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再提“世界家庭”(或异地家庭、全球家庭)的概念,并将它们与“普通家庭”(或本地家庭)区分开。但到底什么是世界家庭?如何下定义?如何使世界家庭成为新的诊断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中心对象,对婚恋、爱情、家长、离婚等现象进行研究?
“世界家庭”是那些跨越(国家、宗教、文化、种族)界限共同生活、按照传统的家庭观念本不应该聚合在一起的家庭。主动的信任取代了传统家庭的上述要件成为维系新家庭的力量,并要把常人不可理解的事情成为可能:把外人当作至亲和挚爱。
我们要把异地恋和世界家庭分为两种基本类型。第一种:属于同源文化(语言、护照、宗教)、但分隔两国乃至两大洲生活的伴侣和家庭(跨地域家庭)。例如务工移民:菲律宾女人远赴洛杉矶从事家政服务,把丈夫和孩子留在国内,寄钱回家养家糊口(另见第六章)。第二种:生活在同一处,但家人来自不同的国家与大洲,各自对爱情和家庭的观念深受本族文化影响的家庭。试想一名美国男子和一名中国女子结婚生子,随后全家在伦敦生活(跨国、跨洲的世界家庭)。这两种类型世界家庭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全球化世界差异的交汇之处。无论这些爱侣或家人是否愿意,他们将在家庭的一方小天地里与大千世界相遭遇。
这种对世界家庭的定义简单易懂。但仔细推敲还是有不足:它的涵盖面太窄,无法包容性世界家庭的万千形式。
我们很容易能想到无法或者很难适用这个定义的例子。比如:如何定义外来移民的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子女与移居国伴侣组合的家庭?
显然我们短小精悍的定义在此碰到了障碍。所以我们建议在上述定义基础上再增加一点:属于世界家庭的条件是,有否主动与跨越国境乃至洲界的外界文化长期存在互动关系。如此,如果祖辈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而孙辈在德国乌尔姆,双方每天早晨通过Skype软件见面并聊天,就可以算作世界家庭。因为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规律与情感的重要纽带,所以我们认为有必要在这里采用家庭这个概念。
至于一个巴基斯坦人与英国人的组合家庭中苏珊和利兹这对姐妹,我们又如何归类?她们的父亲是巴基斯坦人,在妹妹利兹出世不久就返回了故乡,从此销声匿迹。这对姐妹都是在英国兰卡斯特出生的,在那里与母亲生活在一起,两人从未去过巴基斯坦,与父亲一方的亲戚也没有任何接触。苏珊外表看上去像母亲,金黄的头发,脸上许多雀斑;而利兹则完全像她的父亲,皮肤和头发黝黑发亮。于是妹妹常被人问起身世,时遭同伴嘲讽,甚至被骂为“巴基人”。两姐妹都住在兰卡斯特,怀着西方宗教信仰,不认识任何巴基斯坦的亲人。但在一点上两人截然不同。具有西方长相的姐姐很少会想到她与巴基斯坦的渊源。而利兹不断被人提及她的身世,总感到自己像一个局外人,无法被人完全接受。从身世角度说,我们认为苏珊绝大程度上生活在一个“近体家庭”中(本民族家庭、本地家庭)。但利兹的外表深深烙着巴基斯坦的印记,被迫与这个国家带上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因为主流社会把她视为“巴基斯坦人”——生物学或基因的巧合,再加上现实环境中的各种刻板印象和偏见,促成了利兹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一个世界家庭。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何谓“世界家庭”?其标准又如何确认?,作者:佚名,来源:全息网,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