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黄河黄,长江长【长篇连载之五】

作者:郭进拴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3-11-06
49505
       郭进拴,现为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会长,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1年加入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已出版《湛河大决战》《磊裕烽火》《洪流滚滚》《美女山,美人河》《六十岁说》《童趣儿》《人间真情》《命运》《我的鳌头》《村魂》《观音菩萨传》《风雨龙潭情》《壮歌风云路》《月是故乡明》《岁月芬芳》《新城美韵》《乡情老更深》等六十余部。多篇作品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文艺报》发表并获奖。

我住长江头,
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
共饮长江水。
此水何时休,
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
定不付,相思意。
——唐·李之仪


       我曾沿着家乡的抱玉河,经涧山口水库,到北汝河,顺流而下,在叶县的汝水和沙河汇流处,再进入漯河、周口,沿淮河,经安徽、江苏、上海,到达长江入海口。我也曾到过长江流经的云南、广西、四川、重庆、湖南、江西等地。还曾经从重庆坐船,沿江而下。
       乡情难忘,乡音难改。对于家乡,我一向是怀着眷眷深情的。

       我的家乡鳌头,历史悠久,典籍众多。鳌为俗字,正字作鳖,本义为海中大鳖。俗称状元及第为独占鳌头。因为在殿试中,选出状元、榜眼、探花三甲后,就宣旨唱名,谓之胪传。胪传毕,赞礼官引东班状元、西班榜眼二人,向前行至殿中之殿下(天子座前的阶梯)迎接殿试榜,到达殿前则状元稍前进,站在中殿石上,这中殿石上雕刻着一条龙和一只大鳖,即古时所谓螭头或螭首。由于状元一人独占殿中的大鳖,所以就说他独占鳖头,后来就借喻为考试得到第一的意思。魁星是北斗七星中前四颗星的总称,又称奎宿。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魁星是主宰文章兴衰的神,明清之际的大学者顾炎武认为神像不能像“奎”而改“奎”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为鬼举足而起其斗。故魁星神像头部像鬼,一脚向后翘起,如“魁”字的在弯钩;一手捧斗,如“魁”字中间的“斗”字,一手执笔,意思是用笔点定中试人的姓名。鳌头,我国唐宋时期皇帝殿前陛阶上镌刻有巨大的鳌鱼,凡翰林学士、状元和承旨官朝见皇帝时立于陛阶正中的鳌头上,故称入翰林院为“上鳌头”。这就是“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的由来。皇宫大殿前石阶上刻的鳌的头,只有考上状元的人才可以踏上。后来用“独占鳌头”比喻占首位或取得第一名的人。

  我村西北有一山头,酷似鳌头,故村名就叫鳌头村。

  一条抱玉河从村中穿过。

  小村精致,像人一样有丰富的内涵。据记载,我们鳌头村是汝州市最古老的村之一。鳌头村的内涵当然不仅仅是它源远流长、优美动听的民间传说,它还有在汝州让人啧啧称奇的“人才”。

  我们鳌头村是远近闻名的“戏窝子”,过去上庄有豫剧团,窑湾有曲剧班,西街有越调班,西湾有豫剧团,寨上有豫剧团,每到节假日,几个剧团唱对台戏,至今上庄、西湾还留有古戏楼。我小时候常常在这几个戏楼看戏。西湾我舅舅是个戏迷,常常他穿着戏装在台上唱,我站在台下看他唱,唱完再一块又说又笑着回家。现在我们鳌头村已建成投入使用的文化大院占地20余亩,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总投资250多万元,集村两委办公室、党员活动室、群众娱乐室、电教室、农村书屋、健身广场等功能为一体。已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提供了广阔的活动场所。

  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带领5000多鳌头人,投资一千多万元填平了农业学大寨时挖的废旧水塘,为老百姓吃水用水,打了数眼深水井,建起了中心小学、幼儿园、商业一条街、抱玉河公园等。他们还投资近亿元,在迎背山、长虫山、娘娘山修梯田、建提灌站、养牛场,他们还把长虹矿的水引上了山,建起了生态观光农业。

  每年春灯节,村里锣鼓喧天,彩旗招展,龙腾虎跃,热闹非凡。那铿锵有力的锣鼓声,恢宏古朴,如石破天惊,震得山摇地动,那欢快嘹亮、震撼人心的歌声,令人难忘。

  如今,山区面貌巨变,农民由穷变富。这个昔日黑、脏、乱、臭的偏僻小山村,过去留给外地来客的印象是多刚少柔,忠厚有余,热情不足。有人形容当时的鳌头是:“怯西营,怕东营,还怕鳌头靠山红,鳌头来了活不成。”

  如今的鳌头,昔日土、苦、卤的习气不见了,天与地之间突变了,变美了!变靓了!变得大气了!洋气了!像这些只有在南方大城市才能见到的抱玉河公园,也在我们的家门口出现了。过去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说,我现在要说:“我们鳌头村的抱玉河公园胜过了苏杭,这里才是我们自己的人间乐园!”

