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洋81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鲁山脱贫大决战》出版发行了,这是一部饱含着作者郭方向心血与热忱,有血有肉有筋骨的精品力作,也承载着广大鲁山人民的期冀。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现阶段的战略目标,也是一场艰苦卓绝的伟大战役。2020年2月28日,河南省鲁山县宣布退出国家级贫困县序列。鲁山县是如何做到的呢?郭方向经过大量采访,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用事实说话,对鲁山县脱贫攻坚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做了详实的记录和描述。郭方向深入鲁山县精准扶贫第一线,用2年时间,先后采访鲁山县各个乡镇、十几个机关、100多个村,与驻村干部和贫困户近距离交谈,全面了解鲁山县在脱贫攻坚实践中卓有成效的工作措施和群众摆脱贫困的不懈努力,写出了长篇报告文学《鲁山脱贫大决战》。全书共81万字,重点讲述鲁山县以产业带动脱贫的扶贫模式,以及如何发挥党组织的核心凝聚作用。
非虚构写作,一种内容基于现实和事实的文学分支,郭方向的《鲁山脱贫大决战》即是采用这种非虚构写作的形式。该报告文学共21章,从序章“大国扶贫”到“决战决胜”,都是作家经过深入采访,对典型事例进行剖析后写出的温暖文字。
美国非虚构作家何伟说:“非虚构写作让人着迷的地方,正是因为它不能编故事。看起来这比虚构写作缺少更多的创作自由和创造性,但它逼着作者不得不卖力地发掘事实,搜集信息,非虚构写作的创造性正蕴含在此间。”
鲁山县是如何脱贫的?如何让文章既有骨架又有血肉,考验的是作家的功底。
郭方向的报告文学有别于传统,他用笔墨很好地诠释了“文学即人学”这一命题,把人写好了,一个故事就活了。写故事的实质在于写人,人才是生命的主体,如何用有温度的文字唤醒世人的共鸣,是检验一个作家创作水平的试金石。郭方向基于非虚构写作,呈现了鲁山县脱贫攻坚的现实,一个彻底脱去贫困帽子不同于以往的新鲁山。作家从多角度入手,现实的情景重现更具有说服力与魅力。
郭方向在这部报告文学中,为我们还原了一群亲民爱民、聪明智慧、坚韧而又真实,有想法、有行动力的驻村第一书记,讲述了他们带领鲁山人走过风风雨雨,从贫到富、从弱势到致富榜样的励志故事。
非虚构作品与虚构作品的区别在于,前者重在挖掘社会历史真相,后者偏向超越与审美追求。当下,基于现实、弘扬主旋律,聚焦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题材是文学创作的主流,《鲁山脱贫大决战》为我们带来了非虚构文学美的直观体验和享受的同时,也为广大作者提供了现实题材构建的范例,值得大家学习和研读。
青年作家郭方向洋洋81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鲁山脱贫大决战》书写了河南省鲁山县扶贫攻坚战取得重大的业绩,诠释了鲁山经验的丰富内涵,厚重扎实,感人至深,又充满思辨精神,是真正体现时代精神的中国故事。
《鲁山脱贫大决战》聚焦扶贫一线的工作者,通过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写出了一种伟大的精神和力量,而这正是我们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的根本所在。做为一个青年作家,郭方向在描摹人物和挖掘故事细节方面充分体现了自己的优势,方言的融入也增添了作品的趣味,那些行走在田间地头的人物在语言里生动鲜活、个性鲜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当然,这些一定源于扎实的采访,作家对鲁山人民的情感,以及他创作经验的积累。更难能可贵的是,《鲁山脱贫大决战》体现了现实主义品格,充满实事求是的态度,作者对一线扶贫工作者充满感情,但并没有过多的拔高,对扶贫中出现的新问题也进行了记录和反思,这种书写对于中国的扶贫攻坚事业而言更是具有特殊的现实性和启示。
