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郭进拴|童趣儿【四十一】
【郭进拴原创】点灯盏
点灯盏是我们豫西农村人最传统的过正月十五的方式。
每年的正月十四前,我们鳌头村家家户户都要蒸灯盏。蒸灯盏就需要用开水烫玉米面,这样做的灯盏吃起来香甜。做灯盏就是把用开水烫好的玉米面,做成大小合适的灯盏胚子,上面头顶大,中间稍收缩,下面底端稍微比顶小些。在顶口中央,钻一个小小的像小酒杯子那么大小深浅的窝,在灯盏窝口四周用剪刀剪一些尖尖的小花,一共有两三层;还有的是把做好的灯盏胚子只用手捏四个角,叫月季;还有根据家庭成员的属相捏各种属相,什么麦垛等,做好蒸熟,就等着元宵节点灯盏了。
2018年的元宵节就要到了,记得父亲刚去世的前三年,因为我们家里有孝,自己不能蒸灯盏,到十五前,就靠姑妈、姨母等亲戚送灯盏来接济。虽然我们家为了孝敬祭奠亡故的父亲,没有蒸灯盏,但是照样人人可以在元宵节点上两个灯盏,享受到节日的喜庆,祥和。
只要元宵节一到,我们都早早吃了晚饭,把提前蒸好的所有灯盏都放到桌上,并且用胡麻杆,新买的棉花,搓一些棉花到胡麻杆一端,棉花越多越好,越多灯花绣的越大,蘸上胡麻油,一端插到灯盏窝中心,然后用胡麻油浇满每个灯盏窝,同时点燃所有灯盏,每个家庭成员,每人两个灯盏,分配指定到人。同时把给老天爷的的灯盏送到院子中央,祈福今年风调雨顺,人人平安;还有把牲口圈,甚至粮食栓子(粮食堆成圆锥形状的)也点燃放到各自的位置上。我们大家坐在桌周围,看着绣灯花,没油了加油,谁灯花绣的越大,代表今年最吉祥,财运最好。灯盏点好大一会儿,就开始找油烟了(一种动物,浑身是角),先端着一盏灯盏到家里各各屋子找,大人嘴里还念叨“找啥来,找油烟来,油烟哪,张家媳妇拉的马过来踩死了”,完了给每个家庭成员左耳朵找,右耳朵找。接着就看几个月季灯盏了,根据情况预测今年几个月的雨水多少,在大部分灯盏快熄灭时,听声音来预测孵化早小鸡好,还是迟小鸡好,虽然农村人现在不自己孵化小鸡了,但是点灯盏的一些习惯还存在,民俗文化还存在。点完灯盏,整个屋子,油味、烟味大,但是充满了希望、欢庆、平安,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节日的味道,千万别让洋节日冲淡了。
我喜欢元宵节,更喜欢点灯盏。鞭炮声声,锣鼓阵阵,又是一年元宵节。弹指一挥间,我离开家乡近40年了,但老家汝州的鳌头村总是让人魂牵梦绕,勾起我绵绵不绝的思乡情怀。亲情乡情总是和着美酒,飘进我记忆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家乡的元宵节既有多姿多彩的社火表演,又闹花灯,彩树红灯醉山河,流光溢彩舞东风,但我却对一项特殊的活动——点灯盏情有独钟。
说起点灯盏,就得先说说做灯盏。各位朋友,不要以为这灯盏是玻璃瓶做的煤油灯,也不要以为是点汽油的马灯。而是用玉米面做的面灯盏,因而灯盏又叫面灯。记忆中,每年正月十四,母亲就会早早起床,用玉米面跟麦面搅拌在一起,和好面,等下午面醒好了做灯盏。母亲是个心灵手巧的人,柔软的面团,总会在母亲的擀压搓揉中,塑造出一个又一个形象逼真的灯盏。动物啦,人物啦,花卉啦,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眼前。母亲像捏糖人的艺人,神情认真而专注。我们羡慕不已,于是我们也会学着母亲的样子做自己喜欢的灯盏,可是做出来的作品有点“照猫画虎”,看着“老婆婆”做成了“孙悟空”,“ 小鸟”做成了“老鼠”,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小小的厨房里总会洋溢着快乐和童趣。然后母亲把做好的灯盏放到笼屉上蒸约三十分钟。等出笼以后,灯盏就初步完工了。出笼后的灯盏,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小巧玲珑,金黄透亮。可是,灯盏暂时是不允许吃的。点灯盏是我小时候最向往的事。正月十五下午开始坐灯试灯,先把灯盏排成行,或整齐地排列在盘子里,然后将新棉花缠在一寸长的麦杆上制成灯芯,继而将其插在面灯中心凹下去的地方,最后舀上一勺棉籽油沿灯芯灌下,此时,点灯前的准备工作就完成了。夜幕降临,家家户户都要点灯盏。点灯过程是最快乐的。这个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场面温馨而美好。大人一边屏气凝神地专心点灯,小孩子们围在跟前,仔细挑选自己喜爱的面灯。面灯全部点亮后,大人将其用一个大盘子盛上,端到院子中间祭天祭祖,然后在家中所有屋子放置。院内院外的神龛、牌位、水缸、粮囤、灶台前、客厅的方桌上;面柜上、窗台上,甚至牛圈里,家里的每个角落里到处都会摆上灯盏。把狗灯放在门口象征着平安,把鱼灯放在水缸里象征着年年有余,把金蟾灯放进屋里象征着招财,把鸡灯放在鸡棚边,祝愿母鸡不生病,多下蛋……这些习俗都寄托着人们在新一年里的美好愿景。最后才为家庭成员每人分上一盏,即便是有人出门在外,也会为其点亮一盏。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我的鳌头【四十】
下一篇郭进拴|童趣儿【四十二】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