开始煤油灯下的创作之旅。

  上个世纪70年代,在阎连科的老家河南农村,他的父母没有办法理解儿子的举动。他白天劳动,晚上就点着煤油灯写作。虽然阎连科创作的第一部小说《山乡血火》手稿,被母亲当成柴火烧了。但是也使阎连科从此开始了写作生涯。

  1978年,阎连科报名参军,在部队他的目标非常明确。当兵提干一定要留在部队脱离土地,而他唯一的优势就是写作。

  从1979年8月,发表第一部小说《天麻的故事》到1990年代中期,阎连科发表了40多部中篇小说。逃离土地的强烈愿望,成了阎连科奋斗的不竭动力。

  最终阎连科抓住了这个机会留在部队,并成为了一名专职写作的文化干事,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逃离贫困、逃离土地。

  只不过,在读完了这部阎连科撰写的《北京,最后的纪念》之后,我却情不自禁地油然而生出另外的某种情愫。原来,真正的北京城市背后有着这么多让都市之人无法想象的景点。尽管作者也非常无奈地向这些美好挥手告别,但是我们却在他的笔触之下感受着这份来自于心底最深处的那份恬静之美。这是一份心情的放飞,这更是一种难于言表的心之触动;这更是一种来自于田园隐居者般的宁静之情。

  看多了那种描述大都市的喧嚣,熟悉着那种忙忙碌碌的脚步,我在《北京,最后的纪念》感受着某种无与伦比的心情小歇。在这本书中,作者紧紧地围绕着他在北京城郊的711号园里的生活经历而展开着叙述。里面包含着他的种菜,湖上泛舟,亲近动植物,感悟人生和生命的真谛而展开。通过书中引子的起始,带领着读者漫步入这片远离大都市喧嚣的唯美世外桃源之中。在这其中,无论是农具,又或是农作物,还或是花草,又或是虫鸟,还或是小动物,一切的一切浑然调成般共同构筑着这份美丽的自然景观。读着这本书,我其实更是感知着作者写作背后的某份不舍的情结。与其说这些是作者在对如此美丽的自然美景做出告别,倒更不如说是作者在缅怀着原本美好的,最为纯洁无暇的自然给与的美。只是有时候人就是那么得无奈。人们在享受大自然给予内心的享受之中,却又无情地不自觉地向自然掠夺着原本最初的美。作为自私的人类,永远无法满足永无止尽的欲望。于是乎,作者只能无奈地以文字作为对这份美景的最衷心的留念。在书中的文字里,我身不由己地沉浸于其中。虽然我不曾去过北京,但是我却更在体会着大都市中那份自然美景的告别之情。司空见惯的高楼大厦越来越多地占据着原本属于自然的那份美。人们在追求着现代化的豪华之时,却又不得不舍弃着本应该属于怡然自得的那份自然界的安宁。想象着陶渊明笔下的那首田园之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只可惜,我们如此的美好心境却正在逐渐地无奈被人类的某种欲望而掠夺。

  回归阎连科《北京,最后的纪念》这部作品,我觉得作者非常巧妙地将景与情融会贯通地融合在了一起。感觉书中的那些农具,植物,动物都充满着无穷的生机与活力。它们都是栩栩如生地有了展现的机会。通过书中的文字,我觉得它们都是一个个地有着生命力的精灵。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下,它们和作者情感交融,共同构筑着属于繁华都市之外的那份美好。

  跟随着《北京,最后的纪念》,书外的你我也一同无奈地挥手告别这片美丽的世外桃源。虽然711号园早已不在了,但是书中的那些灵性的文字却时刻谱写出有关于人与自然的最为和谐的音符乐章。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一百一十五】

下一篇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一百一十七】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