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用民国课本教“国文课”存在教育短板

作者:未知     来源:未知     时间:2013-01-28
13668
日前,在南京一场致敬民国十位教育家的艺术展上,南京一位语文老师马翼翔带领他的10多名学生“重现老课堂”的讲学表演,格外引人注目。事后记者了解到,马翼翔开办了目前所知的南京唯一一家公益民国课堂,使用的正是当时热卖以致脱销的《开明国语课本》。两年来,课堂日益受家长追捧,从最初的8个学生到现在的180人。(1月27日《扬子晚报》)

  不可否认,民国课本由于是叶圣陶和丰子恺两位大家所编写,由于他们本身是从事过小学教育的一线教育家,这套老课本有着经典性和一定的优越性,但毕竟有着时代的局限性在那里。对于老教材可以借鉴其精华,但不可盲目崇拜和推崇,如果片面陷入“复古主义”更是不可取。

  从马翼翔老师的民国课堂授课情况来看,他的“说自己的话,留意身边的事”感受生活,教学生不再拘泥标准答案等教学主张是可取的,但并没有太多的新创意。这些在现行学校的课堂教学中也能常常见到。像现在的快乐教学,文道结合,融入思想教育,推行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等等教学思想理念,实质上就包含了马老师的这些教育主张。

  目前马老师的“国文课”教学对象只限于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所教科目仅限于“国文课”,可以说既没有形成明确的教育目标体系,也没有具体的层次衔接内容,更没有明确的评价指数要求,教学还是比较混乱的,随意性很大。由于没有考核评估的压力,学生当然喜欢。确切地说,这种教学还只是一种兴趣班式的即兴学习,不是真正的有明确教育目的的教育。

  正如一些“反对派”认为,“课堂“太轻松”,不知道学什么”。也有不少的学生反应一般,“不太喜欢”。可见,民国课本国文教学也会有许多短板。优秀教材的最大特征是要与时俱进,要切合学生心理特征,要遵循教育规律,而老教材在内容更新上显然会落伍,因此也不宜太过美化这套老课本。

  民国课本国语课受热捧应该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是免费教学公益性吸引和对现行一些学校应试教育的忧虑使然,和前阵子热议的私教桃花源如出一辙。将其作为一种国文熏陶启蒙和业余兴趣补充未尝不可,但一味拔高其作用则不科学。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用民国课本教“国文课”存在教育短板,作者:未知,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上一篇《甄嬛传》远渡美国 老外追小主沟通也靠字幕组

下一篇幼师配备“国标”出台:每班配2名教师、1名保育员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