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资源 >详情

散文的“复兴”

作者:洪子诚     来源:中国当代文学史     时间:2011-02-24
20221

  从50年代开始,通讯报告有了很大的发展,散文小品(或抒情散文)的地位却受到很大削弱,因为那是一个个体的经验、情感的表达受到抑制的时代。不过,也存在着“复兴”散文小品的要求,和在某个时间实现这种要求的有限的努力。
   在50年代中期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短暂时间里,由于文学写作题材、风格等的限制有所减弱,对作家个体精神和创造力的束缚有所放松,因而,在1956年和次年的一段时间,散文出现了最初的“复兴”现象。由中国作协的1956年度作品选本,散文不再与特写同处,而将“散文小品”与“特写”分开。这一年的《散文小品选?前言》(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6月版,前言作者林淡秋。)指出,“这本选集反映了1956年我国文艺界的一个好现象:短小的散文小品多起来了”,而“在全国解放后的几年间,这类短文却不多见”。能显示这个时期散文“复兴”迹象的,有老舍的《养花》,丰子恺的《南颖访问记》、《庐山面目》,钦文的《鉴湖风景如画》,方令孺的《在山阴道上》,姚雪垠的《惠泉吃茶记》,叶圣陶的《游了三个湖》,万全的《搪瓷茶缸》,徐开垒的《竞赛》,秦牧的《社稷坛抒情》,杨朔的《香山红叶》,魏巍的《我的老师》,端木蕻良的《传说》,川岛的《记重印游仙窟》等。这些作品,表现了作家回到个人性情、体验上来的努力,并探索着个性化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不过,由于“百花时代”在时间上的短暂,而文学界当时的中心问题显然是在另一处,因此,散文的问题并未在理论上面引起探讨,而许多作家(尤其是“五四”以来有成就的散文作家)也不可能将他们的努力持续下去。到了1957年下半年,“复兴”的进程便遭遇严重挫折。在1958年,“散文、特写、报告文学是文学战线上的尖兵,是时代的感应神经,战斗的号角”的观点,得到重申和强调,散文作家被告知要“立刻投入到生活的洪流中去”,把千万劳动者的“丰功伟绩、模范事例用最快的速度变为全国人民共同的财富,成为鼓舞生活前进的推动力量”(注:马铁丁《1958散文特写选?序言》,作家出版社1959年版。)。
   另一次“复兴”散文的要求,发生在60年代初期。当时文学界进行的“调整”,其中心点是改善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在题材、风格上提倡有限度的多样化。作为更直接展现作家的性情和文体意识的散文,在这一时期受到重视。1961年1月起,《人民日报》在第8版开辟了“笔谈散文”的专栏,发表了老舍的《散文重要》(1月28日)和李健吾的《竹简精神》(1月30日)等文章。《文艺报》也发出重视散文创作言论。接着,上述报刊和《文汇报》、《光明日报》、《羊城晚报》等多种报刊,刊发了提倡、议论散文创作的文章。冰心、吴伯箫、凤子、秦牧、徐迟、黄秋耘、郭预衡、川岛、萧云儒等,都对此发表了意见。(注:百花文艺出版社将这一时期讨论散文的部分文章汇集为《笔谈散文》,于1962年出版。)由于文学界的重视,也由于创作取得的收获,以至于1961年被有的人称为“散文年”。
   在这两年左右的时间里,散文的成绩首先表现为,“散文作家”成为实体性的概念。散文写作不是一些作家偶涉的样式,而形成了以此为“专业”的作家群。50年代初主要写小说、通讯的杨朔,在50年代中期开始,转向了散文写作。刘白羽也从小说、通讯,转而对散文的侧重。袁鹰、魏钢焰从写诗转到写散文。当时被称为“散文作家”的还有秦牧、碧野、菡子、柯蓝、郭风、何为、陈残云、林遐、杨石等。老作家如巴金、冰心、吴伯箫、曹靖华,以及吴晗、邓拓、翦伯赞等学者,也都在这一领域有所贡献。在这个时期,报刊发表了一批体现当时创作水准的作品(注:《人民文学》1961年第3期刊发了魏钢焰的《船夫曲》、刘白羽的《长江三日》、杨朔的《茶花赋》,第4期刊发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和秦牧的《年宵花市》,第6期刊发冰心的《樱花赞》、丰子恺的《上天都》等。这一年的《人民日报》刊发的重要散文有曹靖华的《花》、《好似春燕第一枝》,刘白羽的《红玛瑙》,杨朔的《荔枝蜜》等。甚至中共中央理论刊物《红旗》,在这期间也发表散文等文学创作,杨朔的《雪浪花》即刊于该刊的第20期上。)。一批有影响的散文集也在此时出版,如《花城》(秦牧)、《东风第一枝》(杨朔)、《红玛瑙集》(刘白羽)、《花》(曹靖华)、《樱花赞》(冰心)、《北极星》(吴伯箫)、《风帆》(袁鹰)、《初晴集》(菡子)、《珠江岸边》(陈残云),和中国作协的《1959-1961散文特写选》(周立波编选并作序)、由川岛主编的散文选集《雪浪花》等。这个时期的散文写作,取材有了拓展。“举凡国际国内大事、社会家庭细故、掀天之浪、一物之微、自己的一段经历、一丝感触、一撮悲欢、一星冥想、往日的凄惶、今朝的欢快,都可以移于纸上,贡献读者”(注:周立波《1959-1961散文特写选?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这一申明虽说不可能完全实现,却也表明一个较有利于散文生长的环境的存在。
   这一时期散文作家试图建立艺术个性的努力中,普遍重视从我国古典散文和“五四”以来散文小品的艺术经验取得借鉴。在“五四”新文学的诸种样式中,散文受西方文学影响相对较少,而与我国的古代文学传统,保持着更密切的联系。唐宋散文,尤其是明清的散文小品,对现代散文体式的建立,起到重要的作用。巴金、冰心、杨朔、曹靖华等,都在这期间谈到古典诗词和散文对他们的创作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即使是刘白羽这样的作家这个时期的创作,也可以清楚看到这种借鉴的痕迹。请求情景交融,注重“意境”的营造,谋篇布局上的曲折有致,对语言在传神达意的表现力的锤炼,是这种借鉴的相当一致的方向。
   但是,这个时期散文创作的发展空间其实也相当有限,尽管作家的个人经历和体验进入写作的可能性有了增加。情感、观念,难以有超越意识形态规范的可能,事实上也存在着某几种固定的格式。艺术方法的选择和借鉴也受到很大限制。散文在这一时期普遍的“诗化”追求,和对技巧的经营,虽说是散文艺术质量提高的表现,但也是以艺术的精致化来弥补创造空间的欠缺。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洪子诚,来源:中国当代文学史,来源地址:)

上一篇当代的散文概念

下一篇散文作家及其创作模式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