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集部文学批评文献

作者:蝈蝈     来源:未知     时间:2011-03-31
13495

  由于汉代文学与文学研究的进步,文字书写及文献保存等诸方面的条件也在改善,汉代散行的单篇文献较之先秦时期有了很大改观,见之于集部中的文学批评文献渐渐增多。著作的类型,有纯文学研究的专著,也有一些有关文学批评的序文,还有一些是夹杂在某些其他门类的专著中的单篇文章。这些文献,虽然分量还不算多,但在文学批评的著述形式上,无疑比先秦时期更加多样化,也对其后魏晋六朝文学批评的成熟准备了条件。由于此期集部的文献除少数外,尚较为碎乱,所以专著以外,采用总述的形式。

  《楚辞章句》十七卷,东汉王逸注,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本;四部备要排印汲古阁本;南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排印本。
  此书约成书于汉安帝元初年(117年左右)中(用易重廉《中国楚辞学史》说),是以西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十六卷作底本,收录屈原作品十卷二十五篇(含《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宋玉作品二卷二篇,景差(或言屈原)作品一卷一篇,贾谊作品一卷一篇,淮南小山作品一卷一篇,东方朔作品一卷七篇,严忌作品一卷一篇,王褒作品一卷一篇(组诗,含九篇),刘向作品一卷一篇(组诗,含九篇),王逸作品一卷一篇(组诗,含九篇)。《楚辞章句》的体例仿《毛诗》,每篇前面均有序文,惟《离骚》、《天问》两篇前后各有一篇序。序文的内容一般以作者、写作时间、题意及写作意图为顺序。正文之后为注解,注解之法亦仿汉人,即先注解文字,然后诠释大意,引证史事,有歧义时先列举众说,再定以己意。
  由于《诗经》在汉代以后被归为经部,所以《四库总目提要》就以这部汇集了由战国至汉代楚辞作品的集子为总集的开始。
  《楚辞章句》在批评史的文献体制和批评形式方面具有独特价值,汉人注经,有“故”、“故训”、“解诂”、“传”等多种名目,“故”、“故训”与“解诂”多用以通文字音韵,“传”则重在阐发经文大意,并参照典章制度、史事名物,以疏通经文的背景及经义。所谓“章句”一法,则兼具疏通文字音韵与阐发大意二者,有时还视情形串解文句,在解读文本上更有优胜之处。如现存赵岐的《孟子章句》及《楚辞章句》二者均是如此,《孟子》一书在汉代时尚未被列入经,所以这两部章句之书,均是经学章句之法在子书及诗集研究方面的扩展。《楚辞章句》的著述形式,上接《毛诗》,以序、文本、传注(个别篇章如《离骚》等甚至前后都有叙文)三者合一的形式,奠定了古代集部著作较为典型的著作形式。而从解读文本的方面来说,《楚辞章句》除文字训诂以外,在文义的疏通方面做得更为细致,为此后集部著作的传释起了示范的作用。其后《文选》学中的不少著作,也多取这种体例。
  《楚辞章句》在文学批评史上的理论价值有三,一是序文部分对屈原及其作品的思想评价比较中肯。汉代对屈作的批评大致有两派意见,一派以西汉时期的刘安、司马迁为代表,肯定屈作的怨刺精神;一派是以东汉时期的班固、扬雄为代表,他们对屈原怨刺君王、愤怼沈江则持否定态度。王逸在《离骚章句》前后两篇叙中基本上继承了刘安、司马迁二人的观点,对班固、扬雄指责屈原进行了辩护,《离骚叙》一方面对《诗经》以来“怨主刺上”的传统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另一方面认为屈原的怨刺并非如班固所说是“露才扬己”,而是能以忠正为高,危言以存国,优游婉顺,称赞《离骚》是百世无匹之作。二是序文部分对屈作的艺术进行了高度评价,尤其是对其比兴象征手法进行了剖析,对此后刘勰《文心雕龙》论“骚体”有较突出的影响,因而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三是《楚辞章句》一书对楚辞作品的研究,一般包括了作者、写作时间、题意、写作意图、文字释义等诸方面的内容,完全涵盖了文本研究的多方面因素。因此,它不仅仅是一种作品的注本,而且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研究的一个基本架构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全汉文》六十三卷、《全后汉文》一百零六卷,清严可均辑,中华书局影印本。
  此两种书是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的一部分,该书是为前接清嘉庆年间的《全唐文》而编纂的,从上古至隋共十五集,七百四十六卷。其中《全汉文》六十三卷,《全后汉文》一百零六卷。此书主要收集当时尚能见到的单篇文章,以及一些原已失传的史论、子书中的辑佚,其中保存了大量的古代文献,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此书在辑佚及编排上优劣互见,“全”是其长处,个别地方的失察是其短处,中华版的《出版说明》对之有较详细的叙述,可参看。
  此两种书中保存不少两汉时期的单篇文章、赋及史部子部中残缺的片文,有些重要人物的文章和赋中也有一些有关文学批评的文字,可与子部或史部中个人的专著进行比勘对照,比如收在《全汉文》第四十二卷的王褒的《四子讲德论》中就有关于他对诗乐的看法,在《全汉文》第五十三卷中收录的扬雄的《解难》一文,就有关于“大味必淡”等具有道家美学色彩的论述。这些材料,有些并未引起研究者的充分注意,颇可留意。
  中华书局1965年曾出版《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篇名目录及作者索引》,可藉此查找篇目及作者。

