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关于打造鹰城作家群的调研与思考【六】

作者:郭进拴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3-10-30
61386
平顶山作家群·诗歌方阵
       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平顶山诗人森子、蓝蓝、罗羽、海因、冯新伟等人的诗歌创作备受关注;近些年来,随着高春林、张永伟、简单、张杰、冷眼、乔光伟、郑海军、吕征等新一批诗人的涌现及其作品的影响,平顶山诗歌创作队伍不断壮大,平顶山诗人凭借其自身的实力赢得了国内诗坛的肯定。

       在由平顶山市作家协会主办的“平顶山诗会”上,来自北京、西安、郑州及我市的30余位诗人、评论家汇聚一堂……,对平顶山诗人及其诗歌创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讨。此次“平顶山诗会”是平顶山诗人群多年来的首次大聚会,也是对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平顶山诗歌创作的一次审视与检验。

       平顶山诗人群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它是一个什么样的诗歌创作群体?他们的作品达到了什么样的境界?

       近日,笔者就这些问题走访了平顶山诗人群中的部分诗人。


平顶山诗人群悄然崛起

        “在平顶山,20年来确实存在着一个不为更多人所熟知的诗歌创作队伍,由于他们怀着对诗歌梦想的执著追求,安静地写作并不断创新,近些年来平顶山诗人可以说已在国内诗坛占有一席之地。

       平顶山诗人群———是个地域性概念,它来自国内其他省市诗人对平顶山诗人的指认。平顶山诗人写作的领域主要在中国先锋诗歌这一块,每个人都有各自写作的向度,每个诗人也都是独立的。聚合、分散、游离其外也常常发生,这是诗人的个性所决定的,但外界把他们作为一个群体来看也有它的道理。平顶山诗人群的形成大致可分前后两个时期,一个时期是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后期,我市形成了一个有数十人的诗人群;另一个时期是2000年前后,由于新人的涌出,又形成近十人的诗歌创作群,这两个时期的主要诗人是平顶山诗人群的中坚所在。”采访中,诗人森子这样说。

       在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的我市诗人群中,至少涌现出包括森子、蓝蓝、罗羽、海因、冯新伟、龙吟、老船、刘可、王洪超、邵永刚、展峰等在内的十余位热爱诗歌创作的诗人。“那时候,朦胧诗的影响和余热还在,我们也都还是二十来岁的青年,正是精力充沛、激情四溢的年龄,当时都曾创作出大量的诗歌作品”,森子等人说,这其间尤以诗人罗羽的创作最为活跃,在全省范围内曾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下海”之风席卷中国大地,由于部分诗人“南下”,平顶山诗歌创作队伍人数锐减,在此艰难的条件下,森子、海因、冯新伟等人坚守诗歌这块阵地,并充分展示了他们的写作才华,他们的新诗创作得到了国内诗人、评论家的关注与重视,他们的诗歌作品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先锋诗歌的一部分,至今仍然有很多评论家饶有兴趣地研究他们当时的作品和创作状态。2000年以后,平顶山诗人纷纷通过互联网·诗歌BBS亮相,打破了纸媒的单一性和地域的局限,他们的作品在网络交流中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令国内诗界惊奇的是在诗歌写作相对保守的河南,竟然有一批先锋诗人在平顶山这个不大的地方形成了气候,成为一种独特的诗歌现象。这期间,简单、张永伟、高春林、张杰、冷眼等新锐诗人开始崭露头角,为平顶山诗歌创作增添了锐气,也带来了新风。可以说平顶山诗人是国内最早上网的诗人群之一,他们的开放性、进取心由此可见一斑。

       上世纪90年代末至2006年5月,我省先后举办了“文学豫军工程”河南六位青年诗人研讨会及河南五位青年诗人研讨会,对河南省11位优秀诗人及其作品进行研讨,其中平顶山市诗人森子、高春林、张永伟三人名列其中。

       不仅如此,由平顶山市诗人创办的一些诗歌交流刊物及网上诗歌论坛也颇具影响力。上世纪80年代末,平顶山市诗人森子、海因、罗羽、老船等人在创作诗歌的同时,积极酝酿、筹办了一份诗歌交流刊物。1991年,平顶山诗人主编的诗刊《阵地》应运而生。“当时《阵地》的宗旨是‘展示我们自己的作品,并与外地诗人交流’。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定位,那就是要办成一份国内最前沿、最优秀的诗刊,而不局限于本省和本地”,森子回忆说,正是由于对《阵地》的高标准要求,这本诗刊一开始就吸引了当时国内众多优秀的诗人,包括王家新、孙文波、西川、肖开愚、张曙光、耿占春、杨远宏等在内的国内著名诗人、评论家纷纷在《阵地》上发表作品,甚至他们的一些代表作也是在《阵地》上最先发表的。截至目前,《阵地》已出了9期,成为当今国内诗坛极有影响的诗歌刊物之一。如今,《阵地》已成为研究中国上世纪90年代诗歌避不开的一个名字。

