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资源 >详情

新派武侠小说的独孤九剑:第四剑

作者:宋立军     来源:未知     时间:2011-04-14
13909

        第四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金庸武学整体观

    就实质而言,武侠小说是由三大子系统融汇而成的大系统,这三大子系统就是武学系统、侠客系统和情感系统,它们被称为武侠小说的三大支柱,这三大子系统各自又是纵横交织的复杂世界:武学系统横向上是各大门类武学(佛道俗三大系列)、各大门派的武学、每一个门派的武学等等,纵向上则是各类武学自身的发展历程和武学修为的深浅、不同的境界;侠客系统横向上是侠客的各种形态,如大侠、游侠、非侠、反侠等,墨侠、儒侠、道侠、佛侠等,纵向上则是正侠大侠至侠的发展系列;情感系统横向上展开为爱情、友情、亲情、师徒之情,悲天悯人的博爱,纵向上则为各种情感的发展历程,如爱情的从相知到相爱到生死不渝,也包括各种感情的变异发展等等。这三大子系统或三大世界相互交叉、渗透、融会贯通为一体,就形成武侠小说的整体。衡量一个作家武功之高低,显然就得看这三项绝学修炼的功夫如何。金庸已经将这三大绝学融会贯通为一体,而成为名副其实的武林至尊,尤其代表武侠小说根本特征的武学修为更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除了古龙小说中具有禅宗色彩的武学境界金庸的武学无法含纳也没有彻底发挥出来之外,其余一切新派武侠小说的武学境界皆不出金庸武学之藩篱。

    金庸武学,一言以蔽之曰:以武论道,由武而显道者也。武学至上境界,乃即武学而超武学之境界,武学与非武学,本性一如之境界。如此境界,无佛家武学,无道家武学,亦无俗家武学,无佛家、道家、俗家分别之相,乃至亦无无分别之相,佛陀所言离一切分别无分别是也,亦可谓真如自性,大道之实性,此为一切武学非武学之源,不可思议,妙不可言之境界也。此不可言说,假而言之,曰武学之无极境界可也。

    此无上妙境自性起用,自体自然生发而分别生出三相,即通常所谓佛家武学、道家武学与俗家武学是也。此三相初生,故尚未分离,分而未分。三相即一相,一相即三相,三而一,一而三,介于无与有之间,武学之太乙境界也。具体而言,九阳真经、九阴真经、独孤九剑即此境界也。九阳真经是佛而非佛:佛,是因为此武学圣典乃佛学至上大乘禅宗正宗真传达摩祖师以无上佛法而化来,故一切佛门武功皆归于九阳真经;非佛,是因为此武学圣典含摄、超越天下一切武学,不止限于佛家武学也。九阴真经乃道而非道:道,乃由于此武学圣典为道家大宗师黄裳由道学渊薮道藏中化来,故一切道家武功皆归于九阴真经;非道,乃由于此武学圣典亦含摄、超越天下一切武学,不止限于道家武学也。独孤九剑则是俗而非俗:俗,是因为此武林绝学乃俗家千古奇人独孤求败以易经为总根源而化来,故一切俗家武功皆归于独孤九剑;非俗,是因为此武林绝学亦含摄、超越天下一切武学,不止限于俗家武学也。故天下一切武功皆以万流归宗之势融汇于以上三大武学,此三大武学又以九九归一之势归于自然无为的绝顶境界。九阳真经得佛家武学之妙谛,九阴真经得道家武学之妙如,独孤九剑得俗家武学之妙旨,三者相虽有别,而皆得武学之妙道。

    三大宗师之分别:达摩祖师当下直承,纯以自心为源而生无上武学,武学只是明心见性之方便,也就是说,祖师对武学的境界是本来超越,本来无武;黄裳是假借道藏为缘,以自心为因而生至上武学之果,终究有所凭借,故虽最终超越了武学,尚非本来超越之境界,不过极其接近此境界,独孤求败则经过一生极其艰苦的修习之后,直到最后才开始接近武学和人生乃至天道证悟的至上境界,比之于以上两位稍逊一筹。达摩祖师乃无为境界,黄裳乃类于无为境界,独孤则是由有为而归于无为的境界。达摩祖师是当下无极,黄裳是由太乙而无极,独孤是遍历一切有形而接近无极[基本上经历了剑道修习过程中的所有阶段,经历最全],不过最终都是或都要达到体用一如之境界:达摩祖师以真如为体,以博大无边的无量武学为用;黄裳九阴真经上卷明大道微妙本体,下卷为破尽天下一切武学之法门;独孤求败所追求的无剑境界,既是内力的无所施而不可,又是剑招的变化无穷。

