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读白雪生《锦州赋》的审美感受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     时间:2014-07-11
23274
  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乃是中国文学史上各时期如数家珍的主流文体,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煌煌国粹;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丰盈载体。“赋”这种文体实际上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佳作;据说是从古诗演化而来,到了汉代发展成为一时之尚。当然,以后各代也有好赋产生,那是因为此种文学形式极具美感和极富生命力的缘故。从某种意义上说,赋是写给文人看的,原因是它的形式实在典雅,太利于抒情。比较起来,叙事、达意、抒情、颂唱,情感节奏与章节疾缓,最利于显示作者才情格调的文体,最能突破一般诗文形式构思的文体,首当属“赋”。因此,她独能纵骋文坛,深受古今文人青睐,具有极强的生命活力。一谈到“赋”,即令人想到陆机、司马相如、曹子建、骆宾王、杜牧这样的风流人物。可见,赋的清高,赋的典雅,赋的脱俗,赋的丽美和这些潇洒人物的契合程度。这样的“文如其人,人如其文”使作者和作品常常令人不假思索地混淆到概念难分的程度。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人们面临空前的机遇和挑战,物质生活的追求,经济杠杆的挑动,人们变得实用,变得急功近利,变得浮躁和浅薄。人们不再给文学和艺术多少空间,传统文人的精神田园被蚕食殆尽。相当多的文人、专家、学者、教授变得唯利是图,迎合权贵,投其所好。精研文学艺术的人们不禁哀叹“文学死了”、“艺术没了”、“行为就是艺术”,整个社会充斥着文化沙漠的荒凉。有谁还关注文赋创作?有谁还能沉下心来为民族的文学艺术事业做点什么呢?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在众多文化人为了即得利益疲于奔命之际,尚真有一些为祖国文学艺术事业潜心创作、讴心沥血,却不大关注自己作品的去向的真正的文人,他们乃是当代中国文化的脊梁。汶川大地震后,有良心的文学家、艺术家创作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文学艺术作品,实在令人感动和教人敬重,描写当代社会生活中“任长霞”、“张鸣岐”等英雄人物的优秀作品,读后令人动容挥泪,由衷震撼。这是中国文人的良知。
  改革大潮下锦州人民十年振兴的宏伟目标,同样感动和激励着这样的作家艺术家。“锦州赋”就是作家白雪生先生在纪念锦州****六十周年而推出的最新文赋的力作。
  白雪生先生应当算得一个真正的文人。他是剧作家,深悟“误会”与“巧合”之道,写过极好的剧本。我虽孤陋,却知道他的大作《张鸣岐》早已编入中央戏剧学院的专业课教材。他用作品说话,乃当代一流剧作家。还兼辽西文化重镇——锦州市文联的领导工作。日机冗理,是个忙人。然而,近年来,我从各种渠道获读他的赋作数篇。对于好作品,我有反复研读的习惯,雪生的文赋反复研读,真真快哉妙品,华彩文章,令人陶醉。他从哪里挤出的时间和精力?《大宅门赋》、《闲斋赋》、《津门赋》、《第一石赋》、《百年雪枫赋》、《萧军广场赋》等赋文的问世,间隔时间不长,但每一骈赋的亮丽出炉,都会引起辽西文化界的悄悄的不大不小的轰动,我周围的朋友都会赞不绝口。当亲自读到这些作品时,对赋情有独衷的我更是如获至宝,我觉得当代的好赋在我辽西,对雪生先生来说,经纶外,辞赋余事,文焕星斗!然而最让人振奋的还是这一篇《锦州赋》。初读几次,除了感觉震撼外,就是美得目不暇接。反复读来,感觉享受一次次的美纶美幻,读到动人之处,不禁拍案叫绝。其实,原本是想写一篇赏析文章,一吐为快。反复读过之后,深感能力有限,就我自己而言,短时间,短文字量系统地赏析备感吃力,只好支离地谈谈,读过之后的一些审美感受。象样的好的评论应当留给专家去写,这里我只想从四个方面谈谈我的初步感受:
 
