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重塑知青形象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     时间:2014-12-31
17626
      电视剧《知青》,取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用10年的跨度全景式展现了知青的生活、情感与成长,展现了那一代人的青春、信仰与情怀。
  “知青”是“文革”时期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涉及了大部分的中国家庭。想要全面展现这个数以千万计的庞大的青年群体并非易事。《知青》独辟蹊径采取了“树形结构”来表现庞杂的群像人物和多层面的知青生活。通过从“主干”分出的“枝桠”,形成一个“干”壮“枝”荣的叙事之树,在塑造知青群体形象的同时实现全方位表现知青生活的初衷。
 
  如果说《知青》这棵“树”的根系是轰轰烈烈的下乡大军,它的主干就是电视剧开头的那列载满知青的列车。兵团战士赵天亮是主干上长出的最粗壮的枝干,在他兵团生活的枝干之上,逸出旁枝表现了以其哥哥赵曙光为代表的陕北插队知青的生活面貌。
 
  除了赵天亮,车上的其他知青也都是或粗或细的枝干,他们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各自延伸出自己的“枝桠”故事。资本家的女儿周萍本想加入兵团以改变家庭处境,最终却到了知青点山东屯,山东屯的知青和村民就是周萍这条枝干上的枝桠;孙曼玲和“小地包”姐弟也是一条较为主要的枝干,他们与齐勇的家庭恩怨、纯洁爱情和战友情谊所分出的枝桠开花散叶绚烂夺目;除此之外,还有属于小黄埔、武红兵、李君婷以及方婉之、张靖严等新老知青的枝干,这些枝干或粗或细,枝桠或疏或密,共同撑起一个知青的群像,每个人物都鲜活生动血肉丰满。
 
  《知青》不仅详尽地表现了兵团知青的生活,为了更全面表现那个时代的知青全貌,作者还独具匠心让观众跟随着主要人物的足迹,将“枝桠”伸展到更多地方。除了主要表现的山东屯和坡底村,收购海带的山东海滨、执行巡逻任务的中苏边境、买马的内蒙古以及知青回家探亲的北京、哈尔滨等城市都作为重要的场景,将不同层面、不同背景、不同地域、不同际遇的知青群体有机糅合在一起,描绘出了壮丽的“知青”上山下乡全景图。剧中洋溢着的那个时代独有的激扬的青春、火热的激情和真挚的情谊,赋予了该剧史诗般的浪漫气质。
 
  讴歌美好的青春和诗意的情感是电视剧《知青》的另一特色所在。与荧屏上那些热衷于用尔虞我诈、钩心斗角和冷酷阴暗来构建戏剧冲突的作品不同,《知青》中几乎没有正面表现一个所谓的坏人,即使是惹人讨厌的“小左派”和牛主任等人也没有“主动”害人,他们的“坏”和“讨厌”是执迷于自己的“信仰”,同时也是那个时代真实的写照。《知青》的矛盾冲突不是作者强加在人物和故事身上,而是来自于人物性格的差异和故事内部的张力,表现出的是人与人之间最质朴的情感以及在人性扭曲面前对正直真诚的坚守。而作者更着力将友谊崇高化、将爱情庄重化、将陌生人之间的关系温情化,那些面对苦难的乐观、面对责任的担当和那些生死与共的友谊、不越雷池一步的爱情一起,让观众在泪水中重温人类最美好的情感。
 
  作为一部歌颂青春、友谊、爱情和理想的佳作,《知青》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电视剧创作本身,更体现在对于知青群体形象的重塑,对特定时代的反思以及青年一代对那个年代的重新认知。《知青》这类作品的出现,必将对电视剧创作起到一定的导向和引领作用。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重塑知青形象,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来源地址:)

上一篇西南读本——边缘的省思

下一篇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主旋律电影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