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好作品全靠走出来

作者:苗恒     来源:未知     时间:2016-03-18
34747

今年我提了两个提案,一个是有关“文学、文化如何在公共外交当中发挥作用”;另一个是有关“加强对‘非虚构’作品真实性的把关”。

先谈谈第一个提案。我认为,作为一个大国,中国的外交在世界上备受瞩目,通过一些普通的外交事务,很难实现国与国之间的相互沟通;然而,通过文化、文学进行沟通,却非常便捷。因为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实际上都存在感情的问题,文学很容易打通这层关系。比如,我们对俄罗斯的感情,实际上很大一部分源自我们对俄罗斯文学的了解。这种由文学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感情,渗透进我们的血脉当中和思想深处,我觉得特别重要。同样的,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来自中国文化、文学的力量,也可以在外交当中可以起到独特的作用。因此,我建议国家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再来详细说说第二个提案吧。这个提案是基于当下文学存在的问题所提出的,它关注的是近几年国内新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非虚构”。实际上,“非虚构”在我国不是一个新鲜的东西,它就是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比如上世纪30年代夏衍的《包身工》,上世纪50年代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等,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报告文学、纪实文学和新闻的要求是一样的,要严格地审查、核实后才可以发表。但是这几年来,有些人为了回避审查制度,引进了西方文学界的“非虚构”概念。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立法,加强对“非虚构”类文学作品的真实性的审查。“非虚构”必须是客观真实的,有人认为主观的“真实”,或者是主观的“非虚构”就可以了,这是不对的。我认为,除了文学手法以外,其他内容都必须是客观性的。

我们强调,作家要扎下身子深入生活,而身处第一线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对纪实文学作家、报告文学作家来说非常重要,对“非虚构”作家而言也同样重要。法国著名作家左拉为了写《铁路工人》,趴在拉煤的火车上待了15天;《人间喜剧》的作者巴尔扎克为了生动刻画作品当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长期的生活体验;李白、杜甫写了那么多精彩的作品,都是靠脚走出来的,他们对生活的感受成就了他们的经典作品。我觉得今天的作家,不存在知识、技巧方面的问题,而是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不够。作家一定要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去深入他们的生活,尤其是要了解和深入他们的情感生活。要尽可能地让我们的心和身子都扎下去,落到地上,才有可能取得丰富的第一手材料。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苗恒,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上一篇如何让自己导购语上头条【推广思路】

下一篇搞好中高考作文的五个一工程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