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方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乡村面貌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新时代召唤作家聚焦于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鲁山脱贫大决战》这一部反映精准扶贫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脱颖而出,丰富了乡土文学的内涵和表达。
书写大时代,需要具备足够的思想穿透力,如何穿透繁杂的现实,在零碎的细节中把握时代的总体性特征、理解时代的精神内涵,对作家而言有相当的难度。善于将精准扶贫给当下农村、农民和农业生产带来的变化置于丰厚的历史土壤中进行表达,是新时代扶贫文学的一个特征。郭方向81万字的《鲁山脱贫大决战》本着“为时代立传,为乡村写志,替农民发言”的宗旨,将重点放在精准扶贫上。当精准扶贫被置于阔大的历史背景下,鲁山县也成为当代中国乡村变迁的一个缩影。郭方向的《鲁山脱贫大决战》将当下置于更加悠远的历史时空,把乡村扶贫工作中的每一点变化都纳入正在进行的历史进程,在宽阔的历史视野中映照出新时代的生机与力量。将精准扶贫工作置于较为宏大的历史背景中,有利于在更深广的意义上理解新时代乡村的特征,建构乡村审美经验。这是一部鲜活感人的“中国故事”。它以一个个牵动人心的脱贫事例,展现了中国大地波澜壮阔的扶贫开发热源,从而为中国脱贫留下了一部鲜活的形象史,也体现了中国对全球减贫事业做出的人类贡献。可以说,这部作品凝聚百姓心声,传递中国情怀,是一部充满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的恢弘之作。
《鲁山脱贫大决战》是一部庄严厚重、气势恢宏的文艺扶贫力作。该作品以我国“脱贫奔小康”这一伟大社会现实为题材,用报告文学的形式,向全世界展现我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走过的脱贫之路的艰辛及其巨大成就,尤其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精准扶贫的现实行动与重大进展,改善民生、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小康社会的决心与力量,对于弘扬昂扬向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意义。
青年作家郭方向不畏难、敢担当,两年多的时间里,行程6万多里,采访1000多人,创作出这部全面反映我国脱贫攻坚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这部作品既真实、全面、生动地描述了我国扶贫工作取得的伟大功绩,也充满着思辨和温暖,是一部有历史纵深感和现场感、有血有肉的报告文学作品。
驻村干部大都是从城市到农村开展扶贫工作的,“外来者”视角就成为当下扶贫文学的主导性叙事模式。但是,外来者如何才能真正进入乡村内部,关涉到文学呈现出怎样的乡村经验,如果仅仅停留在无关痛痒的外来者视角或者机械的政策解读层面,就会影响写作的有效性。《鲁山脱贫大决战》将基层驻村干部的成长与乡村面貌和村民命运的改变结合在一起,反映出扶贫工作既是帮扶他人的过程,也是自我成长的机遇,体现出为人民服务的时代内涵。同时,《鲁山脱贫大决战》并未停留在对国家帮扶政策的解读上,而是试图表明,政策的外在力量与农民内生力量的结合才是实现脱贫的必由之路。这些扶贫干部和乡村中坚力量交相辉映,共同建构起新时代社会主义新人形象。
火热的现实和身临其境的生活体验提供了大量崭新的文学素材,《鲁山脱贫大决战》中不少故事都直接源于作者的采访日记或访谈等第一手资料,这是时代与生活的馈赠。在充分把握时代精神的前提下坚持个性化表达是新时代扶贫文学的一个特征。《鲁山脱贫大决战》聚焦精神扶贫,既具强烈的时代特征,又有作家鲜明的个人烙印。
艺术形式上的创新与探索也丰富了《鲁山脱贫大决战》的美学特质。扶贫工作有严格的组织程序和工作流程,有明确的工作任务和考核目标,如果没有独特的艺术眼光和感悟力,很难讲出好故事。《鲁山脱贫大决战》一改就事论事的写法,不仅让作品更好看,在艺术形式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新探索。
