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郭进拴|刀郎现象【三百九十一】

作者:2855510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5-08-22
5882

郭进拴|刀郎现象【三百九十一】


 有好些朋友对我说:你也是个刀迷,那么喜欢刀郎的歌。其实,我不是刀迷,不过我的确喜欢刀郎的歌。因为,我觉得刀郎创作的歌,似乎每首都源自一个甚至几个感人肺腑的普通人的正能量故事。作为一个曾经的文化行政管理工作者,我从刀郎、“刀郎现象”、“‘山歌响起的地方’全国巡回演唱会”的持续火爆,思考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也就是文化艺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价值取向即民心向背的方向性问题。


  我认为,在当代中国文艺的复杂版图中,刀郎以其独特的音乐创作展现出深刻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成为反文化殖民主义的先锋人物,这是刀郎以自己的力量在实实在在地践行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思想,是具体弘扬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反对文化殖民主义的文化先锋。


  毛主席强调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基于中国革命与建设时期文化发展需求提出的重要指导方针。刀郎的音乐扎根于民间土壤,从《2002年的第一场雪》的西域风情初绽,到《罗刹海市》的文化隐喻爆发,他的作品汲取了丰富的民间音乐养分,歌词中蕴含着对社会现象、人性善恶的深刻洞察,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真正做到了文艺为人民创作,激发了文艺创作的多元活力,契合“双百方针”的精神内核,让不同层次、不同背景的听众都能在其音乐中找到情感共鸣与思想启迪,这是对本土文化生命力的有力彰显,有力回击了试图侵蚀本土文化根基的金钱文化、殖民文化倾向。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求文艺作品贴近人民生活、反映人民心声。刀郎的歌曲中既有对普通百姓生活故事的讲述,如《西海情歌》、《手心里的温柔》,有对社会现实深刻反思后的文化表达,像《罗刹海市》以荒诞故事讽刺不良世风,唤起民众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这是从人民视角出发的文化发声。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但又暗含文化殖民风险的当下,西方腐朽的金钱文化、企图扰乱社会的“颜色革命”思潮等,通过影视、音乐、文学等多种形式渗透,试图消解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与民族精神。刀郎坚守本土文化阵地,用中国传统音乐元素、民间传说故事进行创作,其音乐中传递出的勤劳、善良、正直等价值观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提升了民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加固了抵御外来文化殖民的心理防线,引领民众树立正确文化价值观,为守护中国文化主权、推动文化复兴征程中展现了文艺工作者的担当与力量,堪称反文化殖民主义的一面鲜明旗帜,激励着更多文艺创作者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立与繁荣不懈奋进。


  刀郎现象的时代意义。刀郎的音乐风格独树一帜,融合了民族、民谣、摇滚等多元元素,歌词充满故事感与画面感,如《罗刹海市》《花妖》《翩翩》等作品,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感染力,打破了流行音乐长期以来的单一风格格局,拓宽了音乐创作的边界,为乐坛注入新活力,让听众领略到传统与现代交织的魅力,满足了大众对个性化音乐日益增长的需求,激发了音乐人的创新意识,推动行业多元化发展。


  从文化传播角度看,他的作品扎根于本土文化,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民间故事、地域风情等传统文化元素,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传承与发扬,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也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成功范例,启示创作者挖掘本土文化富矿,促进文化产业繁荣,提升文化软实力,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


  刀郎现象还反映出时代的审美变迁与价值重构。在信息爆炸、娱乐至死的时代,人们对过度包装、千篇一律的明星文化产生审美疲劳,刀郎朴实真诚的形象、专注音乐艺术的态度,犹如一股清流,唤起大众对音乐本质和真情实感的追求,引导社会重新审视艺术价值的核心所在,即才华、内涵与情感表达,而非仅仅是外表与商业炒作,在一定程度上矫正了畸形的审美与价值取向,推动文化艺术领域回归纯粹与本真,具有不可忽视的时代价值与启示意义,值得深入研究与借鉴,以促进文化艺术在健康的轨道上展现真正的繁荣发展。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刀郎现象【三百九十】

下一篇郭进拴|刀郎现象【三百九十二】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