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郭进拴|闪光的足迹【六百三十】
郭进拴|贺兰山怀古
贺兰山横亘在宁夏、内蒙古两个自治区之间,属阴山山系,主要由花岗岩组成,按山势可分为北、中、南三段,它是内外流域的分水岭及荒漠草原和荒漠的分界线。贺兰山平均海拔2500米,最高峰达3556米,比“五岳独尊”的泰山主峰还要高。
贺兰山很早以前就成为我国北方的一座名山,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沿用汉代说法称贺兰山为卑移山。贺兰山最早的记载出现在隋代,唐代史籍有这样一段记载:“山有树木青白,望如驳马,北人呼之为‘贺兰’或称之为‘曷拉’。”唐代诗人韦蟾就有“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的赞美诗句。古人多有在高山、峰巅、险要地界修建庙宇、祭坛崇拜祭祀高山大川的习俗,贺兰山不仅有西夏行宫、西夏拜寺口双塔和古代岩画等名胜古迹,而且其本身也是国家级森林自然保护区,蕴藏储量丰富的煤及其他矿产资源,且质量优良,不愧为人们称颂的“宝山”、“圣山”。
我们从银川老城出发,驱车向西南行约40公里,便到了贺兰山下。透过车窗看去,贺兰南山像一幅无边的浓墨画,黑中透褐,雄伟挺拔。山下,散布着一座又一座土丘,那就是震撼中世纪历史的西夏帝王们的陵墓群。
陪同我来参观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著名作家王健先生介绍说,770多年前,西北大大地经存在过一个与宋、辽王朝对峙的“大夏”封建王朝,因在宋都汴京以西,所以史称西夏。1227年,成吉思汗率大军围攻夏都兴庆府达半年之久,因遭西夏人拼死抵抗,陷入苦战之局,经过一番血雨腥风,蒙古大军终于攻克夏都,铁骑所到之外,白骨敝野。曾在中国历史上威震一方的西夏王朝从此灭亡,消失在苍茫大漠之中。
老王是个“宁夏通”,他这次约我来参加一个全国性征文颁奖活动,会后陪我参观贺兰山下的西夏陵。我问:“王老师,这西夏王陵是如何发现的?”
王老师说:“1972年6月,兰州军区某部正在我们宁夏贺兰山下施工时意外发现了沉埋黄沙中已达千年的西夏古王陵群。随后进驻的考古工作者对陵区进行了多次全面系统的发掘与调查。在2000年4月结束的“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评选活动中,西夏王陵的调查与发掘以其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和意义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榜上有名,它和北京周口店遗址的发掘、河南安阳殷墟遗址的发现与发掘等100项考古发现同获此殊荣。”
西夏王陵区座落在贺兰山东麓,东西约5千米,南北约10千米,在50多平方千米的范围内随着冈丘垄阜的自然起落,布列着9座帝王陵墓和200多座王侯勋戚的陪葬墓,一座座黄色的陵台,高大得像一座座小山丘,在贺兰山下连绵展开,在阳光照映下,金光灿灿,十分壮观。西夏王陵区的规模同北京明代十三陵的规模相当,陵园地面建筑均有角楼。均由门阙、碑亭、外城、内城、献殿、塔状陵台等建筑单元组成,平面总体布局呈纵向长方形,按照中国传统的以南北中线为轴,力求左右对称的格式排列。在精确的坐标图上,我们还惊奇地发现,九座帝王陵组成了一个北斗星图案,陪葬墓也都是按星象布局排列。西夏王陵构成了我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西夏建筑形式。
我们的汽车经过一段颠簸之后,来到一座大土冢前,在广场上停下来。王老师告诉我,这是夏景宗元昊陵墓。元昊是西夏的第一代国王,《宋史纪副本末》说他“性雄毅,多大略,善绘画,圆面高准,晓浮图学,通蕃、汉文字。”是一位不寻常的人物。他在继承他父亲李德明的职位后,西击吐蕃、回鹘,攻下瓜州(今甘肃安西)、沙州(今敦煌)、肃州(今酒泉),占据了河西走廊,然后挥师南进,和宋朝争雄。宋朝先后派出范雍、韩琦、范仲淹等御敌。范雍、韩琦都曾被他战败。只有范仲淹,西夏军称他“胸中有数万甲兵”不敢轻易来犯。范仲淹对西夏作战4年,写过不少诗篇,其中一首《渔家傲》这样写道:“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管悠悠霜満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元昊统治的西夏,鼎盛时期,国境“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肖关,北控大漠。”拥兵50万,辖地40万平方公里,是一个相当大的地方割据势力。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