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这个“十一”开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火了,在越来越多的人使用键盘书写、手写汉字的能力下降的今天,“汉字听写”无疑成了新鲜、刺激又让很多人叹息的事情。因为神级选手的存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字越来越生僻。对此,中国汉字书写大会称,选手太强,中等难度的字词根本难不倒。
听写节目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它将文化的现代性危机以最为单纯、直接的方式展示在世人面前。这个字我会写吗?在为听写大会上的小选手赞叹的同时,大多数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都会忍不住“考”自己一下。当我们一次又一次被那些挂在嘴边的汉字难住的时候,既有尴尬,又有触动。
“提笔忘字”是个被讨论多年的问题,当观众们看到“神一样的”孩子答出那些难住大人们的答案时,越来越多的人心态开始发生了转变,最初或许仅仅是想“看热闹”,紧接着人们开始“惭愧”,最后开始“反思”。有些汉字,我们自认为应当会写,但较真的时候发现自己真的不会写,这是这类节目的魅力所在,也是其内在的文化张力。
然而,随着比赛进程的发展,生僻字越来越多,有些字甚至人一辈子都不会遇到,而且这样的生僻字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诚如组织者所说,一般的字难不倒选手,只能出生僻字。这样的解释也算合理,既然是比赛,当然要有一定水准,以便一决高下。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终归是一档有文化味儿的电视节目,而不是奥运会比赛,它最重大的意义不是决出胜负,而是文化传播,是让那些远离我们生活的汉字变得鲜活起来。
所以,为了难而难,为了难倒选手而生僻,并不会让节目变得更好看,反倒削弱了节目的汉字普及意义,丢失了其最为核心的文化内涵,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在这方面有一个现成的例子,那就是备受诟病的“奥数”。最初那些参加奥数比赛的孩子,也曾被人们奉为“神一样的存在”,现在那些曾研究蓄水池问题、鸡兔同笼问题的孩子们都在做什么呢?为了难而难的题目,最终打造的不是“神一样的选手”,而是让自己成为了一个笑话。
十年二十年以后,没有人会去关心现在的选手们是否还会写这些生僻字,而是更多的人们是否会写那些“理所应当”会写的字。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