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资源 >详情

寻求新的替代

作者:洪子诚     来源:中国当代文学史     时间:2011-02-24
19105

   文学创作要为大众所“喜闻乐见”,能为广大“劳动群众”所阅读,这一关系到文学“方向”的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人们会注意到这样的事实:大部分创作的读者,仍以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为主,新文艺作品并未很好“占领”“旧小说”的读者群,即使如赵树理这样的作家,立志用自己的通俗化小说来争夺农村读者,其成效也是值得怀疑的,更遑论城镇的广大的“小市民读者”了。
   在四五十年代之交,“解放区”的一些作家曾写作表现革命战争生活的长篇小说,如《吕梁英雄传》(马烽、西戎)、《新儿女英雄传》(孔厥、袁静)等。它们采用“旧小说”的章回体形式,运用接近日常口语的叙述语言,并有很强的行动性和故事性。这些作品的出现,被看作既“有着旧小说的遗迹”,但又“‘扬弃’了中国的旧小说”的创作(注:参见1950年10月10日《光明日报》“朝阳”文艺副刊上的《新儿女英雄传》评介特辑的文章。)。这种对“旧小说”既承继、又改革的创作,在此后的一段时间,虽说并未受到大力提倡,但也出现了若干的长篇,如50年代出版的《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烈火金钢》等几部语言通俗,有很强故事性的小说。在五六十年代,对小说的评价尺度,主要来自“经典”的写实主义小说;当时,并不认为对不同类型的小说,在尺度上应有所区分。因此,有的批评家指出它们“虽然思想性的深刻程度尚不足、人物的性格有些单薄、不成熟”之后,还是发现了这类小说的“价值”:“故事性强并且有吸引力,语言通俗、群众化,极少有知识分子或翻译作品式的洋腔调……能够深入到许多文学作品不能深入到的读者层去”(注:侯金镜《一部引人入胜的长篇小说》,《文艺报》1958年第2期。另外,冯牧、黄昭彦对这类小说,也有相似的评价:“这类作品着重于情节的惊险曲折,而人物性格则比较单薄,但由于情节的引人入胜,故事性强,也有一定教育意义,容易收到普及的效果”。《新时代生活的画卷——略谈建国十年来长篇小说的丰收》,《文艺报》1959年第19期。)。这一评价,虽说是在小说类型的层面上做出的,但是“通俗小说”在当代这一时期,始终未被作为相对独立的类型予以注意。这反映了左翼文学界在这个问题上的矛盾。另外,这些长篇与《新儿女英雄传》一样,都是表现战争生活的。用“通俗小说”的形式来表现现实生活,又是个未被试验的难题。
   知侠(注:知侠(1918-1991),河南汲县人。1938年到延安参加革命。除长篇《铁道游击队》外,还出版有短篇小说集《铺草集》、《沂蒙故事集》和中、短篇集《沂蒙山的故事》等。短篇《红嫂》在60年代曾被改编为戏曲、舞剧等多种形式。)的长篇《铁道游击队》出版于1954年。作品受到许多读者的喜爱而多次再版。小说写抗日战争期间,山东临沂、枣庄一带的铁路工人和煤矿工人,在中共领导下组织游击队,在临枣、京浦铁路线一带展开活动。夜袭洋行、飞车夺枪、撬铁轨、炸火车、化装成日敌潜入临城等,都是富有传奇性的情节。在笔法、情节设计等方面,借鉴了侠义小说的表现方法。冯志的长篇《敌后武工队》出版于1958年。它以1942年日本军队对冀中抗日根据地展开的“扫荡”为背景,写八路军的武工队在敌占区所开展的斗争。刘流的长篇《烈火金钢》出版于1958年,也以抗日战争为背景。八路军排长史更新掩护主力部队转移时负伤,被村民救治,遂和乡村革命政权干部一起,与日本侵略军开展斗争。书中,最突出部分,是写侦察员萧飞的那些篇幅。对这个侦察员的足智多谋、神勇善战、行动来去无踪的传奇色彩的刻画,显然也融进传统的武侠小说的因素。小说中萧飞的故事流传最广。批评家虽然认为小说“由于过分追求故事性,惊险的情节,新英雄的传奇色彩以及草莽英雄的那种气质,因此多少影响了作品的思想意义”,但还是看重它在小说的“民族化”上所作的努力。