  每当夜幕降临,鳌头村中心广场上,人山人海,有唱戏的,跳舞的,唱歌的,滑旱冰的,跳健美操的,热闹非凡。

  轻步曼舞像燕子伏巢、疾飞高翔像鹊鸟夜惊.美丽的舞姿闲婉柔靡,机敏的迅飞体轻如风.她的妙态绝伦,她的素质玉洁冰清.修仪容操行以显其心志,独自驰思于杳远幽冥.志在高山表现巍峨之势,意在流水舞出荡荡激情.

  清颜白衫,青丝墨染,彩扇飘逸,若仙若灵,水的精灵般仿佛从梦境中走来。天上一轮秋月开宫镜,月下的女子时而抬腕低眉,时而轻舒云手,手中扇子合拢握起,似笔走游龙绘丹青,玉袖生风,典雅矫健。乐声清泠于耳畔,手中折扇如妙笔如丝弦,转、甩、开、合、拧、圆、曲,流水行云若龙飞若凤舞。

  我的故乡古称鳌头,现名关庙,在汝阳、伊川、汝州3个县(市)交界处。她三面环山,抱玉河、鲁沟河在村子正中的老鳖头汇流后,挽小溪,卷流泉,和汝河拥抱,与淮河亲吻着奔腾入海。村北是挺拔俊秀的抱玉山,村东有松青柏翠的白云山,村西有巍峨雄壮的娘娘山,这里风景绮丽,秀色可餐。我小时候常常在她的怀抱中放羊、读书、赏景、写诗……

  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缕缕炊烟,声声鸟啼,每一个淳朴厚道的父老乡亲,每一个聪慧灵秀的兄弟姐妹,每一道清冽甘醇的山溪,都给了我无穷无尽的激情和灵感。于是,我写啊写,把稿子投遍了全国各地的大小报刊。后来,在乡亲们的鼓励支持下,我走出了大山,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成了一名作家。家乡这些年变了,变美了!变富了!她的璀璨,是我们每一位鳌头人共同的荣耀!对每个鳌头人来说,编辑出版《鳌头村志》,这将是一件喜事、盛事,相信每一位鳌头人都会在这一特殊时刻与《鳌头村志》同喜同庆!

  故乡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她是我们放飞梦想的园地,是我们汲取知识的宝库,是她给了我们腾飞的起点和翱翔的翅膀,让我们可以在这片蓝天下,自由自在地沐浴阳光,享受知识带给我们的快乐。在这里,我们打下了事业的基础,结成了最真挚的乡土情谊,留下了最难忘的故乡回忆。

  作为鳌头人的儿子,我们一丝一毫的成功,都蕴含了家乡父老和母校对我们的教导和关爱。家乡的历史凝聚着每一个鳌头人的心血,家乡的辉煌映衬着每一个鳌头人的业绩,家乡的发展更需要大家的鼎力相助。

  “万间广厦,众匠所营;涓涓细流,终聚成河。”如今,国志有之,省志有之,市志有之,县志有之,乡志有之,而像这部由鳌头人自己编篡的村志还很少见。这部电子照排、彩色印刷的《鳌头村志》,图文并茂,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知识面广,故乡人民可真是捷足先登,敢为人先啊!光从这一点看,老家人就具有改革和创新的精神。透过《鳌头村志》,我看到了鳌头村新一届领导班子用大手笔写就的大气魄、高起点、超常轨、快速度、大跨度、跳跃式的鸿篇巨著,这需要何等宏大的气魄和胆识啊!是的,2016年,对于每一个鳌头村的领导和乡亲们来说,其所表示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年号本身。昨天,家乡父老用效率驾驭时间,用劳动和汗水浇铸质量,终于才换来了今天的累累硕果。这些丰功伟绩引动着鳌头人为昨天的劳动而微笑,也激励着他们为明天的战斗而扬眉。谁看了,谁就添了劲儿,长了胆略,无论多重的担子,都敢挺起腰板儿挑上肩去,无论多远的路程都敢一步一步从头迈起!

  《鳌头村志》真实记录了老家鳌头的成长史、奋斗史、辛酸泪、点滴情,描绘了世间冷暖,人间阴晴,使鳌头人“不上高山难捉虎,不入大海难擒龙”,知难而上,豪爽大度的性格,跃然纸上。全书文字铿锵,激情四溢,笔底吞吐时代风云。

  读着这些激扬的文字,梦忆着往昔的峥嵘岁月,怎不让人奋发前进呢?纵观《鳌头村志》,使我看到了鳌头的历史,是一部创业史,更是一部奋斗史!在鳌头史书的页缝里,每一座桥梁,每一条道路,无不渗透着家乡父老的汗水。今日鳌头,你是鳌头人树起的丰碑,他们创造了你,他们更不会忘记你——你将永远昭示后来的鳌头人!

  鳌头人在中华大地上写下了不朽的史诗!

  这是一卷浩繁的史诗,它书写了鳌头村新一届领导的气魄和才干;它书写了鳌头人的无畏精神;它证实了鳌头人的力量完全可以排山倒海,顶天立地!

