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拿什么保证“知识能改变命运”

作者:乾羽     来源:华声在线     时间:2013-02-27
14236

“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的背后,是农村孩子改变命运机能的退化,以及“知识改变命运”这个常识的溃败。如果“龙生龙,凤生凤”成为一种权益世袭,不管其是否披着高考这个看似公平的幌子,社会序列的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迟早会与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越来越远。

“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这一趋势正在被加剧和固化。三十年来,国家的转型在继续,但底层个体命运的转型,却在逐渐陷入停顿。“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 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8月6日《重庆晚报》)

农村孩子考上重点大学的比例在降低。这样的现实意味着什么?首先,是农村孩子的竞争力在下降,在现有的考试规则和选拔模式下,他们的竞争力比不过城市的孩子,比不过过去的前辈。其次,是农村孩子的就业力在下降,当农村孩子自身的文凭不过硬,而家庭又帮不上忙时,他们的实际就业情况可想而知。

因此,看似简单的比例下降,背后却是农村孩子改变命运机能的退化,以及“知识改变命运”这个认知的溃败现在的农村,有多少家庭还单纯地相信只要肯学,就可以改变命运?在就业难的背景下,人们只能期待孩子考上重点大学,可问题是,考上重点大学的难度却越来越大。

弱势群体正被制度设计日益边缘化,社会遴选机制越来越向城市学生、富裕学生打开了更多的“门”。一者,保送、加分、自招等高考政策叠加了优势家庭的竞争力,而几乎将大多数农村学生挡在门外;二者,现行考试制度从内容上加大了农村与城市的断裂,很多内容是城市学生才能接触到的。以更广泛的视角看,难考重点大学只是农村孩子面临的现实问题之一,在就业的过程,他们更多是在单枪匹马地硬闯,他们没有能力借助其他的资源顺利就业,他们没有办法与别人“拼爹”;而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他们比城市的孩子更买不起房,因为他们没有家底可以付首付,他们没有老房可以垫底,没有啃老的资格,结果只能在飙涨的房市中,被远远抛下。这些问题带来的挫败感,会让人产生焦虑。结果,在信奉过知识改变命运之后,却无奈地发现真正改变命运的可能不是知识。

2010年9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的《社会底层人群向上流动面临困难》提出一个疑问:穷会成为穷的原因,富会成为富的原因吗?如果“龙生龙,凤生凤”成为一种权益世袭,不管是否披着公平和正义的幌子,社会序列的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迟早会与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越来越远。

这就意味着,在观察农村孩子考重点大学越来越难时,应该有制度的视角和权利的视角。从本质上说,越是农村出身的孩子,越难上重点大学,不过是一系列权利不对等之后的结果之一。只有稳定的制度才能带来信心,只有权利保障才能注入动力。当权利保障越来越完善 ,当每个人的际遇取决于个人的努力时,人们才会重拾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觉得自己的未来真的会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拿什么保证“知识能改变命运”,作者:乾羽,来源:华声在线,来源地址:)

上一篇“穷孩子的春天”始于制度机会均等

下一篇不平环境下寒门子弟该如何突围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