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但是,这不过是故事的一半。故事还有更为重要的、直接叙述出来的另一半。小说中着力直接描述的,正是这一被努力——或是偶然地——重建的生活世界,再次濒临于解体的危机。小说中,婚姻近于失败的查理已经独自远离马德里,转而返回自己童年时代的家——多伦多。但必须强调的是,他的目的并不是试图回到这座童年时代的家,相反,他不过是为了摆脱自己在马德里生活失败的困境,返回多伦多不过是为了将自己从妻子背叛自己、投入更为成功的上流男人怀抱的严峻与痛苦的事件中暂时解脱出来的不得已的手段。他回到多伦多不是为了去寻求来自于哥哥的温情,在他看来,多伦多不过是一个暂时的避难之所,是一个他拓展自己的工作——建第五所语言学院——的地方。
小说由此进一步揭开了现代都市人的漂泊与寻觅的艰难处境。当他们以为自己获得了一种安稳的生活世界的时候,他们却突然发现这一安稳的生活世界实际上缺乏一种可靠的基础。他们在以往不断的漂泊中终于寻觅到了的东西,转眼之间,又迅速成为梦幻泡影,更为严重的是,它们变成了一种更深的伤害性的存在,以往多年的寻觅与漂泊,非但没有从此尘埃落定,反而将人更深地卷入整个的生存危机之中。中年危机比青少年时代的危机要来得更为强烈,也来得更具毁灭性。青春似乎还有时日加以补救,而中年又当何去何从?这是小说给现代看起来光鲜亮丽的成功人士抛出来的致命问题。它们并不遥远,它们就近在眼前,甚至就是真实生活的一部分,正在掀翻和摧毁一个人的过去和未来。
如果仅仅是提出这样的问题,那么这部小说未免太一般了。这样的婚变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在任何一座城市,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在生活中的每一天,在诸多广为人知或者不为人知的小说里。但《回家》试图探索的,是婚变背后关于人生的选择问题。进一步说,这些不同的选择,同时也即意味着人生在那些重要瞬间中会产生不同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几乎可以说是无限的。因此,更为根本的问题在于:人应当采用什么样的立场和态度来拯救来自于生命深处的创伤?
这就是小说采用了平行人物形象进行叙述的原因。在某种程度上,小说处处在用另外一个人物——主人公查理的哥哥纳特——来对照和比较主人公查理的所思、所想和所为。这是最为根本的问题:在同样的事件、同样的处境中,在同样的来自于生命深处的创伤中,我们该何去何从?我们会得到什么?而为了得到那些我们每个人都想得到的,我们又该付出什么?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一个追问:人应用什么立场态度拯救生命,作者:佚名,来源:全息网,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