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郭进拴|华夏游记【六百四十】
2006年,有关部门在溪流里放养了红锦鲤、鲤鱼等,村民没有一个去抓捕的,反而自发地放养一些鱼类,鱼儿成群畅游的溪流也成了古镇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为给游客营造干净整洁的环境,村里积极消灭露天粪坑、迁养家畜,建设文体活动场所,建立环卫保洁制度,成立卫生保洁队伍,全面实施垃圾袋装化管理等。同时,投入10余万元,对村内的道路进行改造建设,并发动村民在植树节到鹿山公园进行义务植树,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同时,鹿山村人与人的和谐也成为工作重点。多年来,鹿山村重视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采取多种措施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例如该村将原来的操场改造成露天舞场,邀请专业的舞蹈老师,教村民跳秧歌舞。健康的文化活动逐步改掉了村民打麻将等陋习,为村民营造了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前童的古宅太过密集,一一道来无异于遍数过江之鲫,只能择而述之、游之。
杨古城痴迷城乡文物保护,一个宁波人,却对保护前童古建筑比宁海人还上心。老先生饭菜不讲究,最喜欢前童豆腐汤就着前童麦饼下肚,嚼麦饼时眼睛“皱记夹记”,印象尤其深刻。




杨古城来前童后,当晚童衍孝、童铁策就兴冲冲找到童遵锵。毕竟当过领导,童遵锵马上就抓住了要点:“借鉴人家的做法,先把资料收集起来。”前童人自古重视文化,留下不少古籍,三个老人一头扎进故纸堆,查找资料;又剪辑、复印现在多种旅游杂志、风景区的做法,广为宣传。童衍孝家蛮早就接了电话,就电话邀请市、县两级文物部门和多家媒体,“到前童来啊!”
难能可贵的是:这一切,都是自费的!
在他们的盛情邀约下,杨古城的老搭档曹厚德来了,宁波文管所的许孟光来了,宁海文物办的屠绍国、滕延俊也来了,大小媒体更是常来常往。这一来,三个老人是理所当然的导游。也有人不以为然,有人就嘟嘟闹:“前童有什么好相的?长日哄些人来,我两块工资都贴他们的饭钿了!”
好在这些专家、学者不是来“嬉嬉荡荡”的,他们吃了前童麦饼后,提建议、发文章,从而使保护古建民居的呼声高涨起来!这就是所谓的“放大”效应。




1997年,杨古城《致黄坛镇、前童镇政府的函》,提出前童古民居及整体环境,要妥然保护。时任宁波市文化局长的周时奋,在《宁波日报》发表散文《前童随笔》,又在《宁波晚报》刊登《谁来“收藏”前童》。记者也在当时的《宁海报》撰文《前童古建筑引起专家学者瞩目》。还有宁波人郑仲晔,在《宁波晚报》频频发文,劝阻拆老屋老街……
杨古城的函是发给黄坛镇、前童镇两个地方的,说明黄坛镇也有不少古村古建。可惜,黄坛人错失时机,说到底,还是个认知问题。当时黄坛有个村干部就嚷:“看见老专家来就烦,他们的啰嗦听也勿要听。叫我难拆老屋,我路都浇水泥了……”不过现在他也追悔昔日喽。
那鹿山村,历经数百年沧桑,蒙着数百年风尘,至今还像一位精神矍铄的老祖母,活在现实世界里。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前童镇”。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