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郭进拴|李白《渡荆门送别》鉴赏

作者:2855510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5-11-18
185
郭进拴|李白《渡荆门送别》鉴赏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的一首精彩五言律诗,展现了诗人青年时期的豪情壮志与细腻情思。

#### 创作背景与心境
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 年)秋,23 岁的李白为追求功业,“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出蜀沿长江三峡东下。当舟出三峡、初入今湖北江汉平原时,他创作了此诗。此时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充满对未来的憧憬,渴望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实现“大丈夫”的“四方之志”。

#### 诗句解析
- **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此联交代行程,叙事简洁明快。“渡远”表明行程之远,“荆门外”点明所到之地,“来从楚国游”则说明去向。“楚国”指江汉平原,春秋战国时是楚国腹地。诗人冲破蜀地千山万岭的束缚,来到荆门之外的楚地,开启新的旅程,兴奋与期待之情溢于言表。
-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短短十字描绘了四种阔大景象——起伏的山岭、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原。“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变换真切表现出来,群山随着低平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富有流动感和空间感;“入”字描绘出长江冲击荒原的力量,江水奔腾直泻,流入广袤原野,境界高远。此联以流动视角写景物变化,展现了从蜀地到楚地地势由山脉到平原的过渡,体现出诗人视野的豁然开朗和精神的为之一振,景中蕴藏着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与杜甫《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相比,李白此句有冲口而出之妙,二者殊途同归。
-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诗人视线由“地”上升至“天”,描绘长江近景。“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如天上飞来的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之景,云彩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般奇景。在平野大荒中漂流,扁舟易让人感到孤独寂寞,而云、月联想到的楼、镜等意象,让人有未尝远离人群之感。此二句不仅造境优美,还蕴含着人类与自然的亲切。
-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收笔回归地面,再次写到长江。古人认为长江上源是蜀中的岷江,诗人故乡在蜀中,此番远游从蜀中沿江东下,故将江水拟人化,怜爱它不远万里送行。这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渐行渐远时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由于上一联“镜”“楼”的铺垫,这里的江水成为自然与人关系的纽带。

#### 艺术特色
全诗不用典故,不施藻采,纯用洗练流畅、平易近人的语言叙事、写景、抒情,达到很高的审美境界,包含浓郁的诗味。在结构上,首尾行结,浑然一体;在写景上,有远景的壮阔描绘,也有近景的细腻刻画,动静结合,视角多变;在情感表达上,既有对新旅程的兴奋期待,又有对故乡的眷恋不舍,情感丰富而真挚。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鉴赏

下一篇郭进拴|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鉴赏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