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鉴赏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此诗收录于《全唐诗》中。全诗语言平易通俗,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同时以其奇特的构思展现出李白诗歌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
## 一、创作背景与基本信息
这首诗是李白去朝居东鲁时的作品,多认为作于天宝八载(749 年)。这年春天,李白从兖州出发,东游齐鲁,在金乡(今属山东)遇到友人韦八回长安,于是写下了这首送别诗。不过,也有观点如詹锳《李白诗文系年》认为此诗似作于天宝五载(746 年)李白离朝之后,依据是“狂风”两句;还有人认为是安史乱后所作,但这与李白行迹有违。
## 二、诗歌内容分析
### (一)首联:“客自长安来,还归长安去”
这两句诗点明了被送者韦八的行踪。从诗句可以推测,韦八可能是暂时来金乡做客。诗句如同说家常话一般,自然、朴素,仿佛是随手拈来,毫不费力。这种平淡的表述,看似简单,却为下文情感的抒发奠定了基础,营造出一种亲切而又略带惆怅的氛围。
### (二)颔联:“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平空起势,想象奇特,形象鲜明,是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神来之笔。诗人因送友人归京而联想到长安,将自己对长安的思念之情以一种神奇、别致的方式表现出来。“狂风吹我心”并非指送别时真的有大风相伴,而是生动地状写出诗人送别时心情的激动,如同狂飚吹心。“西挂咸阳树”则把人们常说的“挂心”通过虚拟的手法形象地展现出来,“咸阳”在这里实指长安,诗人用“咸阳”代替“长安”,避免了词语的重复。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长安的强烈思念,更体现出诗人的心已经追逐着友人而去,自然地流露出依依惜别的深情。
### (三)颈联:“此情不可道,此别何时遇”
这两句话少情多,离别时的千种风情、万般思绪,仅用“不可道”三字带过,正所谓“满怀心腹事,尽在不言中”。诗人此时的心情复杂而深沉,有对友人的不舍,有对长安的眷恋,也有对未来重逢的迷茫,这些情感交织在一起,难以用言语表达。“此别何时遇”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再次相遇的期盼与不确定,进一步深化了离别的伤感。
### (四)尾联:“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
这两句描绘了诗人伫立凝望,目送友人归去的情景。当友人越去越远,最终消失在视线中时,诗人看到的只是连绵的山峦和弥漫的烟雾。在这烟雾迷蒙的景象中,寄寓着诗人与友人别后的怅惘之情。“望”字的重叠使用,突出了诗人伫立凝望时间之长,以及对友人的依恋之深。
## 三、艺术特色
### (一)语言风格
诗的语言平易、通俗,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如同自然流淌的清泉。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却又韵味十足,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艺术特色。
### (二)构思手法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运用了奇特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强烈情感。这种“想落天外”的艺术构思,显示出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也让这首诗在众多送别诗中脱颖而出。
## 四、情感表达
这首诗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又蕴含着诗人西望京华、思君念国之意。诗人借送别友人,将自己对长安的思念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融入其中,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深沉。
总之,《金乡送韦八之西京》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情感内涵,成为了李白送别诗中的经典之作,展现了诗人高超的创作技巧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