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五百零一】郭进拴|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作者:2855510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5-08-13
4893

【五百零一】郭进拴|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河南省报告文学学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近日,《中华英才》《中国作家库》《奔流文学网》《今日头条》《网易号》《搜狐号》《个人图书馆》《腾讯号》《顶端号》等相继发表了朱学军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中原,出了眼智慧欢笑的文学泉》,现全文连载如下:


       朱学军长篇报告文学《中国中原,出了眼智慧欢笑的文学泉》【二十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很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也很快。同时在思想精神层面也出现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就是一些人观念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不讲对错,不问是非,不知美丑,不辨香臭。说到底,就是价值观缺失,以致精神上变得“失魂落魄”。越是这样的时刻,越需要发挥文艺引领时代风尚、铸就民族魂魄的重要作用,以更多的精品力作诠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成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支柱,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为我们的民族凝魂聚气,为我们的时代凝心聚力。他不仅在文学创作上追求卓越,而且在思想道德修养上追求卓越,身体力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常写常新的主题。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位卑未敢忘忧国”、“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岳飞的《满江红》,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等等,都以全部热情为祖国放歌抒怀,之所以至今仍释放出深沉的感召力,就在于其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历千百年而不变。他把爱国主义作为文学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

  追求真善美是文学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一首短短的《游子吟》之所以流传千年,就在于它生动讴歌了伟大的母爱。韩愈之所以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就在于他以文载道。如何使人们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如何使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是他时常深思的重大命题。他通过文学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健康向上、永远充满希望。

  文学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他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西合璧、融会贯通,辩证取舍、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微笑智泉郭进拴,积极自觉地焕发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用心用情用笔用力当好人民群众的灵魂工程师,精准把握和科学遵循文学艺术的规律,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以鲜明的态度、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笑死人命案(小说)

下一篇【五百零二】郭进拴|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