  以上是集部中较为基本的文献,除了上述几种外,还有一些后人编辑的此期文人的别集也可参考。这些文集虽不属专门的文学批评资料,但也有可以利用的部分。
  后人所编汉代文人别集,以明人张溥所编辑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较著名。张溥,明末复社领袖,有《七录斋诗文合集》传世,另编有《元文类删》及《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一百十八卷。关于《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四库提要》云:“自冯惟讷辑《诗纪》,而汉魏六朝之诗汇于一编。自梅鼎祚辑《文纪》,而汉魏六朝之文汇于一编。自张燮辑《七十二家集》,而汉魏六朝之遗集汇于一编。溥以张氏书为根柢,而取冯氏、梅氏书中其人著作稍多者,排比而附益之,以成是集。”对这套卷帙浩繁的文集的评价,《四库提要》一方面指其“务得贪多,失于限断”,另一方面也肯定其“使唐以前作者遗篇,一一略见其梗概,虽因人成事,要不可谓之无功也。”张氏编纂的这套文集,搜罗宏富,并以文隶人,以人隶代,方便了后世的读者。
  除张溥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外,还有明人梅鼎祚编辑的《西汉文纪》二十四卷及《东汉文纪》三十二卷。两书也是辑录本,材料多来自于两汉的正史、杂史以及诸子书。在学术界,这两种书的影响不大,人们不大利用它。原因大概有二,一是两书所选取的篇目,相当的部分有成书;二是两书在考订方面有所欠缺。但两书并非全无用处,《四库提要》在论及二书的情况时说,《西汉文纪》真伪杂糅,有炫博之嫌,但对收录《史》、《汉》及其他诸子之文,较之他本,还是能“参校是非”,故云“三代以下,文章莫盛于西汉,西汉莫备于此编,所以《西汉文纪》一书还是足资参考的。相较之下,《东汉文纪》在审订方面就略差一些,因东汉以来,各种杂史纷出,该书在收编时以”全“为务,故时有失察。所以,在使用这些集子的时候,要注意其真伪、误收、失考及文字错漏的地方。
  在这些文集中,除诗赋外,均有一些单篇散行的文章,其中不乏有意义的文学批评材料,现将汉代部分的书名及版本列于后,便于查找。
  《贾长沙集》一卷,汉贾谊撰,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清光绪信述堂翻刻;四库全书本。
  《司马文园集》一卷,汉司马相如撰,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同上。
  《司马相如集校注》,汉司马相如撰,金国永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董膠西集》一卷,汉董仲舒撰,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清光绪信述堂翻刻;四库全书本。
  《汉刘中垒集》一卷,汉刘向撰,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同上。
  《汉刘子骏集》一卷,汉刘歆撰,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同上。
  《王谏议集》一卷,汉王褒撰,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同上。
  《扬侍郎集》一卷,汉扬雄撰,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同上。
  《扬子云集》六卷,汉扬雄撰,四库全书本。
  《扬雄集校注》,汉扬雄撰,张震泽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班兰台集》一卷,汉班固撰,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清光绪信述堂翻刻;四库全书本。
  《东汉崔亭伯集》一卷,汉崔駰撰,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同上。
  《张河间集》二卷,汉张衡撰,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同上。
  《张衡诗文集校注》,汉张衡撰,张震泽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东汉王叔师集》一卷,汉王逸撰,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同上。
  《蔡中郎集》二卷,汉蔡邕撰,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同上。
  《蔡中郎集》六卷,汉蔡邕撰,四库全书本。
  《蔡中郎文集》十卷外传一卷,汉蔡邕撰,四部丛刊本。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明张溥撰,殷孟伦注,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本。
  《西汉文纪》,明梅鼎祚辑,四库全书本。
  《东汉文纪》,明梅鼎祚辑,四库全书本。
  两汉文学批评文献已如上,其中分专节予以介绍的是基本文献,而集部最后所列的部分可作为参考文献。

  今人对两汉文学批评文献的整理也始于李华卿的《中国历代文学理论》(1934)及王焕镳的《中国文学批评论文集》(1936),二者不同的是在体例上李华卿选编本仅为文选,无作者介绍和解题;王焕镳编选本则有作者小传、解题及简单的注。在时间断限上,李编本由先秦《论语》选起,而王编本则由汉代《毛诗序》选起。在选编内容上,王编本较重视文章理论,故书中所选多为文章论,诗词理论方面的篇目较少。许文雨《文论讲疏》一书以精解著称,两汉有王充《论衡》,但所选讲的篇目太少。其后较有影响的选本要到本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以郭绍虞先生选编的《中国历代文论选》为代表,其他还有一些选本,情况略同于第一章所介绍的先秦文献整理,可参阅该节内容。
  需要补充的是台湾国立编译馆于1978年选编了一套大型的古代文学理论资料汇编,从两汉选起,直至清代,其中两汉与魏晋南北朝为第一卷,由柯庆明、曾永义编辑,台湾成文出版社印行。该书的份量较大,可与张少康等主编之《先秦两汉文论选》相比美,但不设作者小传,选文也以节录为主,优点是较为精粹,缺点是难见全貌。但就目前资料整理的情况来看,此书仍不失为一种搜罗较全,校审精核的参考书。
  较有代表性的资料选还有:
  《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北大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
  《中国古代文论类编》上册,贾文昭、程自信编,海峡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蝈蝈,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上一篇先秦子部、集部文学批评文献

下一篇经部文学批评文献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