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橘子洲畅想曲
(散文)
文/张根法
久别湘江岸,今又上芳洲。霜风轻拂芦雪,云影逐波流。不见当年帆影,却见长桥横卧,车笛绕层楼。极目楚天阔,心共大江悠。
站在湘江岸边远眺,橘子洲像一块碧色玉簪,轻轻横卧在碧波之中,西望岳麓山层峦叠翠,东瞰长沙城车水马龙,构成“一面青山一面城”的独特画卷。
风里裹着江雾与橘树的清香,漫过石阶,漫过堤岸,漫过视线里的每一寸绿意。
晨雾未散时,最是静谧。江面上飘着薄纱似的雾,偶尔有白鹭掠水而过,翅尖划开细碎的涟漪,惊醒了沉睡的橘树。待朝阳慢慢爬过岳麓山的轮廓,金辉洒在江面,像撒了一把碎金,橘子洲也渐渐热闹起来——晨练的人踩着光影慢跑,脚步声与江风、鸟鸣叠在一起;孩童追着落在草坪上的光斑,笑声撞在挂满青橘的枝桠上,又弹回江里,随水波漂远。
而洲头那尊巨型雕像,早已是视线无法移开的焦点——那是1925年风华正茂的青年毛泽东,由8700多块“永定红”花岗岩拼接而成,32米的高度定格了他挥斥方遒的年纪,在阳光下透着沉稳的力量。
晨雾中,雕像若隐若现,唯有深邃的目光始终望向湘江东岸——那里曾是他求学的湖南第一师范,也是他与蔡和森等友人畅谈国事的青春热土。
待朝阳为雕像镶上金边,基座“胸怀大志”的轮廓愈发清晰,晨练的人路过总会放慢脚步,江风里仿佛混着百年前“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低语。
午后寻橘树荫静坐,目光越过3800多株橘树的枝桠,总能望见雕像迎风飘动的长发。
走到问天台,27级台阶仿佛连接着往昔,1925年深秋,青年毛泽东便是在此面对滔滔湘水,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叩问。
站在这里眺望奔流的江水,西屏岳麓、东峙天心的景致尽收眼底,便懂那叩问里藏着怎样的家国情怀。不远处的古朴树下,风拂过枝叶,似在复述他与新民学会友人“指点江山”的过往。若是深秋,橙红的橘子压弯枝条,风一吹,满洲都是甜甜的果香,连空气都变得温润起来,恰应了“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的意境。
待到暮色四合,灯光渐次亮起,橘子洲又换了模样。岸边的灯带映在江里,成了一条流动的光河,与远处城市的霓虹遥相呼应。雕像通体亮起暖金色光芒,与湘江灯影、都市霓虹交相辉映。驻足台前,望着他凝视东方的眼神,耳边似有《沁园春·长沙》的豪迈回响,江风掠过献花台上的鲜花,把“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壮志,轻轻送进每个来人的心里。
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仰望着青年毛泽东的雕像,看金辉落满肩头,才懂“谁主沉浮”的叩问,从来都藏在奔流的时光里。那些关于理想与热爱的故事,藏在江风里,藏在橘香里,藏在这“生态之洲”“文化之洲”的肌理中等着每一个来人慢慢读懂。
寻旧迹,怀往事,意难休。万山红遍如染,秋色满汀洲。且把豪情斟酒,漫对晴川舒啸,岁月自温柔。此景长相忆,来日再重游。
畅游归来,久久不能平静,读着老人家的词句,伴随感动,心里跳出《水调歌头·重上橘子洲》:
晓雾开青霭,缓步上沙洲。晨光初照枫岭,霞色透林幽。漫数滩头鸥鹭,遥指城边烟树,湘水自悠悠。旧梦随波起,新景入眸收。
登高处,思今古,叹沉浮。几番风雨过后,故地更风流。莫道韶华易逝,且惜当前秋好,把盏话遨游。醉里忘归晚,月上柳梢头。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下一篇忆我的父亲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