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郭进拴|华夏游记【一百七十一】

作者:2855510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5-08-16
2248

郭进拴|华夏游记【一百七十一】


郭进拴|越剧小镇行

       越剧发源于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田头地唱、沿门卖唱、落地唱书、男子越剧、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越剧”起源于“落地唱书”,后又有称为“女子科班”、“绍兴女子文戏”、“的笃班”、“草台班”、“小歌班”、"绍兴戏剧“、”绍兴文戏“、”髦儿小歌班“、”绍剧“、”嵊剧“、”剡剧“等。第一次称“越剧”,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游乐场演出的“的笃班”,首次在《申报》广告上称为“越剧”。1938年起,多数戏班、剧团称“越剧”。但各戏报上的称谓依旧不统一,记者与投稿者经常各用各的。

         1939年,《大公报》记者樊迪民,兼为姚水娟之“越吟舞台”的编导,受李白《越女词》之启发,兼考虑绍兴是越王勾践生聚教训击败吴国的复兴基地,而越剧发源地嵊县是绍属之一,又受越剧名伶姚水娟“我就是要越唱越响,越唱越高,越唱越远”之豪言触动,遂给茹伯勋编的《戏剧报》写稿,刊出正名为“越剧”的动机和意义的文章,告诸观众。自此以后,各报“女子文戏”的广告陆续改称为“越剧”,新中国成立后,更是统一称为“越剧”。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

         2006年越剧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嵊州市甘霖镇马塘村,是越剧前身“落地唱书”的发源地。 马塘地处嵊西盆地,因村东一池塘而命名。19世纪初期“田头歌唱”在马塘村很流行,村民几乎都会唱上两首。 1851年(清咸丰元年),村民金其炳把平时人们唱的山歌、和尚唱的宣卷调念佛曲、老祖宗的工尺谱合起来,弄了句‘四工上合尺’衬着,自创了〔四工合调〕。唱着顺口,很快流行起来。 1863年,因遭自然灾害,生活难以为继,金其炳和徒弟便去外面唱曲谋生,从此走出一条把“田头歌唱”发展成“沿门唱书”的路子。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五百零四】郭进拴|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下一篇郭进拴|华夏游记【一百七十二】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