    如不能恒持此境界而自心生疑,则沦入有形且被其束缚,如此而观,则天下武学遂分为三大宗:佛、道、俗是也,且三大宗之武学又由自身而无穷化生,渐次生出自己的太极境界之武学、两仪境界之武学乃至一切可能境界之武学,整个武学格局至此即成门派纷呈、万象并存之景象。两仪境界之下,繁复不可论也,故只论太极与两仪境界之武学。

    道家武学之太极境界易见,即太极剑法[和拳法等]是也,分而为两仪剑法,合则为太极剑法。阴阳刚柔,互生互化,相反相成,两仪也;混成一体则太极也。而佛家武学和俗家武学之太极境界何在?曰:易筋经即佛家武学之太极境界,而玄铁重剑即俗家武学之太极境界是也。易筋经乃少林武学之总法门,一切少林绝技与武学皆以此为基方可成就;而少林武学两仪境界,乃由易筋经而自生刚柔功夫,少林武学之特点并非阳刚,而是光明正大,一味刚猛并非少林武学之真谛,少林功夫中虽不乏金刚指之类的至刚至阳之绝技,然亦有拈花指等至柔至和之绝技;或曰:少林武学外功为刚而内功为柔,内外兼修,刚柔并济,最终合而为一,亦为太极境界无疑也。至于玄铁重剑之武学,乃独孤求败超越至刚的青锋利剑[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和至柔的紫薇软剑之后将两者混成一体而成,是的境界,也就是太极境界。

天下武学,本来一源。由体起用则化生无量武学,反之,由用归体亦可返朴归真,返本还源。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修习俗家武学达绝顶境界可天人合一,修习道家武学达绝顶境界可归于大道,修习佛家武学达绝顶境界可明心见性,殊途同归,都是自由王国的境界。#p#副标题#e#

    可见在金书中,武学系统可以分为佛、道、俗三大系列,其中,佛门武学集中体现在中原的少林寺系统和大理的天龙寺系统,还有藏传的密宗系统。道学武功的典范主要有三大系统:全真派、武当派和逍遥派。还有与佛道两家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九阴真经和九阳真经的功夫——九阴真经和九阳真经可谓射雕三部曲武学系统的两个核心,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四绝、周伯通以及后起的郭靖、杨过都不同程度的修习了九阴真经,而在《神雕侠侣》最后才出场的九阳真经则支配了《倚天屠龙记》的基本格局,少林、武当、峨眉三大门派的武学都直接或间接源出于九阳真经,一代武学宗师张三丰、峨眉派开山祖师郭襄、明教教主张无忌以及少林派无色大师的功夫都围绕九阳真经而展开,总之,九阴真经和九阳真经两大至上武学秘笈,一道一佛,贯穿和统帅了射雕三部曲的武学世界,当然,在射雕三部曲中,道家全真派和武当派的武学境界展开的相当充分,但佛门武学境界展开的很不尽兴,这一不足之处到了金庸武侠最博大精深的《天龙八部》彻底得到克服。在《天龙八部》中,以《易筋经》为核心,以少林七十二绝技为主干,以少林寺丰富广大的各项武学为枝叶,充分彰显出一个浩瀚无涯的佛门武学世界,同时逍遥派作为全真派和武当派的延续、延伸、延展,将道家武学的浩渺无垠更充分的呈现出来,至此,佛门和道家武学境界发挥到了极致。这样,唯独俗家还没有真正出现与佛门和道家武学比肩而立的武学,然至《笑傲江湖》,金庸别开生面,妙笔生花,在峰回路转之后,创造出了俗家武学的灿烂瑰宝——独孤九剑。其实金书中还有一个如横空出世,如天外飞来,自成一体,无法确定其是佛门,是道家,还是俗家的侠客行之绝世神功,这一系列不妨称为秘密之武学,这样,金书中实际上有四大武学系统。

在佛、道、俗三大系列的武学之中,我们重点探讨佛门和道家武学系统之构成,俗家武学系统极为驳杂,而以独孤求败的武学为典范,有关其论证,可见《看剑》和《剑道禅心诗魂》部分。