  一、《锦州赋》的立意之美
 
  通过地理、人文、历史、现实几个方面,歌颂家乡锦州,其主旨是历数锦州之锦之绣,讴歌当代锦州“蛰龙振起”,建设辽西中心都市的宏伟目标。杜牧有言:“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诗文美者,命意必善。”《锦州赋》立意高远,气大矣哉!
  品读锦州赋,可以看出,作者分别从三个视点,置锦州以一个高站位。
  (一)地理站位。例如,劈头一个问句,气势顿出:“经纶关东,谁织丝路?纽带辽右,我绣锦州。”继而,“一方热土,四衢交通。从来商贾交易、文人交流、兵家交手、客旅交游、风情交融、民族交亲、历史交替,必交于锦州也。”应该说,概述锦州文章不胜枚举,但此赋却能从交通中,独拔出一个“交”字,接踵而来一一铺排,从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出发,将地缘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历史、民俗确立定位,最后作结于“必交与锦州也”。炼一字将锦州特点一言以蔽之,足见出手之高也!
  (二)历史站位。作者不是孤立的描绘锦州,而是从一部民族历史的视点加以把握评价:“一城何奇?置大历史之襟喉。”辽金瓜代,明清易手,扭转历史以关头。这就明显区别于一般的城市辞赋,仅就自然风光的状物抒情,虽则艳丽,却失于柔婉。而此赋作者独能大处落墨,高处立意,自历史深处着眼,挖掘锦州在大历史转弯之处的特殊关联作用,当然宏大开阔,别具史家美学品格。
  (三)时代站位。当代骈赋,必然反映当下时代,这就要求把握表现对象的时代风貌,要求当代赋家应具备的现代意识。“风流敢拍古人肩”,雪生之赋,即善于从传统中继承,尤能从古体中超越。写作当代城市辞赋最为困难的是,将现代城市以现代意趣、现代语汇的文学表达。譬如,“好一个完美转身,扩出一座滨海新锦州!”寥寥几字,则一语道破滨海锦州的现代城市定位,用时下流行语汇“完美转身”,形象地讴歌了市委决策者对于辽西内陆边城的革命性改写。“转身”,这是一个历史动作,是一个时代造型。锦州,乃至整个中国的改革开放,不就是一个漂亮的转身吗?虽然好似一瞬,却用百年光阴,完成了千年追寻。
  无疑,这是《锦州赋》成功的前提。立意讴歌家乡锦州,实际上,就是讴歌当代中国,是讴歌亿万中国人民坚持科学发展观,同心同德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社会实践。“充实之为美,充实而光辉之为大,大而化之为圣。”立意高远壮美,自然产生壮美的作品,阳光坦荡的胸怀,真情由衷的歌颂,清新的视角,睿智的切入点,过人的才华,必然产生大势大美的文赋。
 
  二、选题之美
 
  《锦州赋》选用了丰富的题材。而家乡锦州,无论自然条件,人文历史等方面的资料信息都是辽西地区最突出的,最典型的,也是最丰富的。
  真正的文人,都是爱国者。爱国爱乡是一个作家的根本素质,为家乡锦州作赋是雪生先生赋作的一个高潮。综观雪生先生的赋作,多为名胜、书斋、友居、名园。每篇各有千秋,如美女织绣般精彩绝纶。以家乡为题还是第一次。“情动于衷而形于言”,当个人创作欲望、文兴与国家大器相关联、相契合的时候,也是容易产生大块文章、旷世篇简的绝好时机。俱往矣,描写家乡锦州的文种也不乏宏篇力作,但以“赋”的形式来赞颂锦州还是第一次。重要的地理位置、独有的地形地貌,瑰丽的自然景观,厚重的历史遗迹,改朝换代,人物风流,继往开来,宏伟成就,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鼓舞人心的远景蓝图,所有当选题材,都为赞颂锦州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和施展才华的宽泛的平台。的确,如人们期待的一样,无论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还是对人文遗址的颂扬,都明显地说明作者阅历深广和采风实践的勤奋深入,以及他的阅读量和研修面的广博,强记博闻,检索能力的敏锐快捷。文学联想的张力和速度都是超一流的。应当说,作者对锦州自然景观了解深入高人一筹,比如,写渤海天桥、笔架山,举出盘古与妈祖的渊源,写闾山风景,能写其在历史上释地《尔雅》,备录《周礼》,舜封北镇,屈原梦游。写大凌河,能西联红山,北朔白狼,大凌河古称白狼河的命名历史传递渊源等,都是同龄作者不容易把握到的资料信息。
  在赋中,作者使用大量的联想,例举历史遗传,也非一般人能做得到。从秦汉设郡写到清军入关,从张帅蒋公写到辽沈鏖兵,重大历史事件无不入典,写古往今来的英雄人物、豪杰名流,行行业业无一疏漏,让人觉得一篇文赋竞堪成为辽西区域文化研究的典籍!
 