乡村前所未有的发展,已经深深嵌入中国现代化的整体社会图景,对新世纪乡村的文学想象也远远超出20世纪乡土文学的启蒙模式、浪漫田园模式和社会主义新农村题材模式。如何理解和书写当下乡村的新变化,则是每一个写作者需要面对的新课题。
郭方向的长篇报告文学《鲁山脱贫大决战》是一部鲜活感人的“中国故事”。
《鲁山脱贫大决战》:为乡村振兴鼓劲加油的好书
作者/王海水
(作者独白:我曾在鲁山县工作多年,1992年在辛集乡基层,1993年到县财政局,一直到1996年调回市里工作,对鲁山有很特殊的深厚情感,加之多年来从事支农,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工作,因此对于《鲁山脱贫大决战》这样一部脱贫巨著尤为关注。前后翻阅三遍,谈一些自己的所感所想。)
跟随时代跳动的脉搏,用文字记录气壮山河的历史。青年作家郭方向用脚步丈量鲁山的每一寸土地,用如椽的大笔记录脱贫攻坚这一伟大历史事件,为宏大时代进程提供生动翔实的读本。
郭方向创作的81万字的鸿篇巨著《鲁山脱贫大决战》写了乡村振兴中从县委书记到村支部书记,以及普通群众,让人读来心生亲切和感奋。作者是鲁山的女婿,对鲁山感情很深。作为一名比较成熟的本土作家,郭方向在报告文学的人物塑造上下了很大功夫,把人物的思想、个性和以后的乡村发展的未来揭示了出来,力争乡村振兴的号手,深入生活,书写时代,书写家乡,书写人民。以《鲁山脱贫大决战》这部优秀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奉献给了鲁山这片烈士鲜血染红的土地!
翻山越岭、深入一线,只为用捧出泥土芬芳的文字,真实记录脱贫攻坚这项史无前例的伟大事业。两年多来,《鲁山脱贫大决战》的作者,青年作家郭方向多次来到河南省鲁山县,行程6万多里,走访调研,收集素材。面对面的采访了1300多位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干部群众,最终完成这部全方位反映鲁山县脱贫攻坚伟大战役的81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
单调的数字背后是作者留在鲁山县的一串串坚实脚印。“这是一段终身难忘的经历,记不清楚多少次我握笔的手忍不住颤抖,我的泪水打湿了采访本。”在采访过程中,郭方向本人也经历了心灵的洗礼和人生观的淬炼。
鲁山县脱贫攻坚,面临众多历史遗留的沉重课题,也有许多与其他地区迥然不同的难点问题,更有全国人民极为关注的焦点问题。《鲁山脱贫大决战》的作者郭方向直面这些问题,花大力气研究历史,吃透政策,弄清事情来龙去脉,率先用报告文学形式,全方位表现鲁山县干部群众改革奋进,解决众多难点、焦点问题的艰苦过程。让全国、让世界看见了鲁山县走向明天的坚实脚步。
乡村振兴,是这些年的热门话题。作为青年作家的郭方向,由于职业养成的敏锐,自然不会放松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他通过对鲁山县一次又一次的深入采访,捧出了81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鲁山脱贫大决战》(中州古籍出版社2020年12月出版),郭方向用精彩的故事、具体的例证,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记录了鲁山人践行乡村振兴的举措、方式以及取得的成效。
《鲁山脱贫大决战》一书分为上、下两部,共21章,全景式、多维度展示乡村振兴对乡村面貌、人们思想带来的深刻变化。党的十九大对乡村振兴概括了5句话、20个字:“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而其中最基础、最核心的要素,就是要产业兴旺。没有产业,乡村振兴就是无源之水,不能持久。《鲁山脱贫大决战》一书通过对鲁山人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现代农业、第三产业等的记录,让人看到,鲁山人抓住了乡村振兴最关键的步骤。