    佛门武学系统最典范的代表当然是少林寺,少林寺号称天下武学之源,在千余年的武林中一直执武学之牛耳,乃武林中的中流砥柱。详细论之,则少林寺武学系统又分为三大版块:作为正宗真传的北少林系统,作为其变体的南少林系统和作为其异体或支流的西域少林系统。金书中对南少林涉及的不多,只是在《笑傲江湖》中,我们知道《葵花宝典》原本就珍藏于此间,至于其武学基本上没有加以任何正面描述,但既然南北并称,则南少林之武学也许比北少林稍逊,然必亦极为精深。至于西域少林,则在《倚天屠龙记》中作过比较多的说明,这是一个由于少林寺内部管理出现大的过失,内部高层人员不和而走向分裂出现的一个少林分支,其功夫总体上看,属于佛门武学正宗,但肯定不完整,也不是极高,当然更不圆熟,尤其作为佛门武学根本基础的修心的功夫似乎还不到家,否则就不会出现天字辈三僧到少林寺挑战,何足道只出半力即打得三人铩羽而归的结局。北少林的武学金庸在不同作品中分别作了详略不等的描写,但可能在《天龙八部》中写的最为严整完备。综合各部作品形成对少林武学的整体把握,我们可以说,少林武学是一个文武兼备、体用一如、彻底完整的体系。文武兼备,是因为少林武学不是纯粹着眼于武学本身,当年菩提达摩尊者传授武学的宗旨乃将其作为明心见性的方便法门,所以《笑傲江湖》中方正大师曾经严厉痛责执于武学而荒废禅修正业的舍本逐末之举,觉远大师和一灯大师都将武学至上秘籍《九阳真经》视为皮相小道。体用一如,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个是佛门修行与武学修行一如,迷于武学而荒废禅定正业固然不对,但于武学修行中加深心性修练则不违佛门宗旨,故少林武学的正宗修法乃武学与禅修齐头并进,以武修心,修武入道;另一个方面则是单就武学修行而论,武学本体与其应用不可偏废,大致说来,少林武学以《易筋经》为总根本,此为少林武学最精深处;稍次之乃七十二绝技,此为武学之上品;其余如千手如来掌等为其中品;至于入门的功夫可为下品。当然真正的大师必为三品兼通、武学与禅定等持者。根据修为的境界不同,少林僧人的境界可谓百花齐放:最高境界者无所不达,如祖师;次之禅定功夫深湛而无意间修成绝顶内力,如觉远大师;再次之武学修为极高且亦兼通数项绝技如十三绝神僧,方正大师等;再次则修习一门绝技能达比较精纯的境界,再往下还有各种各样的境界。    

    天龙寺的武学亦极精深。在此地有与《易筋经》齐名的《六脉神剑经》,此乃大理佛门武学之总根源,实亦为大理俗家武学之总根源。天龙寺的最高绝学是六脉神剑,乃《天龙八部》中的天下第一剑。单就武学境界言,《六脉神剑经》与《易筋经》一样,是最高境界的武学。本因方丈曾对修习六脉神剑剑阵的其余高手说道:依这六脉神剑的本意,该是一人同使六脉剑气,但当此末世,武学衰微,已无人能修聚到如此强劲浑厚的内力,咱们只好六人分使六脉剑气,可见《六脉神剑经》祖师的境界应该至少相当于组成六脉神剑剑阵六大大理最高高手的总和甚至还犹有过之。正因为如此境界太过于高绝,乃至于除《六脉神剑经》祖师之外,后世没有任何一人真正修成这门绝学,因为首先修聚到极为浑厚的内力,达到能将内力化为六脉剑气的境界,按照本因方丈所言,在末世武学衰微之时已经决无可能,段誉如果不是修习了逍遥派的北冥神功也决无此可能。另外,大理武学还有一门神功,就是枯荣大师正在修习而没有完全练成的枯荣神功,其来历如下:世尊释迦牟尼当年在拘尸那城娑罗双树之间入灭,东西南北,各有双树,每一面的两株树都是一荣一枯,称之为四枯四荣,据佛经中言:东方双树意为常与无常,南方双树意为乐与无乐,西方双树意为我与无我,北方双树意为净与无净。茂盛荣华之树意示涅槃本相:常、乐、我、净;枯萎凋残之树显示世相:无常、无乐、无我、无净。如来佛在这八境界之间入灭,意为非枯非荣,非假非空。根据《天龙八部》所说,枯荣大师数十年静参枯禅,还只能修到半枯半荣的境界,无法修到更高一层的非枯非荣、亦枯亦荣之境。实际上,枯荣神功的实际境界顺序应该是:半枯半荣、亦枯亦荣,最后达到非枯非荣,相当于释迦牟尼涅槃时的最高境界。枯、荣即为一阴一阳,半枯半荣则是阴阳未合一的境界,亦枯亦荣、枯荣合为一体,应该是太极剑法的境界,也可以认为是天机老人环即是我、我即是环的境界,到了最高的非枯非荣,那就是将太极境界也超越过去,成为无极境界,相当于天机老人的无环无我,环我两忘的境界——顺便说一下,张三丰从无生有创造出太极剑法,是站在无极境界,无极生太极,是自上而下到达太极;冲虚道长修成已有的太极剑法则是站在太极之下的境界,是自下而上到达太极,故同是修习太极剑法而实境界不一。同样,《易筋经》是少林武学之太极,以此为基、为宗可以修行和驾驭以七十二绝技为首的少林一切武功,此《易筋经》来自达摩祖师的佛心本性,也是无极境界,故达摩祖师和张三丰并称武林两个最大门派的两大祖师。#p#副标题#e#

