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语文教师的“藏”与“露”

作者:全息网编辑     来源:未知     时间:2012-05-17
7168

      数天前就想写《语文教师的“藏”与“露”》这篇小文,但一直未动笔,今天好像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故而草就于此,以供语文教师参悟。不动笔可视为“藏”,快吐于此可谓“露”,看来“藏”与“露”在语文教师的现实生活中是常见的。

      在中国传统艺术里,对“露”与“藏”的理解和运用是成熟而魅力无穷的。如在绘画方面,“藏”是指含蓄的艺术表现形式,“露”则指艺术家对所要表达的主题内容的展示。宋朝郭熙说得很形象:“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尽“露”则无味,尽“藏”则难显。宋徽宗赵佶喜爱书画,有一次出题考画家,题目是“深山藏古寺”,主考官司一连看了很多幅,都不满意,有一幅画却令人点头称赞,好就好在构思巧妙,那位高明的画家,根本就没有画庙。画的是崇山峻岭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舀泉水倒进桶里,可以想象庙一定是在深山中,画面上却看不见,很切合“深山藏古寺”的题意,这里以“露”而显“藏”,“藏”而不“露”,含蓄蕴藉。 在书法理论中有“藏头护尾”之说,如写字须讲究起笔与收笔都用“逆锋”, 即欲露先藏,“逆锋落笔”是楷书最具规范性的起笔,也就是通过取“逆势”而显力量,正如拳师打拳,欲伸先缩,那是力的孕育。但书法却也很讲究笔锋外露,如出锋、侧锋是也。出锋者,末锐不收。侧锋者,是露锋在一面的用笔。讲究“露”得险峻、有力。书法中的“藏”和“露”须臾不可少,“藏”则含蓄,自显内在的力量与趣味;“露”则直率,充分展示自身的美,只有藏中有露,露中有藏,藏中有形,露中含拙,才能产生 “藏锋以内含气味,露锋以外耀精神”艺术效果。文学作品中的藏露之间,更是令人目不暇接,啧啧称奇。

      在中国文学中,很多作品“藏”、“露”互见,相得益彰,但文似看山不喜平,不但有波澜,也贵含蓄,追求 “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艺术境界,或采用艺术留白手法,以获得“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藏”,即含而不露,给读者留下想象余地;“露”,即露山显水,对读者造成一种强烈刺激。“藏”、“露”都有一种内在的张力。

      中国人多尚“藏”而忌“露”,如老子秉“无为”之论,庄子持“无用”之心,都把“藏”视为一种全身而安享天年之策略,庄子《人世间》篇中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意思是说,山木、桂树、漆树如果自露不藏的话,命运总会很惨,一个人如果尽露才能命运也会不终,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其中也包含了这层意思。为人当然要懂“藏”,“藏”是蓄势,但最终还是待发、要发。懂得“藏”、懂得韬光养晦的人,还必须懂得“露”,只有抓住了“露”,“露”得耀眼,人生也才会更精彩。“藏”与“露”对语文教师而言不可偏废。

      “藏”是一种气度,一种修养,虽隐忍含蓄,但能于无声之间吞吐天地,包罗万象,事事洞明。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是普遍认同的。作为语文教师要耐得住寂寞,远离名利,把对语文教育的深情时时藏在心间,把责任压在肩上,用智慧和汗水构筑语文教学的大厦。古语曰“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要做一个“大象”,就要学会“藏”,“藏”有时比“露”能更好地保护好自己。当然,藏并不一定要深藏不露,藏是为了更好的露,语文教师也要当露则露,“露”是一种实力,是张扬个性,作为文化人的语文教师要当仁不让,但决不可锋芒毕露,更不能恃才傲物。有时一味地“露”,非但难获成功,而且还会事与愿违,特别是恣意地露、恣意地张狂,更是不可取的。三国时的杨修可谓聪明透顶,才华横溢,但因太卖弄才华,太锋芒太露,终惹火烧身。“露”需要底气,需要时机,常有语文教师“秀”的欲望强烈,要人气,要名利,而稍有“名气”就不知天下第几了,到处张扬自夸,心气浮躁,张扬招摇,结果免不了碰壁,这种人露得快,也去得快。其实人即使十分得意,也不能忘形,一定要学会藏锋敛迹、装憨卖乖。

      深藏不露是一种谋略,当露不藏也是一种智慧。藏时如深渊,深不见底,波澜不惊,露时如宝剑,瞬间出鞘,一刀见血;藏要有深度,露又不轻浮,才会使价值升值。做人虽不能锋芒毕露,但故做矜持,受损失的有时不仅是自己。“藏”,未必只有好处;露,并非只有坏处。藏得久了,再好的佳酿也会化作一坛酸水;露地久了,再利的刀刃也会残缺不全。当藏则藏,能露则露;既不溺于藏,也不耽于露。藏却又不完全消失不见,让世界一片漆黑;露而不张扬,不华丽,于藏露之间,尽显智慧,成就语文教师的职业人生。

      语文教学更是离不开“藏”与“露”,很多时候,要讲究“藏”的艺术,尽力培养学生的悟性,有的时候要不遗余力地“露”,为的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规律。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尽显风采,是为“露”,但又要善用启发,有时要引而不发,有时必须深藏不露,倾听学生的发现而不随便发表自己的主观意见,以免教学生成的被中断。

      语文教师的“藏”和“露”是相辅相成的,“藏”和“露”与语文教师的教学也是密切相关的,如果语文教师都能处理好“藏”与“露”的关系,做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就会把自己的语文人生带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全息网编辑,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上一篇孤独的行者走不远

下一篇浅谈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