在《雁归效应》《大美鲁山》等篇章中,通过对鲁山人好情操、新风尚的记录,让人看到,鲁山人在乡村振兴中,做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驾齐驱。鲁山县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依靠群众的创造力,建设美丽家园的过程。应该说,《鲁山脱贫大决战》这部长篇报告文学书写的内容,契合了时代精神,回应了人们关切,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具有参考价值与导向作用。
杜绝空泛地阐释大道理,运用老百姓的现身说法,让人从中真切感受到乡村振兴的意义、作用、变化、影响,这是《鲁山脱贫大决战》一书留给人的又一印象。郭方向懂得:说一千、道一万,不如一个具体的例子;一个真实的故事,胜过几千字的报告。因此,作者无数次深入鲁山,先后对1000多名基层干部、种粮大户、养殖能手、运输能人、回乡创业人员、劳动模范、文教工作者、退休老人等进行了面对面谈话。通过他们的亲口讲述、亲身体会,既会让人觉得,乡村振兴并非深不可测、高不可攀的,而是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可效仿的;也会让人知道,美好家园是等不来的,乡村振兴是干出来的。
振兴乡村,强农、惠农、富农是新时代我国三农工作的主旋律,践行这个主旋律,听从新时代的召唤,走入基层,走向农村,紧跟乡村振兴的步伐,书写农民关切,展现新农村建设的历史变奏,放歌新时代,为新乡村运动的伟大成就喝彩,是时代赋予报告文学的重要使命之一。
郭方向的报告文学新著《鲁山脱贫大决战》勇于承担报告文学的这种历史使命,扎根农村,心系农业,情在农民,欢农民之欢,乐农民之乐,谱写了一部生动、激昂的乡村振兴文学变奏曲。作品通过对鲁山县普通的小村庄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流转土地,依靠集体资源集约化经营,科学发展,成功提升集体资源的价值,激活村庄的发展潜力,优化村庄空间布局,改善饮水、如厕、出行、防灾等基础设施,美化村风村貌,开掘村历史文化内涵,打造乡村游品牌,使乡村恢复自身历史符号和文化品格,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华丽变身为在全国雄踞前列的新农村建设标兵的辉煌历程的再现,形象、如实、生动地塑造了鲁山县干部高瞻远瞩、全心为民、敢想敢干、妙用智慧破解发展困局的优秀的形象,讴歌了鲁山县基层党员干部锐意创新、勇立潮头,一心为民、无私奉献,呕心沥血、肝胆涂地的工作智慧和实干精神。
唐代文学家李翱说过这样一句话,“义虽深,理虽当,辞不工者不成文。”所以,报告文学创作也是需要重视文辞问题的。《鲁山脱贫大决战》延续了郭方向一贯以来在文辞上叙事从容,构思机巧,文字凝练,语言传神,不事模拟,涣然自得,叙述精淬,风格旖旎的特点。这些描绘或五彩斑斓,绮縠纷披;或宫征靡曼,意境缠绵;或青云出岫,袅然有致;或素壁丹青,神味隽永。既有力呈现了鲁山县新农村建设的傲人业绩,也大大提升了作品的审美内涵,实谓作者高超才性之体现。
据说施耐庵作《水浒》,曾邀友人画三十六人悬于家中,每日观画琢磨其音貌声口,故其笔下之诸人,皆有其声口,皆有其性情。当然,施氏笔下诸人,皆虚构,而郭方向笔下诸人,均有本事,但其经营,也个性俱鲜活,音貌多生动,足见郭方向在琢磨上所下的功夫。《鲁山脱贫大决战》中主人公的语言都与他们的个性与身份相熨帖,接地气,表述精准,充分显示了作者在语言驾驭能力上的高超水平,也大大强化了作品的文学性。此外,作品多巧用名言名句来点睛化题,提升主旨,足见作者阅读之广,学识之深。同时,作者对鲁山的历史和文化有着非常熟悉的了解和洞见,并且将其中的精髓之论有机结合在作品中,大大强化了作品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有效提升了作品的审美。总之,这部作品立意高远,文字洗练,叙述平实,描绘精准,意境幽远,如诗如画,可谓近年来报告文学创作中的一部精品力作。