《烈火金钢》采用章回体的评书形式。在写作上,自觉地从说书的特殊要求来处理语言、情节的问题。这就是夹叙夹议的叙述方式,以及在故事构成上,将若干回目组织成一个故事的“大段子”,并在段子与段子之间“挽上扣子”,加强读者(听者)的悬念。有论者曾认为,《烈火金钢》和《灵泉洞》(赵树理)的出现,“不只表明它们能够在更广泛的读者层中获得对象,能够引起小说家们更注意民族形式”,而且“也证明了,新评书体小说的出现和存在,不会是暂时的过渡的现象,它应该成为新小说的一种重要体裁”。(注:依而《小说的民族形式、评书和〈烈火金刚〉》,《人民文学》1958年第12期。)
   1958年,在讨论《林海雪原》等小说时,有批评家指出,“这样一种类型的小说”,“它比普通的英雄传奇故事要有更多的现实性”,“又比一般的反映革命斗争的小说更富于传奇性”,因而可以将它们称为“革命英雄传奇”(注:王燎荧《我的印象和感想》,《文艺研究》1958年第2期。)。在包括《烈火金钢》、《敌后武工队》在内的这类革命英雄传奇中,曲波(注:曲波(1923-),山东费县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40年代内战初期,任牡丹江军区二团政委,率小分队深入林海雪原。小说《林海雪原》的故事,即以他的这段历史为依据写成。曲波的长篇小说还有《山呼海啸》、《戎萼碑》、《桥隆飙》。)《林海雪原》影响最大,也拥有最多的读者。从50到70年代,这部小说被改编为评书、戏曲、电影等多种文艺形式。这部小说的部分章节于1956年在刊物上发表,1957年出版初版本。它写40年代内战初期,东北解放军的一支30多人的小分队,深入人迹罕至的长白山区和绥芬草原,围剿数十倍兵力于己的国民党军队残部。小说主要描写四次战斗——奇袭虎狼窝、智取威虎山、绥芬草原大周旋和大战四方台:这些事件依次构成小说的线索。与其他的革命历史小说相比,《林海雪原》对于中国现代历史的讲述,与这个时期的写革命英雄的作品并无不同,“它仍然写出来了人民的军队的共同特点和革命的军事斗争的总趋势”,但是,“因为它写的是一支特殊的军队,在特殊的地区,负有特殊的任务,因而产生了一套特殊的作战方法,它就又具有一种一般作品所没有的独创性。”(注:何其芳《我看到了我们的文艺水平的提高》,《文学研究》1958年第2期。)《林海雪原》的“独创性”,人们大体上注意这样的两个方面:一是艺术方法方面的“民族特色”,即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如“水浒”、“三国”、“说岳”等的结构和叙事方式。另一是夸张、神奇化赋予故事、人物的“传奇性”,这包括人物活动的环境(深山密林、莽莽雪原)的特征,故事情节上的奇特,以及人物性格上的“浪漫”色彩。批评家虽然注意到这些小说的“传奇小说”的“类型”上的特征,却不愿意确立尊重这种小说的“叙事成规”的批评尺度。因而,在肯定这类小说“故事性强并且具有吸引力,语言通俗、群众化”,因而“普及性也很大,读者面更广”,它们“是可以代替某些曾经很流行然而思想内容并不好的旧小说的”的同时,也总是不忘批评它们这样的“弱点”:“思想性的深刻程度尚不足,人物的性格有些单薄、不成熟”,“从更高的现实主义的角度来要求”,……这部作品虽然正确地反映了我们过去的军事斗争的所向无敌、无坚不摧的总趋势,然而对于当时的艰苦困难还是表现得不够”等等。不只一位的批评家,还对书中“如此强烈”的“传奇色彩”会“多少有些掩盖了它的根本思想内容”表示忧虑。这些问题的提出,既指向作品的某种欠缺,也反映了作者和批评家在写作和批评上,对这类小说存在的合理性问题上的矛盾。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洪子诚,来源:中国当代文学史,来源地址:)

上一篇被压抑的小说

下一篇“都市小说”与“工业题材小说”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