    至于密宗武学之深微境界,主要从金轮法王和大轮明王处可见一二。金轮法王修习的密宗护教神功为龙象般若神功,但其特点是凡人不可能修习到大成境界,因为功力每增加一层修习所需要的时间倍增,故金书说需要千年才能真正修成,实际上就是无人能修成了——由此也可见出,为什么我们说金庸对禅宗境界阐发的并不透彻。龙象般若神功之所以不可能修成,那只是因为金庸仍然按照通常渐进的方式来理解或规定龙象般若神功的修炼方式,根本没有意识到还有禅宗顿悟法门这种更为彻底究竟的修习方式,禅宗顿悟法门是破解此难题的根本途径,如果按照禅宗顿悟的方式,当下超越一切武学层次,直入最上乘的境界,就可以修成龙象般若神功了,如果有慧能大师那样的武学奇才,再由象达摩祖师那样的绝顶高手心传,则顿悟顿修,当下成就。其实密宗也有立断顿超等类似于禅宗顿悟之无上法门,可见金庸对禅宗境界之阐发的确尚欠精妙,如果按照古龙武侠的方式,龙象般若神功无疑可以修成。而且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这个问题:创立龙象般若神功的祖师是不是也需要千年才能修成这门神功因此就是无法修成此门神功?如果这样,则祖师怎么创立的这项神功?难道这项神功仅仅象空想社会主义一样只是停留在预想之中或只是停留在纸上?可以肯定的说决非如此,既然是护教神功,则此神功直接关系到密宗的生死存亡,决不会停留在空想阶段,也不会停留在不完善阶段,而且佛学的修习法门也是觉悟与实修并重,故此神功对于开创的祖师而言必定象易筋经对于达摩祖师一样,是已完成且极为完美之作,而且此神功与易筋经一样,也是从佛心本性中化生出来的至上武学,如此,则龙象般若神功祖师的境界应该与达摩祖师平等,是佛门武学至高无上的两大绝顶高手。即使如此,也就是说,即使按照金庸对此神功的描述方式,我们仍可以看出,这门功夫境界极高:金轮法王空前绝后,将总共十三层的龙象般若神功练到第十层即与武学修为达到极精纯境界的后期四绝并列,犹如法王自己所说(与周伯通、一灯大师、黄药师任何一人)单打独斗,老僧谁也不惧,从最后在高台上与杨过的对局看,两人基本在伯仲之间,由于杨过最后和法王对阵时的武学修为已经远在玄铁重剑之上(山洪中练成的是重剑,雪中练成的是木剑,海潮中练成的应该是独孤九剑,只是金庸在《神雕侠侣》之时本身的武学修为还不精纯,所以杨过最后还是以玄铁重剑闯荡江湖,包括最后和法王对决之时都是使用玄铁重剑,独孤九剑以及更精深的六脉神剑的境界,此时的金庸还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出来,独孤九剑行云流水之妙到《笑傲江湖》才发挥得淋漓尽致,六脉神剑无形无相之妙则在《天龙八部》中得以充分彰显),故龙象般若神功第十层的功力实高出玄铁重剑很多,则龙象般若神功完全修成之后境界之高可以想见。而大轮明王的火焰刀伤人于无形,应该和六脉神剑属于一个境界,单就武学修为论已是顶尖(详细论证,见《看剑》部分)。

我们简要介绍一下藏传佛教的四大派:

