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资源 >详情

明末文坛

作者:袁行霈等     来源:中国文学史     时间:2011-02-15
16306
 
  继晚明江南士大夫政治团体东林党后,明末江南地区一些文人组织相继崛起。崇祯初年,太仓人张溥、张采等发起带有政治团体性质的文社——复社。与此同时,松江人陈子龙和同邑夏允彝、徐孚远等创建几社,与复社彼此呼应。这是两个在当时有较大影响的文人团体,以“复古学”为宗旨,企图从文化上复兴传统精神,挽救明朝政府的危亡。
  陈子龙(1608~1647)是复社与几社文人中的重要代表。复社领袖张溥死后,他事实上成了两社的主帅。陈子龙是明末文学成就较为突出的作家,在文学主张上,他注重复古,如论诗认为“既生于古人之后,其体格之雅,音调之美,此前哲之所已备,无可独造者”(《仿佛楼诗稿序》)。但他并不主张泥古不化,而是推重在学习古法中贯穿作家个人的真情实感,即所谓“情以独至为真,文以范古为美”(《佩月堂诗稿序》)。由此出发,他肯定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活动,以为“其功不可掩,其宗尚不可非也”,但也指出他们“摹拟之功多而天然之资少”(《仿佛楼诗稿序》),实即要求学古与求真相统一。
  陈子龙的创作以诗见长,清人吴伟业说他“诗特高华雄浑,睥睨一世”(《梅村诗话》)。他的一些作品表达了自己建功树业的志向与壮士失意的胸臆,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如《岁暮作》:
 
  黄云蔽晏岁,壮士多愁颜。终年无奇策,落拓井臼间。已迟青帝驾,而悲白日闲。胡我常汲汲?天路难追攀。蕙兰不多采,将无忧草菅。茫然一俯仰,徒见云雨还。美人在层霄,春凤鸣佩环。望之不盈咫,就之阻重关。西驰太行险,东上梁父艰。握中瑶华草,三顾泪潺潺!
  处在时代交替之际,面对动荡的时局,陈子龙还创作了不少感时伤事的作品,他的《小车行》、《卖儿行》描写了当时难民流落无依的窘境,《今年行》、《策勋府行》、《辽事杂诗八首》等篇章,或抨击权奸误国,或感叹时局艰危,大多散发出慷慨激越、沉郁悲凉的气息。明亡后,陈子龙写下了许多反映亡国哀痛的作品,凄怆悲壮,别有意味,《秋日杂感》十首便是代表,如第一首:
 
  满目山川极望哀,周原禾黍重徘徊。丹枫锦树三秋丽,白雁黄云万里来。雨夜荆榛连茂苑,夕阳麋鹿下胥台。振衣独上要离墓,痛哭新亭一举杯。
  此诗为作者抗清兵败,避居吴中时所作。孤独而抑郁的诗人,面对荒凉衰败的景象,勾起山河沦落的忧伤,同时也激古代猛士要离相勉而欲重振其志的愿望。全诗穿插一些历史典故,与抒情融为一体,自然妥帖,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夏完淳(1631~1647)也是明末一位杰出的文人,他是几社成员夏允彝之子,师事陈子龙,深受其影响,同有声名。他的文学成就,尤其是诗歌创作方面,为人所称道。清人沈德潜说他“诗格”“高古罕匹”(《明诗别裁集》)。他的前期作品受到过其师陈子龙复古思想的影响,注重模拟,讲究音调词藻。明亡后,诗风有所变化,多有悼亡抒志及反映国变时艰的篇章。他的《细林夜哭》一诗为悼念老师陈子龙所作,其中有“肠断当年国士恩,剪纸招魂为公哭”,“为我筑室傍夜台,霜寒月苦行当来”诗句,表达出对其师的崇敬之情及国破人亡的哀痛,感情凄楚哀婉,真切动人。又如《即事》、《鱼服》、《别云间》等作,刻画出诗人誓死复国而不甘屈服的坚毅志向。如《别云间》: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这首诗为作者遭清兵逮捕,临行诀别故乡所作,诗中流露出对乡土的深切依恋和誓死复国的心志,于悲凉中寄寓激昂之情。
  除诗歌外,夏完淳的文章也有上乘之作,《土室馀论》、《狱中上母书》、《遗夫人书》等即是代表。《狱中上母书》是作者被捕后在南京狱中写给母亲的绝笔信,书中既写到对家中“哀哀八口,何以为生”的牵恋及亲恩未报的遗恨,又表露了“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的壮心,笔法细腻而动人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袁行霈等,来源:中国文学史,来源地址:)

上一篇晚明小品文

下一篇明代散曲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