  三、形式结构之美
 
  作者对通篇文赋曾有过清晰的构思,使文章架构严谨,纲举目张,大开大合,如经如纬,如织如绣。通篇文赋仅二千五百字,却让人们看到了锦州全方位的宽银幕的三维立体画面。如北京奥运开幕式长长的画卷一样,简约而完美,开阔而浩瀚。
  通篇分为三大部分,首段文字提纲携领概述锦州之要,接着是第一部分,“锦绣之州一统山河锦绣”。概括渤海湾、长城、闾山、辽塔、凌河、天桥、观音洞、万佛堂、大佛寺、辽沈纪念馆等景点。重点描写的是“一山何奇”,从闾山的历史遗存,名字由来,在国内名山中的地位联系,以及闾山本身的景物传统,用比较美学的手段和丰富的联想融合,浓墨重彩地点染家乡名山的秀美声望。第二部分写锦绣之州,滋润人文锦绣,概写红山文化,史前化石资源,秦汉遗迹,隋唐征史、宋元、辽金旧址、明清人物。重点描写“一城何奇”和“一地何奇”。先写锦州地处关内外要冲,乃兵家必争之地,历数历代兵燹战火,着重写“辽沈战役”这场现代历史上的英雄战役。在“一地何奇”中,写了与锦州相关的历史上的英雄,又赞美了历代名家国手,形象生动地拉近了历史英雄和当代人之间的距离,山美地美城美人美,构成了锦州美这一结论。
  第三部分写锦绣之州铺写前程锦绣。概写锦州当代发展史,以大庆式工业地区到东北振兴建设滨海城市,引领辽西的雄心伟略,评写“一水何奇”,从擘划现代都市到新区建设展望,为锦州发展描绘了光辉的前景,这里集中表现了作者爱国爱乡的赤子之心和一介书生的豪迈情怀。最后一段文字结扣主题,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神奇演奏家曲终一划的潇洒动作,使听众半天才幻过劲来,回到现实当中。读过《锦州赋》,揣摩这位辽西文坛高手对文章形式结构的策划能力是多么干练和主动!如熟练的建筑师,梁架结构,木石砖瓦,主次分明,驾轻就熟。
  精美构思,概评排列,每章每节,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节奏的舒缓与激荡,骈偶句式的长短与工对。当大刀处阔斧,该精雕时细刻,宏若观海,细如毛发,让人想到电子之矽谷,诸葛之八阵。到处是精工巧对,通篇是佩韵诗文。毛泽东有一句老话:“我们需要的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用这个并不过时的标准看来,《锦州赋》真正做到了健康向上的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
 