1、宁玛派。又称红教,因该派僧人僧帽红色而得名,是最早传入西藏的密教,宁玛即古旧义。其教义将佛法分为九乘,最上乘之教法名为自性大圆满心髓金刚藏乘,主张人心本自清净,三身五智本来圆满,不假造作,本自现成,与汉地禅宗类似。其将印度、西藏各宗见地概括为唯识见、中观见、大手印见和大圆满见四宗。唯识见为瑜伽行派根本见地,主张万法唯识,由观唯识无境,灭我法二执,转识成智而解脱;中观见为中观派、格鲁派根本见地,主张万法皆缘起性空,实性离一切相,超越一切执着而解脱;大手印见为噶举派根本见地,众生心性光明,本来无生,本来具足三身五智,不须别修断舍,本来解脱成佛;大圆满见为宁玛派根本见地,心性明体本来清净,任运显现生死涅槃、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无不圆具三身五智,不假修造,当体是佛,无不圆满。

    2、萨迦派。又称花教,因其主寺——萨迦寺寺院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菩萨的红、白、黑三色花条,故名。萨迦派以道果见为独有教法,显教兼传中观见与唯识见,密教弘传之道果见,以体证本来光明心性为要。

    3、噶举派。意为口授传承,谓其传承金刚持佛亲口所授密咒教义。因该派僧人按印度教的传统穿白色僧衣,故称为白教。教义宗中观见地,修法则以大手印法门为特色。所谓大手印,即法王佛陀亲许的佛法宗要,藏译于大印加一者,表示佛祖亲手印定,此印为至极无上之佛法心髓,故名为大。藏密所言大手印,主要属无上瑜伽部法,指本元心地之心传口授,略当于汉传佛教的实相印、佛祖心印,可曰藏密的正法眼藏。

    4、格鲁派。又称黄教,因此派僧人僧帽为黄色而得名,意译为善规,因本派持戒谨严。以中观见地为宗本,修法上主张以戒律为基,先学显教,后习密法,止观双运

    可见,藏传佛教四大派既有渐修法门,也有顿修法门,顿渐兼赅,修学具有极为严格完备的次第,又可因众生不同根基而活用之,博大严整而圆机活法,决非只有渐修法门。

道家有三大门派,全真、武当和逍遥,因此有三大祖师,王重阳、张三丰和逍遥派祖师,逍遥派祖师之武学请见《绝顶高手榜》部分,此处主要论证王重阳和张三丰的武学。

    王重阳是射雕英雄传中天下武林第一人。为何王重阳是天下武林第一人而其余高手不是?

    黄药师堪称奇门武功乃至奇门之集大成者。阴阳五行八卦农田兵法医药音律无一不精,但是为什么没有达到天下第一之境界?因为其人邪而不正,性情乖张,行事悖于中正之理,则不能圆摄一切。大道以正宗为本,奇门为末。奇门之大成,终究不是根本大道。正道虽然未必就是至道,但是正道比奇门更近于至道。

    欧阳锋本就是武学宗师,后来逆炼九阴真经,一灯大师都称赞他别开蹊径,不可谓不精深,然而其行事毒辣,违背天道,恶而不善,所以也没有达到绝顶境界。善道虽然未必就是至道,但是比恶道更接近于至道,这与正奇之理相同。无名老僧所讲极为精到:没有慈悲之心,即为修习武学之障碍,即为障道之缘,如果强自修习,必入魔道。欧阳锋修炼九阴真经走火入魔,追问我是谁而疯狂,可知无名老僧所言非虚。

洪七公刚正无私,嫉恶如仇,降龙十八掌与打狗棒法俱是上乘武学,但是其功夫外而不内,乃外家最高境界但并不是内家高手。内功乃武学之正途,犹如佛门说:心外求道谓之外道。外功与内功有远近之别,所以洪七公离至道亦远也。

    一灯大师之境界是正道、善道、内功,但是大理佛学并非佛学最上乘,故亦非最高境界。比如,一灯大师见九阴真经总纲后,深觉其精微奥妙,虽然学识渊博,内功深邃,却也一时不能尽解。而禅宗大师六祖惠能一听佛经当下即通,随即解释,无不圆合妙旨。

周伯通之所以不是绝顶境界,是因为其自了、执著,而郭靖不如王重阳之处在于:郭靖修习武功乃渐进而成,终属有为境界,不如王重阳觉悟大道之后自然就精通武学的无为境界,按周伯通说的,王重阳很多武学中的道理自然而然就懂了即为此意。#p#副标题#e#

