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郭进拴|放歌中原【二百二十二】南阳曲剧赋
豫西南地,曲剧流芳。源起清末,萌于民间之壤;兴于民初,绽于时代之章。 其声腔婉转,如春日莺啼,清脆悦耳;似秋夜蛩吟,低回悠扬。调分阳调、诗篇,各具韵味;腔含慢板、二八,尽显柔刚。或激昂处,似金戈铁马,气吞万里;或缠绵时,若柳丝拂水,情意绵长。 剧目繁多,题材宽广。既有《卷席筒》之悲欢离合,牵人心肠;亦有《陈三两》之身世坎坷,令人感伤。演员粉墨登场,唱念做打,形神兼备,演绎世间万象。 南阳曲剧,乡土之音,民众所尚。传承数代,历久弥香。为中原文化添彩,让戏曲瑰宝永光。
南阳曲剧起源于清朝末年,是在南阳大调曲和民间歌舞踩高跷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起初,它以地摊形式演出,演员少,剧目多为生活小戏。20世纪20年代,逐渐搬上舞台,角色行当不断丰富。
南阳曲剧作为河南曲剧的重要分支,拥有众多杰出的代表人物。
张新芳是南阳曲剧的标志性人物之一,她以独特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将曲剧艺术推向新高度,其代表剧目《陈三两爬堂》,凭借精湛演绎,成为曲剧经典。
牛长鑫同样在南阳曲剧领域成绩斐然,他的表演质朴醇厚,对人物刻画入木三分,在《屠夫状元》中饰演的胡山,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还有王秀玲,她嗓音甜美,表演灵动,为南阳曲剧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在《风雪配》中的精彩表现,展现了南阳曲剧的独特魅力。这些代表人物用他们的艺术才华,推动着南阳曲剧的传承与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南阳曲剧吸收了南阳梆子等剧种的艺术元素,唱腔婉转悠扬,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当地民众喜爱。新中国成立后,南阳曲剧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专业剧团纷纷成立,创作演出了众多优秀剧目,不仅在河南广泛传播,还在周边省份产生一定影响,成为河南重要的地方剧种之一,承载着南阳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