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资源 >详情

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

作者:袁行霈等     来源:中国文学史     时间:2011-02-15
16772

  在晚明文学领域,公安派是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派别,主要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其中袁宏道(1568~1610)的影响尤为突出,是公安派的首要人物。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人称公安派。

  公安派提出了一系列体现晚明文学新价值观的理论主张。“性灵说”便是他们提出的一个著名的口号。袁宏道在《叙小修诗》中曾经这样评述其弟袁中道的诗歌作品:
  大都独并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情与境会,顷刻于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魂。其间有佳处,亦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然予则极喜其疵处,而所谓佳者,尚不能不以粉饰蹈袭为恨,以为未能尽脱近代文人气习故也。
  所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就是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强调真实表现作者个性化思想情感的重要性,反对各种条条框框的约束以及“粉饰蹈袭”。做到这一点,即使作品有“疵处”,也是值得赞赏的,因为“情至之语,自能感人,是谓真诗”。不但如此,抒发“性灵”还要摆脱道理闻识的束缚。袁宏道在《叙小修诗》中称赞“闾阎妇人孺子所唱《擘破玉》、《打草竿》之类,犹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不效颦于汉、魏,不学步于盛唐,任性而发,尚能通于人之喜怒哀乐嗜好情欲”。这一说法受到了李贽“童心说”的影响。“童心说”从反道学的角度,把“道理闻见”看成是“童心”(或“真心”)失却的根本原因,袁宏道则在此基础上,将“无闻无识”与“真声”的创作作了因果联系,进而肯定人们“性灵”中蕴含的各色各样个人情感与生活意欲的合理性,将表现个体自由情性和欲望看作文学创作的重要内容。“任性而发”,真正体现“信心而出,信口而谈”(《致张幼于》),客观上削弱了传统道德规范对文学的影响力。
 
  从提倡直抒“性灵”出发,公安派反对拟古蹈袭。以前后七子为代表的文学复古流派,在明中期文坛发动了一场文学变革,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他们在创作上所存在的模拟失真的毛病。针对这一流弊,袁宗道(1560~1600)在其《论文》篇中提出学古贵“学达”,也即“学其意,不必泥其字句也”。如果“心中本无可喜事而欲强笑,亦无可哀事而欲强哭”,结果只能是“其势不得不假借模拟耳”,“虚浮”、“雷同”的弊病便不可避免。袁宏道《雪涛阁集序》则认为,“夫复古是已,然至以剿袭为复古,句比字拟,务为牵合,弃目前之景,摭腐滥之辞”,那么“夫即诗而文之为弊,盖可知矣”。他并不是简单地反对复古,而是觉得复古如限于“剿袭”,仅仅在形式上求得与古人相似,终会使创作走向失败。
  公安派以“性灵说”作为文学主张的内核,在创作上注重有感而发、直写胸臆。袁宏道《戏题斋壁》诗曰:
  一作刀笔吏,通身埋故纸。鞭笞惨容颜,簿领枯心髓。奔走疲马牛,跪拜羞奴婢。复衣炎日中,赤面霜风里。心若捕鼠猫,身似近膻蚁。举眼无尽欢,垂头私自鄙。南山一顷豆,可以没馀齿。
  此诗作于袁宏道吴县令任上。早在万历二十二年作者在京候选时,曾作《为官苦》一诗,流露了“男儿生世间,行乐苦不早。如何囚一官,万里枯怀抱”的厌官情绪。而这一首诗则更是从不同的侧面极言为官所受的苦辛屈辱,倾吐了繁重而压抑的仕宦生活给诗人带来的苦闷,并流露出想要挣脱官场束缚而寄身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的愿望。
  与袁宏道一样,袁中道(1570~1624)作品也多有畅抒襟怀之作,感情色彩浓厚,其《感怀诗五十八首》即为代表,如其中的第六首:
 
  步出居庸关,水石响笙竽。北风震土木,吹石走路衢。蹀躞上谷马,调笑云中姝。囊中何所有?亲笔注阴符。马上何所有?腰带五石弧。雁门太守贤,琵琶为客娱。大醉砍案起,一笑捋其须。振衣恒山顶,拭眼望匈奴。惟见沙浩浩,群山向海趋。夜过虎风口,马踏万松株。我有安边策,谈笑靖封狐。上书金商门,傍人笑我迂。
 
  《明史·文苑传》称中道“长益豪迈,从两兄宦游京师,多交四方名士,足迹半天下”。这首诗便是作者游历生活的写照,基调豪爽放逸,强烈而自然地刻画出诗人落拓不羁的气度和怀才不遇的抑郁心情。
  信手而成、随意而出的写作态度,也使得公安派作家不太喜欢在作品中铺陈道理,刻意雕琢,他们往往根据生活体验与个人志趣爱好,抒情写景,赋事状物,追求一种清新洒脱、轻逸自如、意趣横生的创作效果,读其作品,很少让人有雍容典雅、刻板凝重之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袁中郎集》在总结袁宏道作品的风格时,以为“其诗文变板重为轻巧,变粉饰为本色,致天下耳目于一新”。这也可说是公安派创作上的一个共同特点。如袁宏道《初至绍兴》一诗:
 
  闻说山阴县,今来始一过。船方尖履小,士比鲫鱼多。聚集山如市,交光水似罗。家家开老酒,只少唱吴歌。
 
  诗以轻松舒展的笔调描写了山阴当地的风土人情,饶有生活意趣,语言通俗活泼。再如袁中道的《听泉》:
 
  一月在寒松,两山如昼朗。欣然起成行,树影写石上。独立?岩间,侧耳听泉响。远听语犹微,近听涛渐长。忽然发大声,天地皆萧爽。清韵入肺肝,濯我十年想。
  一个寒意侵人而月光皎洁的夜晚,诗人独自倘佯在山岩间,侧耳倾听潺?山泉的流水声,尽情领略自然的妙趣。诗所勾勒的画面清新轻俊,写景与抒情融为一体,较好地刻画出沉浸于自然美之中的诗人悠闲愉悦的心境。
  随意轻巧的风格有时也让公安派走上另一端。一些作品因过于率直浅俗,加上作者不经意的创作态度,以至于“戏谑嘲笑,间杂俚语”,虽然没有刻意造作的腔调,但不恰当地插入大量俚语俗语,破坏了作品的艺术美感。如袁宏道《人日自笑》诗:“是官不垂绅,是农不秉耒;是儒不吾伊,是隐不蒿莱;……”他的另一首《渐渐诗戏题壁上》诗:“明月渐渐高,青山渐渐卑;花枝渐渐红,春色渐渐亏;禄食渐渐多,牙齿渐渐稀;姬妾渐渐广,颜色渐渐衰。……”用了一连串“渐渐”的排比句。如此打破常规的写作方法,可以看出作者“信口而出”的用意,却使诗作毫无诗意可言,不能不说是败笔。
  除诗歌之外,公安派的散文创作成就也较高,尤其是游记、传记,多有佳篇。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袁行霈等,来源:中国文学史,来源地址:)

上一篇李贽

下一篇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