  四、词章风骨之美
 
  《锦州赋》语言精炼,格调高雅,风骨清朗,极富感染力。“文章六义”里讲到:“风冠其骨,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美先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是讲文章要通过形式讲究内在风骨,《锦州赋》站在历史的高度,俯瞰历史锦州,当代锦州,未来锦州。视野开阔,高屋建瓴。爱国之心、忠义之气溢于言表。清俊之格,高雅之度充实文里,脱俗之文脉,豁达之情怀,力透辞章。刘熙载云,诗之初关,常语易,奇语难;其重关在奇语易,常语难。雪生老到,早至重关境界,拈重典入韵,自然天成,了无痕迹,抒高雅胸臆,风行清水,情真意切。有散文般自如,意到笔随的率真之妙,形成了云鹤般的风骨。比如,“出身我乡之“蹦蹦”,由汪大头进关漫浪一扭,又融进“莲花落子”,遂演变成一腔评剧,从此登入京津沪唐大显身手”。难得争价一句之奇。完全以散行之气运偶俪之辞,灵气秀发,不受拘迫,自觉采用运单成复,散行承转,力求朗畅,加长骈句,以意为骨,以气为用,兼用骈散,得心应手,既有匀称之美,又有流利之畅,脱尽使事用典之迹,而无生涩板滞之弊。丽辞云簇,藻采纷呈,叙事疏宕有致,说理精辟无累,格调萧散闲阔,气韵磅礴典丽,寄新意于法度,却又游刃有余,应该看作,这是当代赋家白雪生对传统辞赋骈四俪六模式的勇敢创新。
  读赋思人,也许是我比较欣赏和佩服雪生平时的举止和风度。发现他在举手投足间,迎送谈吐里,透着一种超然的精神力量,洒脱的文人气质和清俊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乃是中国文学史上各时期如数家珍的主流文体,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煌煌国粹;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丰盈载体。“赋”这种文体实际上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佳作;据说是从古诗演化而来,到了汉代发展成为一时之尚。当然,以后各代也有好赋产生,那是因为此种文学形式极具美感和极富生命力的缘故。从某种意义上说,赋是写给文人看的,原因是它的形式实在典雅,太利于抒情。比较起来,叙事、达意、抒情、颂唱,情感节奏与章节疾缓,最利于显示作者才情格调的文体,最能突破一般诗文形式构思的文体,首当属“赋”。因此,她独能纵骋文坛,深受古今文人青睐,具有极强的生命活力。一谈到“赋”,即令人想到陆机、司马相如、曹子建、骆宾王、杜牧这样的风流人物。可见,赋的清高,赋的典雅,赋的脱俗,赋的丽美和这些潇洒人物的契合程度。这样的“文如其人,人如其文”使作者和作品常常令人不假思索地混淆到概念难分的程度。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人们面临空前的机遇和挑战,物质生活的追求,经济杠杆的挑动,人们变得实用,变得急功近利,变得浮躁和浅薄。人们不再给文学和艺术多少空间,传统文人的精神田园被蚕食殆尽。相当多的文人、专家、学者、教授变得唯利是图,迎合权贵,投其所好。精研文学艺术的人们不禁哀叹“文学死了”、“艺术没了”、“行为就是艺术”,整个社会充斥着文化沙漠的荒凉。有谁还关注文赋创作?有谁还能沉下心来为民族的文学艺术事业做点什么呢?
 
  优秀的作品总是心物交融、物我两忘的。《锦州赋》的词章,风骨之美主要源于作者对家乡人文风物的由衷感化,达到物我两忘境界,从而做到笔端元包江海,胸中块垒丘壑,从丰富的传统文化的营养中升华出耀眼的现代社会前沿的时代气息。这是《锦州赋》的主要过人之处。这里我想说,我也看到过一些当代很美的文赋,古韵丰厚,辞章华美,然唯少时代气息,流于沈古凋削之格,实乃憾事。雪生先生的赋文如云如鹤,复涵古典之雍容华贵,更具当今时尚的仪态万方,尤其是这篇《锦州赋》实乃一篇难得的美文!她的文学美感和辞美思辨价值当与日俱增,彰显无穷的魅力。
 
  戊子深秋于龙江新村秀美的大家风范,所有这些与他的文章融在一起,可以看到陈子昂的“魏晋风骨”,李谪仙的“蓬莱文章建安骨”,以及他本人独步赋文高妙境界的能力。
  优秀的作品总是心物交融、物我两忘的。《锦州赋》的词章,风骨之美主要源于作者对家乡人文风物的由衷感化,达到物我两忘境界,从而做到笔端元包江海,胸中块垒丘壑,从丰富的传统文化的营养中升华出耀眼的现代社会前沿的时代气息。这是《锦州赋》的主要过人之处。这里我想说,我也看到过一些当代很美的文赋,古韵丰厚,辞章华美,然唯少时代气息,流于沈古凋削之格,实乃憾事。雪生先生的赋文如云如鹤,复涵古典之雍容华贵,更具当今时尚的仪态万方,尤其是这篇《锦州赋》实乃一篇难得的美文!她的文学美感和辞美思辨价值当与日俱增,彰显无穷的魅力。
 
                                              戊子深秋于龙江新村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读白雪生《锦州,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来源地址:)

上一篇《钱樱筝艺传灯赞并序》述记

下一篇盛世神韵 时代风骚——评白雪生的赋创作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