长篇报告文学《鲁山脱贫大决战》,立意“厚重深刻”,令人“耳目一新”。作为一部报告文学作品,《鲁山脱贫大决战》的创作实现了报告文学创作形式上的突破。作者没有采用常见的宏观叙事方式,而是选择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深入挖掘人物心路历程,揭示人物命运,语言平和稳重,感情直抵人心。郭方向极为生动地向人们报告了一个伟大历史事件的进程。
《鲁山脱贫大决战》让全国让世界看到鲁山县走向明天的坚实脚步。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糅合了多种文学体裁特点,很多部分具有散文化笔调,抒情性浓郁,在人物塑造和故事讲述方面又有小说的笔法,让人物丰满而立体,实现了跨界写作。同时,人物表现鲜活写实,文本有血有肉。这部作品着重展示了地方风貌和风土人情,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郭方向文思严密洒脱,语言灵动机巧,体现了一个青年作家的庄重态度,也生动的诠释了什么是文学的“绣花工夫”。作品塑造了一组光彩照人的人物形象,新时代追梦人组成了一个绚烂的光环,刻在了鲁山县那片广袤而深情的土地上。
《鲁山脱贫大决战》里面写的人物故事,从真实的人性的层面刻划了人物在情感上对时代的趋同和认同。扶贫文学为时代留声,为地方立传,体现了文学的公共性,是文学介入公共领域的体现。
主题创作立足当代用脚步和汗水书写乡村巨变。讲述脱贫攻坚鲁山故事,塑造脱贫攻坚鲁山典型,记录脱贫攻坚鲁山实践,以文学不可替代的影响力助推脱贫攻坚,青年作家郭方向步履铿锵。
《鲁山脱贫大决战》是一部“沾泥土,冒热气,见真情”的佳作。这部有温度有深度有气度的作品,也是沾泥土冒热气的作品,也是充满正能量和精气神的作品,正是有了这部作品,才能让鲁山的脱贫攻坚永远载入河南文学和中国文学的史册。
精准脱贫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也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2020年12月,由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郭方向著的长篇报告文学《鲁山脱贫大决战》新书发布会在鲁山举行。
《鲁山脱贫大决战》以报告文学形式全景式展现了鲁山县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通过各种精准扶贫措施打赢整体脱贫攻坚战的故事。作者通过大量的实地走访和深入调研,用饱含深情的笔墨为读者呈现了鲁山扶贫前线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读来既感慨动容,又发人深思。
笔者认为,《鲁山脱贫大决战》是近年来涌现的又一部扶贫题材的重要文学作品,也是一部情文兼备、图文并茂讲述新时代精彩中国故事的优秀之作。作品不仅能够让读者全面深入地了解鲁山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场啃硬骨头“战役”的许多具体细节,而且彰显了奋战在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人员与当地党政干部群众齐心协力、艰苦奋斗的无私奉献精神,系统总结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鲁山经验”,以及其中体现出的勇于担当、善于创新的新时代中国精神,同时展现出作者记录时代的担当和驾驭重大题材的能力。
郭方向表示,鲁山县的扶贫模式,无论从经济学还是社会学角度都可谓扶贫史上的创新,无论从效率还是效果上讲都具有非同凡响的探索性意义和价值,其经验值得中国乃至世界研究借鉴、总结推广。希望以自己的这部作品向那些仍在远山的鲁山扶贫队员们致敬。
《鲁山脱贫大决战》是一部反映河南鲁山县扶贫工作的报告文学作品。作品真实地展现了在农村大地上正在实施的一项伟大的社会工程——农村扶贫攻坚战。