    王重阳克服了以上六大高手之短,身兼以上六大高手之长且混而为一,达到了惠能大师所言:万法兼备,万法尽通的最上乘境界。王重阳乃大智慧之人,九阴真经中所载的诸般秘奥精义,一经过目,思索上十余日,即已全盘豁然领悟,四绝和周伯通皆无此境界,周伯通说得很明确:很多武学中的道理他是自然而然就懂了,并非如我(四绝、郭靖、杨过等亦然)这般勤修苦练的,犹如禅宗,顿超一切境界,直入最上乘;王重阳亦为大胸怀之人,他之所以要夺九阴真经,目的是要拯救天下武林同道不再受九阴真经之害,根本就不是为了争天下第一之名,仅此境界而言,就高于四绝远矣。王重阳与其余众人乃无为和有为、无限和有限的区别,这是本质的区别,而其余众人之间的区别只是量的区别,虽然肯定也有一些差别和高下之分,但基本上是一个数量级,无论早期四绝还是后期四绝亦或是金轮法王,他们之间没有谁能远远超越其余诸人之上,并具有绝对的优势地位,他们之间对决的结果可能最终都与洪七公和欧阳锋一样,两败俱伤或同归于尽。可见,王重阳能为第一人决非幸致。我们要明白:王重阳、张三丰还有黄裳都是通读过道藏的,且不说武功,能做到这一点,已是大宗师级别,再由此创出武学,自然是高绝之极。有人认为黄药师学问极为广博,这倒的确不假,但道藏之学与佛藏之学乃世间最为博大精深、浩繁无涯之学,浩瀚之极,圆通之至,黄药师之学与此相比就远为不及了,道藏与佛藏正宗奇门兼通、完备具足、无所不达,黄药师只是奇门之学达到了集大成,无论境界还是内涵上显然都无法与此两大海相提并论。

    有一个观点是:四绝之武功在神雕后期已经与王重阳相差不大甚至比王重阳还高。其实大谬不然,我们不可只知四绝武功越来越精纯,却不知王重阳本来高于四绝决非一个档次,在神雕后期,四绝等人武学最高之时,当周伯通、黄药师和一灯大师三人合力将金轮法王放倒之后,周伯通说了一句话:如我师哥在世,你焉能抵挡得了十招?这句话如果是在射雕时说的,也许的确可以得出结论:后期四绝与王重阳相比的确相差不大甚至有人还会认为王重阳不及四绝,但周伯通是在神雕后期说的这句话,参照系是后期四绝的水平。此时金轮法王与杨过郭靖四绝等人,相互之间实力不会完全相等,但无疑是一个层次,彼此相差不大,周伯通在这种情况下对金轮法王说的这句话也适用于其他人,无一人能挡住王重阳十招,怎能认为王重阳武功不高?有人也许认为,周伯通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按照当年自己与王重阳的巨大差距来衡量现在,也就是说,周伯通将原来的参照系简单移用到后期四绝的时代,这是没有说服力的,事实正好相反,当年王重阳在世时周伯通的境界肯定不及后期四绝时期说这句话时周伯通的境界,故周伯通此时的武学见地要比当年更为正确。当年王重阳是比周伯通境界高出很多,但到底高出多少,周伯通当时的境界无法测量,而到了后期四绝时期,周伯通的境界比以前更高,这时对王重阳境界之高才体会更深,犹如《倚天屠龙记》中宋远桥、俞岱岩和张翠山研读《庄子》时对他们与张三丰之间武学境界的评价:咱们跟师傅学艺,越学越觉得跟他老人家相比相差得远了,倒似每天都在退步一般,也就是说,周伯通学得越深,越体会到王重阳境界之深远莫测。有人还会提出一个理由:第一次华山论剑,王重阳用了七天七夜的时间才夺得九阴真经,可见与四绝武功相差也不大。此何言也?王重阳与四绝之间论剑不是光打斗,如果纯粹打的话,按周伯通所说,后期四绝都挡不住王重阳十招,何况第一次华山论剑之时?论剑论剑,不仅要实战,而且更关键的要探讨武学之道,这极费功夫,甚至更费功夫。不说别人,单一个黄药师,武学之博之纯之高就极为罕见,何况四绝之武功各有千秋,王重阳必然是无论实际武功还是武学之道都确立了对四绝的绝对、全面优势之后,也就是四绝在所有方面都没有任何胜过王重阳的可能之后,四绝才会心甘情愿的、无任何异议的让王重阳拿走九阴真经,而且对四绝而言,遇到象王重阳如此境界的高手,抓住这个良机学习和请教更为高深精微的境界以提高自己的修为也必然是论剑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就无法单纯以时间来衡量了。可见王重阳用七天七夜方夺得九阴真经并不表示其境界比四绝高不了多少,事实上王重阳武学境界之高决非四绝所能追赶,即使到神雕后期亦远为不及。还有一个例子,当一灯大师获得了九阴真经的总纲之后,说道:我玄功有损,原须修习五年,方得复元,但依这真经练去,看来不用三月,便能有五年之功,五年和不到三个月,相差二十倍以上,可见九阴真经境界之高超,要远在一灯等四绝、郭靖、周伯通、杨过之上,也可以说,黄裳或王重阳修炼一年,相当于四绝等修炼二十年以上甚至更多;而且,更关键的是,无论是四绝还是周伯通、郭靖、杨过等人,其武学境界的进步都是渐进式,都是量变,没有根本性的飞跃式提高,所以四绝经过几十年的修习,到第二次华山论剑时还是彼此在伯仲之间,谁也没有对其余诸人形成绝对优势——事实上连相对优势也没有,由此可见当年王重阳独败四绝的战绩是多么卓越;而且最关键的是,如果四绝等人的智慧、悟性、境界没有突破自身固有的限制的话,那么无论如何修习,永远都无法踏入黄裳、王重阳等人顿超、本来无为的绝顶境界,别说二次论剑,就是八次论剑,照样无法企及黄裳和王重阳的高妙境界。#p#副标题#e#