  我是西湾冯家的外甥,自幼在外婆家长大。在我身上流淌着一半冯氏的血脉。

       我们鳌头村自解放以来,冯家都是村里的一把手,是大队(村)支书,我们郭家都是副支书,没当过正职。但我们冯郭两大家族相处得很好,结下了很多美满姻缘,亲如一家。

       国无史,无以考一国之始终;方无志,无以晓事实之始末;家无谱,无一辨一族之亲疏。谱者也,详生没,纪葬处,分支脉,载古述今,法今传后,岂不重哉!鳌头冯氏家族,人口众多,名家辈出。共和国前,冯族氏人历经迁徙、兵慌马乱,无力修谱。时今,共和国改革开放,政通人和,传统文化与日俱兴。家谱之编撰,亦为吾国古文化之精髓所在,其意义,其价值,其影响,其功能均无需言表。

       公元二零一六年,鳌头冯氏族人倡议撰写家谱,以承先祖之德,以光始祖之风,冯族氏人均积极响应。并成立了鳌头冯氏祖谱编撰委员会。时此,族谱之编撰驶入正轨。古人云:睦族莫重于续谱,谱三世不修谓之不孝。撰写期间,面对浩瀚散乱之史料,漏洞不详之记载,历经天南海北之辗转,编撰人员考州志,采碑记,按实录稽考,实地之考证,字字句句之斟酌,反反复复之比较,其艰辛之程度,可见一斑。此情此举,可传可颂耳!

       籍借此修谱之际,以教育冯族氏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人生理想;培养冯族氏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人格理想;铸就冯族氏人君臣有义,夫妇有爱,兄弟有情,朋友有信之人伦理想。促家族进化之主义,长合群自治之智能,奋发以承宗祀,亲亲以敦睦谊。

       鳌头冯氏系出晋洪洞县大槐树,自前明洪武九年,从山西洪洞县,迁至河南汝州临汝镇鳌头村,递传而后,人丁渐繁,文风尉起,名列科第,经商从政,出国留洋。

透过历史的烟云,仿佛还看得见冯氏族人那曾衣丰食足时的盛喜姿容,听得清冯氏族人丰收共庆时的欢愉之声!

  若沿着鳌头冯氏族人发展成长的长河溯流而上,会使你感受到这里奔涌着激荡着推动冯氏族人不断进步的历史狂澜。

  冯氏族人越发显得文明、灵性、大气和厚重!冯氏后人为能生活在这片文化积淀丰厚的土地上而庆幸,为能汲取到冯氏族人历史文化的琼浆玉液而自豪,为能耳濡目染这里厚重的地域文化而骄傲!

  姓氏文化的诞生和发展需要土壤和环境,更需要为其甘愿奉献和牺牲的人们。

  鳌头曾是一片诗的丛林,鳌头的山川秀水哟,是多么的醉人肺腑,摄人魂魄,魅力无穷啊!

  ……我仿佛听到天籁从遥远的地方传来,如松柏之语,如清涧之音,幽美而深沉;我仿佛看到一只洁白的仙鹤,鹤鸣清远如无言之歌,在蓝天白云间展翅翱翔;我仿佛登上霞光浴照的峰巅,一览众山,清风徐来,涤澄心胸……

  此时此刻,我寻找着鳌头冯氏族人的足迹,也探寻着冯氏族人心灵的历程。尽管如寻找雪泥鸿爪,尽管如拣取断线遗珠,但我一直兴味蛊然,就像一页页翻读着一部深深吸引我的大书。

  这是一部风云跌宕、意蕴深远的书,这是一部才华横溢、光彩照人的书,这是一部启迪心智、激荡热血的书。冯氏族人,大地所生,大地所养,他们把自己的青春、爱情,无私地奉献给了子孙后代。他们历尽苦难,百折不悔。他们走过曲折坎坷的小路,也走过铺满鲜花的坦途;他们尝到过摘到果子的甘味,也品过吞下黄莲的悲苦;他们是一群大江东去、大浪淘沙式的人物。其间,他们的劳累,他们的爱憎,他们的智慧,他们的意志,他们的精神,他们的襟怀,他们的坎坷,他们的影响,都深深地凝结在了鳌头的泥土山石之中……

  此时此刻,在雪亮的强烈的“聚光灯”下,突现在“观众”眼里的是一长串标志着冯氏族人成功的数字,一串沉默的数字。

  生活旅途上的风雨、泥泞;艰难地跋涉过的丛莽和沼泽;命运的危舟勇猛撞击过的激流旋涡;奋力攀登过的事业的悬崖陡壁;在云层中射下来的一束束振奋人心的阳光……现在都悄悄地退后了,变成了色泽模糊的背景。

  哦,背景,那和鳌头冯氏族人的命运连成一片的背影,其实早就融进了冯氏族人那生命的年轮!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黄河黄,长江长【长篇连载之六】

下一篇黄河黄,长江长【长篇连载之四】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