       更重要的是,包括森子、海因、冯新伟在内的我市一些诗人,在国内各种诗歌刊物上发表了大量具有探索性的诗歌作品,这些带有叙事倾向的诗歌探索已经成为上世纪90年代中国先锋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由此,森子凭借组诗《乡村纪事》、诗集《采花盗》等诗作的影响,入选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洪子诚等编著的专著《中国当代新诗史》,成为上世纪90年代汉语诗坛的一位重要诗人。2004年3月14日,由浙江电视台拍摄的大型电视诗歌专题片“中国先锋诗歌———森子专辑”在浙江卫视教育频道播出。该专题片共拍摄国内20位先锋诗人,森子和蓝蓝名列其中。2000年7月,又一份名为《外省》的诗刊在我市诞生,编者是我市新锐诗人简单。这份诗歌交流刊物以刊登国内优秀诗人的诗作为主,其中诗人简单带有探索性质的小说体诗歌《胡美丽的故事》等组诗在国内诗坛引起较大的反响。

       新世纪以来,平顶山诗人保持着良好的创作势头。细心的读者不仅可以在各种诗刊或网上读到、搜索到平顶山诗人的作品,还可以在国内每年出版的各种诗歌选本读到他们的诗作。诗人罗羽在写作中断十年之后重拾诗笔,写下了大量的新诗,他锐意进取的诗作赢得了国内诗界朋友的好评;森子、冯新伟、海因仍然跋涉在写作的途中,他们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他们深知写作是一生的事,对于诗歌本身来说也没有胜利可言;新一代诗人张永伟、简单、高春林、张杰、冷眼、乔光伟、郑海军、吕征等正处于或进入创作的高峰期,他们的前途不可限量……

       平顶山曾经是这些诗人的营地,他们从这里出发,一路跋涉,写下他们的诗篇。无论你知道也好,不知道也罢,他们曾在这片土地上真实地生活过,他们依然在梦想的路上默默前行。


诗歌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求

       在诗歌渐渐被人淡忘的时代,平顶山的诗人们仍然坚守阵地,一如既往地执著于他们的诗歌梦想。他们是如何看待诗歌这一文学形式的?他们对诗歌又有着怎样难以舍弃的感情?森子说,人类对美好的、可能的事物生活的追求自孔子、老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以来就一直没有间断过,诗歌就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求,是构架人的内心与未来世界的一座桥梁,是梦想的一种实现,同时也是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探索。诗歌创作要求诗人必须洞察现实,关注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做出自己的思考、审视与批评,如此,才能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森子说,诗与宗教相通,与哲学相通,与诸种艺术相通,诗人以语言接近人类的梦想,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都是值得的。

       高春林对于诗歌也有自己的见解,他说:“其实正是通过诗歌这种独特的声音,不仅可以反映现实生活,甚至可与未来世界发生关系,诗歌不仅是诗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更是诗人对于艺术之路的艰难探索,由此可以多一些怀疑和批评,对世界和内心多一份反思的力量,从而实现人们的理想之梦,抵达未来。”

       对于诗歌,年轻的诗人简单有这样的说法:写诗让我有一种审美上的快感,由此带来精神愉悦。“写诗也是生命中一种本质的需求,就像人需要空气、食物、性一样,并由此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简单说,“一个人能坚持十年写诗,那他肯定与诗分不开了。写诗太难,写好诗更难,在得到大家认可之前,一个诗人要付出多少才能有所收获啊。”

       在诗人们的言语间,记者似乎听出了他们多年来执著追求诗歌梦想而与诗歌难舍难弃的一种心声。祝愿平顶山诗人群的诗人们在追求诗歌梦想的路上能走得更远更久。


 “诗群”中的部分诗人

       目前,平顶山的诗人有数十位之多,笔者对其中的部分诗人及其创作状况予以简单介绍:

       森子:原籍黑龙江呼兰县。著有诗学随笔集《戴面具的杯子》、诗集《采花盗》、散文集《若即若离》。代表诗作有《城市·1990》、《废灯泡》、《乡村纪事》等。创作诗歌20余年来,有大量诗作、评论在《诗刊》、《诗探索》、《星星》等刊物上发表,作品入选几十种诗歌选本。个人词条收入《中国当代新诗史》等权威专著。

       高春林:郏县人。1989年开始诗歌创作,曾在《星星》诗刊1998年全国诗歌大赛中获二等奖;1999年获《飞天》杂志社诗歌大赛二等奖。作品曾入选1999年《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诗歌卷(1949-1999)》。代表作有组诗《安良,安良》、《时间的外遇》、《一只鸟的飞临》等。

       张永伟:鲁山人,国内“70后诗人”之一。曾任大型诗歌网站《诗生活》编辑,诗歌代表作品有《草坟》、《在树枝上睡觉》等,其诗作入选《70后诗选》等重要诗歌选本。

       简单:宝丰人,国内“70后诗人”之一。主编诗歌民刊《外省》,主要诗作有《胡美丽的故事》(20首)等,诗作入选《70后诗选》等重要诗歌选本。

       冯新伟:鲁山人,曾获《诗歌报》探索诗歌大赛三等奖,代表作有《雪》、《混凝土和雪》、《兰波的雨》等,其诗作在《上海文学》、《诗歌报》等报刊发表。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关于打造鹰城作家群的调研与思考【五】

下一篇关于打造鹰城作家群的调研与思考【七】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