我们再来看另一位道家武学大宗师张三丰。在武侠小说中,武当派向来与少林派并称,同为武林的泰山北斗,而其开山祖师张三丰真人也与少林派达摩祖师并列。金书中对这种地位表达最明显的有两处,一处为侠客行中将张三丰与祖师并列并以震古烁今来形容其境界;另一处是在倚天屠龙记第二回结尾将其称为不世出的宗师,创造了光耀千秋的武学。

倚天中有关的原文完整引述如下:他得觉远传授甚久,于这部九阳真经已记了十之五六,十余年间竟然内力大进,其后多读道藏,于道家练气之术更深有心得。某一日在山间闲游,仰望浮云,俯视流水,张君宝若有所悟,在洞中苦思七日七夜,猛地里豁然贯通,领会了武功中以柔克刚的至理,忍不住仰天长笑。这一番大笑,竟笑出了一位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大宗师。他以自悟的拳理、道家冲虚圆通之道和九阳真经中所载的内功相发明,创出了辉映后世、照耀千古的武当一派武功。后来北游宝鸣,见到三峰挺秀,卓立云海,于武学又有所悟,乃自号三丰,那便是中国武学史上不世出的奇人张三丰

    可见综合而论,张三丰武功有三大来源九阳真经之学道藏之学和自己无师自通者。三者的关系是互相发明而从九阳真经到道藏再到自心又逐步深化。从修习九阳真经到创出武当绝学经历了四大阶段:1、九阳真经为其深厚的内力奠定了极为重要的基础,2、而读道藏之后,于练气之术也就是化内力而用之,内力与武术合一之道""深有心得,也就是说,道藏使得张三丰的武学修为更进一层,3、但使他成为大宗师的关键一步还是在此基础上自己对"武功中以柔克刚的至理"的领悟,4、最后是将三者融会贯通为一体,最终结果就是武当绝学的诞生。可以这样概括张三丰整个武学的特征:以九阳真经为缘,以道藏为因,张三丰以自心为体而因缘会通,创造出光耀千秋的武当绝学。

    但还有两个问题需要更深一步探讨:

    其一,为什么第三步是张三丰成为武学大宗师的关键因素?道理很简单,拳理也就是武学的根本法则,找到武学的根本法则是由非武学王国向武学王国飞跃的决定性因素,因为武学的根本法则是武学的生成原则、组织原则和完善原则,觉远大师之所以内力绝顶却不懂武术,就是因为他心里不愿因此造成事实上不能找到这种法则,当然更谈不上以此法则为指导创造出新的武学的问题了。遇到敌人,觉远大师没有办法,或者说他的办法就是被动挨打自然反弹,而不能克敌制胜。可见,与欧阳锋等人执迷于武学不能自拔的武学障相反,觉远大师陷入的是另一种武学障,是因不愿而不能完成由非武学向武学转化的武学障。

