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郭进拴|华夏游记【六百三十五】
庭院为四合院二楼木结构,院内各房既有严格的老幼尊卑区划,又融融泄泄于一堂,饶有人情味。庭院的天井颇为宽敞,用卵石铺砌的金钱状图案,蕴含着“金钱铺地”的寓意。“书中自有黄金屋”,由此看来,饶是古代举人、秀才之类的“雅人”,也难避“拜金”之俗。“童氏宗祠”很值得一看,它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它的屋脊上镌着福、禄、寿三星和龙的雕塑,其雕工在中国古代属于较为精细的那一类。据称,“童氏宗祠”由名儒方孝孺亲自参与设计,西厢曾辟为方孝孺祠。网上说,“童氏宗祠”总平面布局由南向北,依次为正门、戏台、天井、东西二厢及正厅,类如封闭的四合院。正厅保留了明代风格,而宗祠穿斗抬梁混合结构的木架、卧蚕型的雀替、圆鼓型的柱础、覆盆式的磉盘、五凤楼状的戏台,在中国则较为罕见。这种建筑风格始于南北朝,兴盛于隋唐,因这里较为偏僻,所以明代还有所保留。设计者方孝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被誉为“读书种子”的大儒。他的不与朱棣合作,成就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但也累及800多个冤魂,更有数千人被流放、充军,除了近亲远戚,其中还不乏他的朋友和弟子(属于“九族”之外的“第十族”)。




鲁迅在痛悼“左联”五烈士的著名散文《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曾把柔石与方孝孺相提并论为“台州式的硬气”。想起这位因参与组织削藩、反对并拒绝与朱棣合作,最终被“磔诸市”、“灭十族”,不禁扼腕叹息。从“灭九族”升格为“灭十族”,这是永乐皇帝残暴的“创举”,也是破天荒的惨剧。“童氏宗祠”的大厅有32根大圆柱,就好比32颗象棋子。在封建统治者的眼里,无论你是“读书种子”,还是才高八斗的大儒,“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不啻都是他的一颗可留可弃的棋子。
前童镇的民俗博物馆是一个村级自筹资金建立的省级民俗博物馆。馆内布置了家具、服饰、灯具系列和陶罐、打火石、烟灯等日常用具500多件,展现了这一地区从古老向近现代发展的农村文明史。尤其是馆内陈设的朱红色的坛坛罐罐,叫人油然联想起宁波歌舞团在上海舞台上曾经上演过的大型原创民族风情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