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我家里珍藏着一张照片,黑白的,现在算来有六十年了。尽管已经光影斑驳暗淡,但到我这里仍十分珍惜,装在镜框里,用布包裹了,小心存放。
这是一张非同一般的照片,上面两个人,一个是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一个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我的爷爷梁运祥。毛主席穿着白衬衣,头戴草帽,高大伟岸,慈祥和蔼;我的爷爷光着脊梁,袒露着古铜色的皮肤,红黑锃亮,脸上却是激动的笑容,满满的幸福。开国领袖和普通农民的手握在一起,那么自然、亲切、和谐,给这个世界留下了美好的瞬间、美好的剪影。
我的爷爷梁运祥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自小跟随父亲给地主种地。长期的劳动实践,加上自己的勤恳用心,使他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尤其娴熟烟草的种植、烘烤技艺,有种烟能手之称。解放后,穷苦人翻身做了主人,梁运祥被村民推举为农会主席,并任农业生产合作社烟叶技术员。由于是远近闻名的烟草技术土专家,爷爷经常被请到各地指导烟叶生产。1958年夏天,爷爷来到十里铺公社小张庄指导炕烟。
这年的8月7日,是刻在襄城人民心中的日子-----毛泽东主席来到了烟乡,踏上了这片金色的土地。毛主席健步登上田间的一处高梗,举目四望,只见烟田一块连着一块,一片比一片茂盛,如同烟海,无边无际,一派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这情景,触动了兴致勃勃的毛泽东的豪迈情怀,他不禁发出充满激情的由衷赞叹:“你们这里成了烟叶王国了!”
当天,小张庄村正在召开一个现场会,田间到处是劳动的社员,而人们谁也不会想到敬爱的毛主席会来到他们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来到他们中间。当人们发现毛主席来了,顿时惊喜万分,欢声雷动,人流潮水般涌来。在人群的欢呼和簇拥下,主席走过一块红薯地察看烟田,和社员们亲切交谈,欢声笑语在田野里久久回荡。棚子里休息片刻后,顶着如火的骄阳,毛主席来到梁运祥执掌的炕房。正在修理“火垄”(走火通道)的梁运祥听说毛主席来了,光着脊梁丢下手中的泥瓦刀就往外跑,一出炕房就见毛主席已站在他面前,主席伸出大手紧紧握住这位老农沾满泥巴的手。“咔嚓”,新华社记者侯波拍下了这珍贵的瞬间。领袖对群众和群众对领袖的所有情感都在此时此刻得到诚挚的表达与交流,亲切和关怀、温暖和幸福都定格在影框里,定格在时空里。
当梁运祥发现自己手上的泥巴粘到主席手上,顿时露出尴尬的神色,毛泽东却说:“没关系,没关系。”
在梁运祥引领下,毛泽东来到另一个炕房跟前。里面的大火已经烧了三天三夜,炕房温度有60摄氏度。毛主席不顾陪同者的劝阻,进去认真地看了一番。
走出炕房后,主席的脸上渗满了汗珠。他一边擦汗一边问梁运祥:“烟叶为什么要炕?用太阳晒行不行?”
“炕烟质量好,色气黄,油分大,香气浓。炕烟比晒烟好。”梁运祥答道。
主席满意地点点头。
领袖短暂的视察、高度的赞誉和亲切的关怀,极大地鼓舞了襄城人民大干社会主义的热情和干劲。梁运祥激动的心也久久不能平静。
一个月后,梁运祥收到了一封来自中共中央办公厅的信件,里面装着一张毛主席和他合影的照片,还有一纸向他问候的信笺。梁运祥怎么也想不到毛主席会惦记着他这个老农民。
在受毛主席接见的激励下,梁运祥更加辛勤地劳动和工作,1958年10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梁运祥对烟叶生产从种植到烘烤的整个过程做了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他善于发现问题,并认真琢磨解决问题的办法,善于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当地的传统经验结合起来,先实验后推广。他创造的“阳畦双层覆盖育苗法”,使烟草移栽时间较过去提前了一个节令。中共襄城县委聘其为农业顾问,省农科所聘其为特约研究员,广大群众则称他是“农民知识分子”。1958年,梁运祥出席河南省群英会,被评为省劳动模范,自此,人们都习惯叫他“梁劳模”。
与毛主席握手合影的照片装在镜框里,一直挂在梁运祥家的堂屋。每次和别人谈起这张照片的来历,他和家人都激动不已,充满自豪。全家也把它当成宝贝,爷爷、父亲、母亲、叔叔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把镜框取下来,精心擦拭,倍加呵护。到了晚年,爷爷时常对着照片凝视,眼睛里总是闪过一丝不易觉察的泪光。后来,照片经翻拍,收进了襄城县志和毛主席视察襄城纪念馆,也成了全县人民的资源。
今天,再次审视这张老照片,我读懂了毛主席对农业、农村和农民所独有的深切的关怀和热爱,读懂了农民群众对毛主席发自肺腑的感恩和敬仰。
(责任编辑:杨小西)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一张珍贵的照片,作者:梁寒冰,来源:奔流文学网,来源地址:http://www.benliuwang.com/w/sanwen/2023021465.html)
上一篇归彼大荒
下一篇奇幽瓦屋山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