精准扶贫战略让扶贫的实惠非常精准地传递到真正贫困的对象身上,这部作品的成功同样离不开“精准”两个字。首先是选题。《鲁山脱贫大决战》的选题是由中州古籍出版社提出来的。扶贫一直是党和政府的基本国策,在治国理政中处于突出的位置。新时代给扶贫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方略。中州古籍出版社精准地体会到新时代治国方略的意义和宗旨,才能提出《鲁山脱贫大决战》的选题。其次,这个选题选择作家郭方向来完成也是非常精准的。郭方向始终坚守在乡村,关注着农村的现实,是对农村现实最了解、与农民最贴心的作家,让他来完成《鲁山脱贫大决战》再合适不过。在这部作品中,郭方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零距离接近采访对象,与他们真诚相见、坦率交流,真实记录下扶贫工作的辛苦和实绩,透彻诠释了“大国扶贫”这四个字的沉甸甸的分量。郭方向果然不负众望,他从多种角度非常精准地记录了鲁山县的精准扶贫。
郭方向的精准来自于他的“质胜于文”的写作方式。郭方向擅长于讲述乡村的故事,在这次为写《鲁山脱贫大决战》的采访中,所接触的人物、所听到的故事,也是他最熟悉的,他如果将自己讲述故事的特长发挥出来,一定能把《鲁山脱贫大决战》写得比小说还好读。但郭方向分明收敛了自己的看家本领,而是忠实于自己的采访实录,让采访对象直接说话,让他细致整理出来的数据和材料说话。当然,“质胜于文”只是相对而言,郭方向收敛了讲述故事的优势,但他在叙述上的流畅、文字上的活泼,以及他在情感上的投入,仍是这部作品不可忽略的“文采”。
郭方向的精准还来自于他实事求是的态度。郭方向要做的是一篇命题作文,是要报道一个县在扶贫工作上的先进事迹。但郭方向并没有因为是歌颂的主题就一味地给书写对象评功摆好,而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既高度赞扬扶贫的成绩,也严肃指出扶贫工作中的问题。郭方向并不是故意显出有批判性,而是以动态的、建设的眼光去观察扶贫工作,他发现的问题正是在工作进展中出现的问题,也预示着扶贫还要继续前行的问题。
郭方向的精准更得益于他独立性的思考。郭方向说,他这次写作《鲁山脱贫大决战》的过程也是加深认识扶贫工作意义的过程。在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的思考。郭方向是把这次扶贫攻坚战放在整个扶贫历史环节中来思考的。我们的党和政府一直把扶贫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来对待,因此郭方向首先带我们去认识扶贫工作中的“先行者”和“探路者”。贫困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过去的扶贫也许只能在“低水平、低标准、低层次”上做文章,今天的扶贫攻坚战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标准更高,要求也更高,其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不言而喻。
郭方向的独立思考还体现在敏锐地发现扶贫工作中的问题,并对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比如他发现了有一种贫困户是因为好吃懒做而导致的,是否对这类贫困户进行扶贫应该慎重对待,否则会带来不良后果,它将严重损害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勤劳和节俭的传统价值观,“一旦当村民形成了勤劳与节俭不再值钱的观念,这个社会的贫困户恐怕会越来越多”。
说起来,这是一次命题作文的写作。命题作文规定了题材和主题,带有主题先行的特点,很容易纯粹从观念出发,陷入概念化写作的窠臼之中。命题作文对作家来说是一种考验,好的命题作文也会成为不朽之作。比如鲁迅曾说自己写的是遵命文学,遵命文学不就是一种命题作文吗?被鲁迅称为遵命文学的《呐喊》《傍徨》等就是中国文学的伟大经典,这是因为鲁迅不仅遵奉革命前驱者的命令,而且“也是我自己所愿意遵奉的命令”。郭方向的《鲁山脱贫大决》也是一次成功的命题作文,其成功同样在于这个命题也是他自己愿意表达的命题。他关注农民在贫困中的生存状态。他深刻认识到:“消除贫困是世界性难题。”因此他对“中国式扶贫”有着透彻的理解,他把自己的理解浇注在“大国扶贫”这四个字上,写出了大国的胸襟,大国的气魄。
《鲁山脱贫大决战》是一部描写脱贫攻坚的精品力作。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