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在合肥浅水湾小区居民们的印象中,汪光华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家庭妇女,而在她买菜、接送孩子之外的另一面,其实是一位“草根作家”。多年来她从没停止写作,已出版一本诗歌集和两本散文集,最新完成的长篇小说也将出版。汪光华因此入选社区“人才库”,服务广大居民。
作品见报点燃文学梦
7月25日下午,在合肥浅水湾小区的一栋居民楼里,记者见到了汪光华。今年46岁的她依然充满活力,空闲下来,汪光华就在饭桌上写稿,手边堆放着各类文学作品。
“我每天除了接送小孩、操持家务外,剩下的时间都用于写作。这样的生活很平淡,但我感到很满足。”回想起自己的坎坷经历,汪光华说。
1968年,汪光华出生在霍山郊区的一个普通家庭,家里共有3个女儿,她是老大。由于家庭条件差,她在高一那年辍学。喜爱写作的汪光华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在昏暗的灯光下坚持创作。“那时候我开始写诗歌,往报社投过好几次稿,都没有发表。我找人借了两元路费,亲自将稿子送到报社,结果连续刊发了3首,我还获得8元的稿费。”处女作的发表点燃了汪光华的文学梦。后来,姐妹仨合伙开了一家理发店,忙碌之余,汪光华一直没有停止写作。
颠沛多年写出三本书
汪光华嫁人一年后,因与丈夫感情不和,1994年南下广东闯荡。她给自己定下两个目标:挣钱还清结婚欠下的债务、出书。刚到广东惠州,人生地不熟的汪光华重操理发旧业,一年后,她的写作才华被一名公司高管赏识,得到一个公司宿管员的职务。在这期间,她终于还清了债务,并和感情破裂的丈夫离了婚。
两年后,汪光华在朋友的推荐下前往深圳,成为宝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文职工作人员。不管奔波在哪,汪光华始终笔耕不辍,1998年,诗歌集《寻找蝴蝶》出版,此时距离她处女作发表已整整10年。漫漫打工路,回首满是辛酸往事,2004年,写满打工生活感悟的散文集《十年回眸》出版,此时距离她外出打工也刚好10年。
乡愁难舍,汪光华2002年回到安徽,第二年结识现任丈夫。“他是一名工程师,从单位辞职后自己开了一间机械加工厂,我和他一起住在厂里。”那是最艰苦的日子,厂房里机器轰鸣、四面漏风,虽然是老板,但什么活都要自己干。“即便如此,我也没停下写作,有时干活突然来了灵感,就用石头随手写在地上,收工后再抄写到本子上。”在此期间,散文集《亲爱的汗水》出版,这是汪光华和爱人风雨同舟、并肩创业的最好纪念。
长篇小说近日将出版
40岁后,汪光华的生活终于稳定下来,这让她有了更多时间投入创作。“诗歌和散文的受众面太窄,我想寻求写作上的突破,开始尝试写小说。”如今,讲述“巾帼不让须眉”的近30万字长篇小说《天晴》已经定稿,并将出版。“里面的人物有我自己的影子,写这本书太难了,好在丈夫不断鼓励着我。”汪光华说。
“我不是职业作家,写作只是我的爱好。”除了写作,汪光华开始参与社会活动,把自己对文学的感悟传播给更多的人。浅水湾社区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汪光华已被社区“人才库”评选为第一批入库人才,今后将发挥她的特长,服务更多居民,还会为学生提供写作指导。
上一篇今日作家:跨界还是坚守?
下一篇坚守少儿出版的精神高地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