    其二,创出武当绝学还不是张三丰武学修为的最终境界,因为后来北游宝鸣,见到三峰挺秀,卓立云海,于武学又有所悟,那么,这个又有所悟无疑又超越了开创武当绝学时的境界了。这种境界到底是什么境界?应该就是超越任何门户之见,悟到三教并立,三教同流,三教同源,天下任何门派的武学殊途同归、万流归宗的那种境界,这同时也是王重阳真人极力倡导的三教合一的境界,或者说悟到了武学非武学平等的境界,这一悟使得张三丰与王重阳一样达到既是道家真人又是武学大师的自由境界。

    用等价的方式对从修习九阳真经到创出武当绝学的历程进行阐幽发微,大致可以说:修习九阳真经主要带来张三丰内力在量上的突飞猛进,至于在质上,由于张三丰没有修习其他任何功夫,直接修习九阳真经,因此一开始就极为精纯。参研道藏则促使张三丰的内力进一步持续增长,同时也使内力在质上进一步纯化。两者齐头并进,同臻至高境界,也就是内力在量上达到绝顶,在质上达到精醇纯正,并且两者完全融为一体,至此,内力修为在体上已经达到大成境界。更进一步就是修炼对内力的应用,此可称为。内力运用自如之后,将以柔克刚的武学法则化而为武学,最终形成一个严整有序的武学系统,此可称为。到得如此境界,武当派的武学体、用、相完备具足,互相贯彻,三位一体。内力在量上达到绝顶可称为高,在质上达到精纯可称为粹,两者合一可称为备,运用自如可称为妙,转化为武学,完成武学的创造与完善可称为圆熟、尽善尽美,从而使武当派的武学成为唯一能与少林武学相媲美的第二大武学体系:少林武学的终极根源是众生本来心性、三藏十二部经,武当武学的终极根源也是众生本来心性以及相应的道藏;就武学系统本身而言,少林武学的根基乃以易筋经和九阳真经为根本的无上内力,武当武学亦有与九阳真经同等境界的无上内力;就心性修习的功夫而言,佛道两家堪称世间最完整、最精深、最玄妙的两大系统,故才有修道修道,非僧即道之说,这一点自然延伸到内力的修习上,使得佛道两家的内力修为和运用是世间的最高境界;少林武学的具体构成为以七十二绝技为其上乘,上中下三乘具足的博大体系,武当武学的具体构成为以太极拳剑为其上乘,上中下三乘具足的博大体系。

    最后单独说明一下与佛道两家都有密切关系的九阴真经和九阳真经的问题。九阳真经和九阴真经都是融会佛道两家为一体的武林至高绝学,虽然表面上看,一个是佛家绝学,一个是道家绝学,实际上两者只是各有侧重而已,它们其实都不是单纯的道家或佛家绝学。九阳真经为佛门无名高僧所作的绝顶武学,但此高僧实亦兼通道家之学,张三丰就认为九阳真经更接近于道家武学,故其乃佛道两家融合之作也。而九阴真经的作者黄裳不仅通读道藏,而且也精通内典也就是佛典,当然九阴真经之中肯定融合了佛道两家的精髓,不妨说九阴真经是以道化佛,九阳真经是以佛化道。那么九阳真经和九阴真经就决不会象有些人认为的那样,一个太过于阳刚,一个太过于阴柔,各得一偏,而是刚柔并济,刚柔一体之学,入手处也许有阴阳之分,但到了最高处,都是阴阳互济经。退一步讲,即使单纯是道家或佛家武学,也不会出现阴阳偏盛的情况,一方面是因为无名高僧和黄裳都是大智大慧之人,当然深知过刚则折,太柔则废的道理,因此决不会创立阴阳未达一体的武学,另一方面无论道家还是佛家本身都是刚柔并济的境界,佛家讲中道自由,道家讲道法自然,和儒家讲的中庸境界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刚柔要达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境界。就九阴真经在射雕三部曲中的地位而言,四绝、周伯通和郭靖都不同程度的修习了九阴真经的功夫,而且境界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些人都是武林中宗师级的高手,有的练外功,有的练内功,有的练佛门功夫,有的练道家功夫,有的练俗家功夫,有的练奇门功夫,有的以阳刚取胜,有的以阴柔见长,有的练正派功夫,有的练邪门功夫,欧阳锋甚至走火入魔,有的人聪明绝顶,有的人非常鲁钝,但修习九阴真经都能够从中受益,可见九阴真经已经超越武学门派,兼收并蓄天下不同武学且能与其融会贯通并提高之,可以说,九阴真经(和九阳真经)是集天下武学之大成的无上境界的绝顶武学。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宋立军,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上一篇新派武侠小说的独孤九剑:第三剑

下一篇新派武侠小说的独孤九剑:第五剑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